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是门手艺活,最重要的是耐心和细心,有时拿起针线,一绣就是一整天,你们两个小姑娘要做好准备哦”,彝族剪纸刺绣非遗传承人李丽琼老师手指着样品,眼含微笑。在云南省红河州尼苏小镇彝族剪纸刺绣文化传承基地,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0后本科生丁梦娇、马家睿聚精会神,她们摇身变成大学生“绣娘”,拿起针线交织出各式绚丽的纹饰,开启一次别开生面的新奇体验。看似仅是轻而易举地将针线穿过丝绢,每一针脚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技法。
不仅仅是绣物,更是绣情
7月中旬,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第三次踏上云南的土地,跨越红河州4个县市450余公里,沉浸式体验红河州博物馆“民族服饰时装周”、拜访金水河镇蔓棚村非遗文化传承人、直播推介建水紫陶文化产品、参加个旧博物馆锡文化座谈、打卡云南民族博物馆文化瑰宝,遵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调研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挖掘民族文化的经济元素,以“文化经济”点亮云南少数民族经济,在实践中续写“沪滇山海情深”。
经过5个小时沉淀,两位大学生“绣娘”顺利完成了作品,长时间的久坐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让平时“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姑娘深感疲惫。“对我们这些传承人而言,刺绣刺绣,不仅仅是绣物,更是绣情,”李老师耐心地讲述彝绣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价值,“我们的文化,都包含在了这一针一线里,这是我的使命。此外,彝族剪纸刺绣为当地绣娘提供一个便利的交流展示平台,为当地旅游开发注入新活力。”
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丁梦娇深受感动,“在来之前,我就希望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彝绣走进上海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可以形成一种潮流,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她们也表示,实践团队正在制作云南民族服饰纹样电子集、民族文化展示视频、文化经济调研报告、文旅路线设计,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红河州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多彩”,红河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与越南接壤。近年来,红河州着力推动文化浸润民心、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一条以文化为重要支撑的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践团与共青团金平县委就金平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开展共建座谈,现场签订合作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并授牌,以党建带团建,加强校地协同合作,搭建沪上青年学子与边疆地区常态化的联系桥梁,为红河州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坐上主播台宣传农特产品
当天下午,实践团下沉到勐拉镇荞菜坪村开展党支部共建,学生党支部书记曹佳慧,预备党员丁梦娇,入党积极分子、退伍大学生邓德蓉分别与村支部书记就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进行深入探讨,并就田野调查成果开展专题宣讲,为持续发展“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合作模式提供参考。在参观曼棚新寨电商直播基地时,实践团成员再次坐上主播台宣传推广当地民族服饰、蜂蜜等农特产品,并就电商助力民族产业发展和经验复刻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而在个旧博物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文化思政课正在进行。当地10余名少数民族青少年与实践队员们手牵手,共同参观红河州个旧博物馆“锡载千秋”主题浮雕墙、观看锡矿挖掘开采运输纪录片,通过“大手拉小手”推进民族团结,探寻民族历史文化的奥秘。少数民族青少年分享着对本民族文化、活动的经历和博物馆展品的理解,并向队员们展示了各族服饰的特点。“希望我们大中小学青年学生一起,将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扬传承”,实践队员们讲述实践调研经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就能为当地文化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师生联手共续沪滇山海情
在彝族剪纸刺绣文化传承基地,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红河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州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廖泽芳,对一同参观调研的实践团师生说道,当“张扬”的Z时代“绣娘”遇上“多彩”的彝绣,00后的一批年轻大学生正逐步成为民族文化的“守护者”。作为中央组织部与团中央选派到红河州挂的海大教授,廖泽芳教授积极参与红河州商务工作调研与推进、发挥桥梁纽带推进州校合作、发挥智力支持作用,深化沪滇协作机制。
“希望上海海洋大学青年学子充分发挥专业所能,学校精准对接红河州发展所需,在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推动沪滇协作、校地合作取得更多丰硕成果。”廖泽芳教授说。
实践期间,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学生郑福泽,带上家乡的彝绣马甲前往大洋彼岸,向美国寄宿家庭热情介绍起传统彝绣文化。“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他表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让非遗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供稿:校团委、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