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下鱼塘、走滨江、护生态,这群“小海马”行走在海洋与渔场之上

作者:邓叶芬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24-08-22     浏览次数:12 

长三角地区,璀璨夺目,是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一颗耀眼明珠。这里,江河交织,湖泊点缀,自然风光旖旎,人文底蕴深厚,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渔业发展兴盛。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探寻新质生产力发展东风,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浙江、江苏及安徽三地,进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三渔”振兴共富模式专项调研。

长三角地区

浙江:岛链星罗,育种创新探索海洋新质生产力

八月的宁波,渔港码头一片忙碌景象。史世超是浙江分队的队长,作为一名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一学子,他将海洋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交织,深耕于“海洋新质生产力”这一热爱的研究领域,以此为契机与队友们走进宁波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他和队友们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深入理解长三角地区渔业产业链培育环节,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三渔”共富振兴模式,提供具有推广意义的新时代发展样板。

公司正门

公司车间外景

公司董事长郑根兴是一名当过兵的老党员,虽年过古稀,但依然精神矍铄,不畏酷暑头顶烈日,热情欢迎团队的到来,为同学们讲授了一堂行走在海洋与渔场之上的思政课。“得知你们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我非常欣慰!马克思主义从小就植根在我的头脑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直到现在我还在坚持学习。你们年轻人用的‘学习强国’,我也在用!每天打开手机,看最新的时事热点,学无止境啊。一家公司的发展,不仅要讲经济,还要讲政治!”郑老眼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芒,满怀深情地追溯往昔岁月。

公司董事长郑根兴进行座谈

据了解,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处于渔业产业链上游,专攻渔业资源养殖育种领域,近年来不仅设立了育种研发车间,还最先采用“一鱼一桶”的研发培育方式,引进科技前沿养殖设备。在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目光中,郑老与总经理徐万土邀请团队深入车间,开启了一场生动而精炼的探秘之旅。

“这是大黄鱼,那条是银鲳,最后这条是梅童鱼!我都认出来了!”在总经理徐万土的细致讲解下,李彤同学认识到了多种鱼类,“车间里的大黄鱼很多,工作人员也多以年轻人为主,这就是专业性和科技性的体现!”徐总补充道:“这位同学非常聪明,不仅如此,我们公司还长期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这就是最后一点,公益性!既保证了养殖户购买苗种后的养殖质量,又打通了整个养殖环节,实现各方收益最大化。”

 “甬岱1号”大黄鱼苗

总经理徐万土进行讲解

此次调研之旅,如同一次“深海探秘”之旅,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在提升育苗品质、引领行业标准上的不懈追求,不仅是海洋新质生产力澎湃向前的强劲动力,更是构筑高水平开放型渔业经济新版图的坚实基石。团队此行满载而归,在亲身体验中深切感受海洋牧场这片蓝色疆土上,“新农人”们以汗水浇灌希望,以智慧点亮未来的艰辛与执着。“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虽臂系千钧,任重道远,但却势在必行,势在必得!

江苏:一网通治,长江十年禁渔的“智”胜之路

来自江苏南通的黄蓉蓉同学,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时光穿梭,亲眼见证了脚下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事我最有发言权!在长江十年禁渔战略政策影响下,水变清了,鱼变多了,人民也越来越幸福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标语栏

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三年多来,江苏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退捕渔民安置保障、禁捕禁售执法监管、水生生物保护修复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禁捕秩序总体稳定。筑牢了“十年禁渔”长江“堤坝”,真正做到了让长江禁渔“顶得住”“防得住”“禁得住”。

江苏团队成员观阅路边宣传栏

江苏团队成员漫步于滨江步道

讲解员进行讲解

团队还深入南通市农业农村局调研,工作人员表示,截至2019年底,南通全市退捕了191艘长江渔船,368名长江渔民,完成了“清船、清网、清江”的三清目标,比国家要求时间提前一年,实现了“一网通治”,走出了南通市渔业现代化治理之路。

江苏团队成员与校友进行座谈

“在南通,一网通治助力长江禁渔与渔业可持续发展,见证了‘绿水青山’的价值。渔民安置的创新,更添政策温情。心怀大局,脚踏实地,未来可期。”团队有幸邀请到了2017届校友王海骁,如今,他已成为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的副站长,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上海海洋大学“勤朴忠实”的校训。这位母校培养出的“笔杆子”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江河湖海之上!激励更多如实践团队员一般的海大学子继续前行,乘风破浪,将这份勇于探索的精神不绝地传承下去!

江苏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安徽:绣景成图,铸就城市生态会客厅

8月2日午后,沐浴于炎炎烈日之下,安徽分队抵达了薛家洼码头广场,亲眼目睹了这里生态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码头广场眺望远方,海鸥不时在水面上飞掠,远处的徽派建筑映入眼帘,古朴典雅,来自安徽的申嫚同学驻足于此久久不肯离去。“听家乡的老人们说,这里曾是鱼虾难觅、污水横流之地。每当风起,岸边便弥漫着一股不易散去的异味。然而,时光荏苒,当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我发现,薛家洼早已脱胎换骨,焕发新生。”

码头广场一景

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在过去几年中,薛家洼拆除了旧厂房,搬迁了相关设施,新建了大面积的防护林带,进行了花卉种植和草坪铺设,同时修建了长廊、步道和栈桥。这些措施共同造就了如今清澈的水域和绿意盎然的河岸,营造出了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景观。

马鞍山市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禁渔区(2020年—2030年)

在带队老师仇永民的引领下,团队有幸对薛家洼政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跟随他们的话语,薛家洼仿佛一幅缓缓展开的生态画卷,禁渔政策的实施,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一次温柔拥抱,更是对传统渔业模式的一次勇敢革新。

安徽团队成员与工作人员交谈

“渔船‘变废为宝’策略,以及生态环保联合防治机制,为安徽各地树立了积极的典范,我们要一直坚持下去!”。结束前夕,团队成员对园区张师傅进行了采访,他曾是捕鱼为生的渔民,后响应国家号召转职成为薛家洼生态园保护团队的一份子,“从前的渔民们作为这场变革的亲历者,角色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捕鱼为生,到如今积极投身于渔业资源保护、生态旅游开发等领域,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时代的渔歌。”转型之路虽充满挑战,却也带来了希望与机遇,渔村也因此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沿着湖边继续前行,一块巨大的标语就映入眼帘,书写着十个醒目的大字:“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禁渔政策与三渔发展相结合,在薛家洼这片土地上共同绘制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经过多年的保护与治理,薛家洼已今非昔比,焕然一新,名副其实地成为马鞍山市的城市生态客厅!

安徽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碧波荡漾间,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渔民生活蒸蒸日上,渔村面貌日新月异,长三角地区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每一张渔网都承载着振兴共富的梦想。海洋新质生产力为引擎的时代浪潮奔涌向前,长三角地区顺应时代发展,持续推进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此行收获良多,满载而归。

(供稿: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