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谕,中共党员,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2021级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曾获上海市奖学金,侯朝海奖学金,校一等人民奖学金以及多次先进个人称号,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篇。
路虽远,热爱可抵
刚进入大学时,王晓谕对自己的专业和今后的道路还很迷茫,一堂又一堂的专业课中压的她喘不过来气。虽然任课老师的专业素养和绘声绘色讲解让她啧啧称奇。但怎么高效地开展学习,她真的是一点想法都没有。她总是说,自己一直是个“轻焦虑”的人,每一步前行,都要有十分的准备才能踏实。
不知道怎么干,那就先往前走!在思考了无数次后,她采取了这种“笨办法”。怎么走?在课程上倾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对王晓谕来说不仅不是负担,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她一直乐在其中。在她看来,只要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就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无论多么困难的难题也不在话下。花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潜心在图书馆,搞懂几个知识点成了她大学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后来,她早早的进入实验室,在一项项实验操作中,在一个个样品处理过程中,她对海洋,这一广袤的深蓝世界有了更为深入接触,这种体验是从未有过的,看到指导老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师兄师姐做出的漂亮数据图,引发了她无限憧憬,什么时候,我才能做出来这些呢?确定了自己今后要走的路。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就不慌了,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个实验,只为得到完美的实验数据,这些在他人看来难以坚持的难事,她却甘之如饴。正是这种投入,在大学前三年里,她始终保持优异的成绩,绩点连续两年位列专业第一。
道阻长,坚持可至
在科研方面,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王晓谕在大二的时候因为参加学院组织的创新班而进入到王丛丛副教授实验室,并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大创项目,参加生命科学竞赛。因为课程繁忙,大部分实验内容只能在周末和寒暑假去系统地开展。“可是做实验不是全部按一个模版一成不变的,你不能生搬硬套”这是王晓谕刚进实验室的时候王老师告诉她的。对于一个科研小白来说一开始她感受并不深刻,做实验就是完全遵从师兄师姐的实验计划,但一次次失败的结果告诉了她照搬真的不行,科研没有一条现成的捷径可走,她开始重新着手钻研每一个实验步骤和原理,再针对不同的结果,不断反思总结不足,以达到最优效果。大二和大三那两个学年的生活对王晓谕来说是忙碌、紧张、平淡、疲惫的,但是她并不迷茫,或者说有点儿乐在其中。她总安慰自己只要有一个明确的大目标,自然而然就知道每天要做些什么。那段时间她的朋友们都知道,她的“脾气”不好,总和朋友吐槽为什么实验总是失败,为什么论文这么难写,特别是在大创项目刚刚起步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样品的DNA没有办法顺利提取。这是整个项目的第一步,没有大量的DNA样本,就无法开展接下来的实验。那段时间正值暑假伊始,所有课程都结课,每天的任务就只有做实验。为了提高效率,她安排了一套颇为“拼”的时间表,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半,一天可以提取24个样本的DNA,12个样品的PCR,中间穿插着制胶、跑胶、照胶以及数据整理分析。虽然时间很紧凑,但不得不说这套方案的效率奇高,以至于仅仅半个多月就完成了所有操作,这一过程还锻炼了她的耐心和细心。最终,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王晓谕完成了全部的实验内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主持的大创项目成功结项,参加并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上海赛区特等奖以及全国二等奖,同时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海洋渔业》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
当前,已经大四的王晓谕已经被保送至厦门大学海洋生物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于今后,王晓谕的目标很明确,做好当下,定会有所收获。曾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政务实习经历让她也深刻的体会到学习和科研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她将在做好海洋探秘的同时,继续投入到更多到各种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工作之中,她始终相信,岁月漫长,终会因热爱得见花开。
获奖情况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至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共获5次校一等人民奖学金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获上海市奖学金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获上海海洋大学侯朝海奖学金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获校优秀团员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获校优秀学生标兵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获校优秀团员干部
2024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二等奖
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赛区)银奖
(供稿: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