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入为主:第七期鱼糜加工技术培训班在上海海洋大学开班

作者:邓叶芬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25-09-08     浏览次数:12 

8月27日,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员”——他们中有来自盐津铺子、力诚食品、大洋世家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也有大连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科研专家。这里正在举行第七期鱼糜加工技术培训班,一场围绕“鱼糜制品”展开的风味与科技对话悄然开启。

培训合影

本期培训班吸引了来自盐津铺子、力诚食品、灵猫食品、鱼仁食品、凯达食品、法姆兰德、达生肉类、罗普大成、凯达智鲜、大洋世家、美江南供应链、福满舫阳冷链、兴顺农副产品、瑞登梅尔纤维贸易等多家企业,以及大连工业大学等高校的近20位技术骨干和专家代表参与。多元化的学员结构充分体现了校企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协作方面的紧密联系。

开班仪式上,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党委书记李柏林与食品伙伴网研发事业部水产品项目经理高瑞飞分别致辞,希望通过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建立常态化互动机制,探索“教学—科研—产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才梯队建设奠定基础。

“我们不仅要教会怎么做,更要讲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在理论授课环节,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鱼糜及其制品分会副会长、上海海洋大学王锡昌教授从行业宏观趋势切入,细致梳理了鱼糜制品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汪之和、陈舜胜、施文正等多位教授则分别就冷冻鱼糜新工艺、品质控制、加工机理等话题展开系统讲解,既有高屋建瓴的科研洞察,也有接地气的案例分析。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训基地,学员们分组协作,亲手完成从鱼糜制备到鱼丸、鱼糕、鱼饼等成品加工的全流程操作。俞骏老师穿梭其间,不时指点关键技术要领。感官品评环节中,一块块鱼糕被切开、嗅闻、品尝,Q弹度、鲜味、色泽都成了“考核指标”,现场俨然一场严谨的“鲜味质检会”。

更精彩的还在圆桌讨论环节。企业代表纷纷抛出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鱼糜制品冷冻后易开裂怎么破?”“怎样平衡成本和口感?”高校专家则依托最新研究成果逐一解答,实现了科研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本次培训通过多重形式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生产水平,推动行业技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确保鱼糜产品的高质量生产,推动水产加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作为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与食品伙伴网连续七年打造的行业技术研修项目,共计服务了上海世达食品有限公司(台湾桂冠集团)、福建省力诚食品有限公司、北海逮虾记食品有限公司、日照佳天下食品有限公司、威海味岛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德慧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南翔泰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水天堂食品生产有限公司、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千岛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海市奥德隆水产食品有限公司、郑州千味央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同化益生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海食品(苏州)有限公司、金磨坊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大食品(襄阳)有限公司、江苏鼎味泰食品有限公司、深圳市九九食品有限公司、上海海天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一鸣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及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广东浩洋速冻食品有限公司、海拓渔港有限公司、阳江市永昊水产有限公司、连云港益联水产有限公司、日照麦佳海洋渔业有限公司、苏州闻达有限公司、湛江尚方舟食品、南京虎娃食品公司、厦门永圆食品公司、沈阳奎斯特李食品公司、湖北嘉航水产公司、黑龙江省远东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凯斯克(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大连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及河北农业大学等全国各地的近80多家企事业单位、高校及科研院所,累计为水产加工行业培训了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受到广大水产加工企业的一致好评。

此次培训不仅延续了“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传统,更聚焦产业升级中的真实痛点与人才瓶颈,试图以“小而美、专而精”的方式,为企业创新和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鱼糜加工技术培训班”的顺利举办,是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在服务产业、赋能企业、推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次重要实践。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挥科研与教育优势,联合更多企业与机构,共同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为推动鱼糜及其制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供稿:食品学院)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