10月20-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高度评价了我国在“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擘画了蓝图。全会的胜利召开,在海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海大师生第一时间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热切分享学习体会。
校党委书记王宏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关键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 “十五五”规划建议,是乘势而上续写中国奇迹的行动纲领,更为高等教育指明了锚定服务强国建设的核心方向。全会“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等部署,深刻回应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校的时代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将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上海发展、行业需求,以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为抓手,以人才培养改革为重点,干字当头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进部市共建重点任务落实,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与贡献度,努力打造国家水产、海洋事业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力量,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农业强国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胡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全面擘画了“十五五”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问题。全会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部署,为高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一所以海洋、水产为显著特色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海洋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育人理念,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立志服务海洋强国和农业强国、具备全球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一流拔尖人才和卓越产业人才。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秉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和世界的大洋大海上”的办学传统,强化有组织科研与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贡献度和地方行业紧密度,回答好“强国建设,海大何为”的时代问卷。
水产与生命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黄旭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的战略任务,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一名耕耘在农业科教领域的基层工作者,在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我将认真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学科建设上,进一步凝练学院水产学科特色和方向,锚定水产生物育种、水产健康养殖和设施渔业主干方向,聚焦基因组学种质改良技术、健康养殖理论与技术以及标准化养殖体系,强化有组织科研,提升渔业科技策源和社会服务能力;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认真落实学校新一轮以人才培养为牵引的综合改革,贯彻“为科服务、为产育人”理念,力争培养一批行业和产业需求契合度高的拔尖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产业骨干人才,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田思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各领域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特别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给我启发很大,也让我对学院教育综合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有了新的感悟。作为基层的科研管理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认为学习全会精神是推进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指南针”,学院将从三个方面来聚焦推动,一是聚焦国家和行业需求,围绕现代远洋渔业产业体系需求,优化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以强服务为导向,加强渔业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行业人才。二是聚焦应用研究,与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等单位加强合作,加速提升科研效率,不断突破探索边界,推动远洋渔业现代化的创新研究。三是聚焦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充分利用全球渔业资源调查专项和国家观察员等监测体系,加强对海洋的认知,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能力建设。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学院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全会精神贯彻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许云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对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而言,学院的建设要苦练内功,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面对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更需要我们科研工作者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学院要锚定海洋强国和生态文明两个国家战略,提升在极端海洋过程与资源利用、近海生态治理、海洋灾害预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服务行业能力。学院还要全面落实综改方案,培育高素质涉海人才。后续,我们将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真实场景的学习实践,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实操能力;强化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的海洋意识与家国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使命感。
食品学院党委书记李柏林: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高校必须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食品学科承载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建设重任,关乎人民健康福祉,我们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学院将紧扣人才培养主线,发挥水产食物加工储运学科特色,强化农、理、工、医等多学科元素交叉融合,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社会产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科学素养、产业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学院也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开展国际科研教育合作;以更深度的合作,服务支撑行业产业创新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人类食物营养安全贡献力量。
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杨正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为我国渔业特色领域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将坚决扛起在特色领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农业经营管理硕士专项班建设及专业与学院认证为切入口,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带动学院本科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农业尤其是渔业经济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为促进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及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王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给出了“十五五”时期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工程学院会将全会的宏伟蓝图与自身的涉海涉渔工程特色紧密结合,在服务海洋资源开发、推动渔业设施化升级等科技自立自强中锚定方向,展现作为。重点借助“海洋工程”“渔业工程”“海洋可再生能源”三大学科平台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水平,通过技术落地服务行业发展,在助力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同时学院会瞄准产业急需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分类评价,创新科教融汇模式,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打破传统校园边界,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曹守启:过去的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极不平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全面擘画的高质量发展蓝图,让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必须敏锐把握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以全会精神为强大动力,激发办学活力,将全会精神融入立德树人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既要夯实基础,又要迎难而上,自觉将学院发展置于国家战略大局中谋划,以综合改革为突破口,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让课堂教学对接产业需求;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海洋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全力促进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为现代农业“赋能”,为经略海洋“增智”,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和拔尖创新人才,为强国建设贡献信息学科的独特力量。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俞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同时全会指出,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善于把握大势,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外国语学院将以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进一步响应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方向,有序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拓展国际化办学领域,积极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方法,借兵打仗、取长补短,激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包括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在内的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迭代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海洋强国、文化强国的新局面。
爱恩学院院长王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向“十五五”规划制定完善的关键时期,学院发展需实现从规模性合作向内涵式发展的深刻转型,其核心路径是选择两校具备前瞻性与战略性的学科专业领域,共同设计与培育新的人才培养项目,构筑双方深度合作的“新高地”。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项目为牵引,驱动双方优质教育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与再造。围绕这些核心领域构建的交流机制,应致力于汇聚办学双方骨干学术力量、聚焦学科前沿与行业需求,使其成为持续激发创新思想、滋养学术成长的生态土壤,将开放合作的制度性优势切实转化为学院独特的办学品格与核心竞争力,以开放守正创新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为 “十五五” 发展注入动能。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汪斌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了“十五五”战略任务,擘画了一张张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十五五”规划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的“关键密码”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两大奇迹”的根本保证,“十五五”期间需要继续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都需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在经济发展中保持“稳增长”,在社会稳定中保持“防风险”,实现“稳”与“进”的平衡。
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张帆: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作为战略任务的首要定位,并提出未来十年“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宏伟目标。这与上海市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理念高度契合,进一步将产业人才培养提升为现代化产业人才培养。基于此背景,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与产业发展形成更紧密的对接,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还需深入理解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实际需求,具备将理论转化为应用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应从四方面推进改革:一是变革人才评价标准,深化教师分类评价,提升评价标准与产业(尤其是新兴和未来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二是调整结构,优化学科布局和师资结构,增强教师队伍中现代化水产养殖、现代化远洋捕捞、现代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未来水产品加工等现代化产业人才的占比和贡献;三是强化教师能力建设,培养“懂理论、会实践、能创新”的双师型队伍,提升教师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引领力与组织力;四是强化激励机制,建立以现代化产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评价与分配体系。通过这样的系统改革,逐步构建与现代化产业前沿无缝对接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处长(主任)胡庆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深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并将“高质量发展” 列为必须遵循的核心原则,这为我们高校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我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全会提出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体到教学工作中,就是要坚决破除“重规模、轻质量”的惯性思维,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动专业建设、课程质量和学习成果“质的有效提升”。我真切感受到:“改革创新”是激发办学活力的根本动力。全会要求“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这启示我们,在教学管理中也要勇于打破制约教学创新和师生发展的障碍,以课程评价改革为牵引,优化培养模式,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我真实体会到:人才培养必须服务国家战略。全会明确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作为以水产、海洋为特色的高校,我们更应将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海洋强国战略)需求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更好满足行业产业需要作为努力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我将立足本职岗位,把全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夯实我校人才培养根基、深化学校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执行院长、科学技术处处长(兼)杨金龙: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科技教育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目前,“十五五”时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学校 “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机遇期。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科研,以一流水产学科为引领,构建“问题需求-产业对接-创新赋能”科研新模式,加强水产养殖、远洋渔业、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水产品加工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海洋强国战略。构筑“学科交叉-平台支撑-人才集聚”协同新格局,推动一流学科和优势学科与工程、信息等学科深度交叉,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术学位突出前沿交叉与国际视野,专业学位对接行业实战需求,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构建面向未来的人才链条,提升学校对国家战略与产业前沿的贡献度。
上海海洋大学黄大年式团队负责人、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先进工作者陈新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这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我们作为扎根水产“双一流”学科建设的一线教师,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对接远洋渔业产业人才需求,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为导向,强化远洋渔业领域战略性人才培养,打造“渔业+”多学科交叉发展模式,为国际渔业治理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供给。同时,积极布局与发展远洋渔业4.0,瞄准远洋渔业产业链,系统布局、整体谋划创新链,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全面推进现代化远洋捕捞建设,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水产与生命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王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深受鼓舞,也倍感责任在肩。全会对“十五五”规划作出重要部署,为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综合改革不仅是国家战略,更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在学校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课程设置更贴近实际、科研创新更鼓励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更注重实践能力。比如,通过参加教授博士服务团进行科技下乡,我把课堂所学用于真实场景,真正体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含义。这不仅是知识的转化,更是责任与担当的锤炼。站在新的起点,我将自觉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夯实专业基础,积极投身实践,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嘉宁:通过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感受到青年成长与发展同频共振。我看到了一幅经济、科技、文化、生态高质量发展的“跃升卷”,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作为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生,应紧扣学校的“双一流”发展建设,发挥水产、海洋等学科特色,发扬“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的精神;响应学校的思想引领,积极参与“知识·道德·学风”系列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活动。身为研会成员,我们更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把学风建设融入学术交流,用青年视角讲好海洋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故事,在“十五五”的新征程中,以“勤朴忠实”的校训为底色,做懂专业、有担当的海洋青年,让青春在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中发光。
食品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乔翼娇: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我深感使命在肩。全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筹发展和安全”,这让我清晰认识到:食品学科既是民生保障的“压舱石”,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我们钻研的不仅是食品工艺、营养健康,更是守护“舌尖安全”、赋能“产业升级”的责任。在“十五五”新征程中,我将立足专业,聚焦功能性食品研发、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等方向,把论文写在生产线和实验室里,用技术创新助力食品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以青年科研人的实干,为筑牢民生底线、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供稿:各二级单位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