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作海韵讲座

作者:徐凌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23-11-07     浏览次数:82 

在上海海洋大学111周年校庆暨第十六届“读书·文化”节开幕之际,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和治理实验基地主任陈思和为海大师生带来以 “论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 为题的海韵讲座,本次讲座由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副院长郑建明主持。

陈思和教授有着温润如玉的讲座风格,他以“庙堂意识”和“岗位意识”概括了中国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多元分化。由孔子关心国家、关心社会的一生追求,到汉高祖刘邦的治国理念政策开启中国两千年文人掌握国家政治权利和意识形态,引出了“庙堂意识”的价值评价标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古代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以人们纪念诸葛亮、张衡、孙思邈的情况做对比,幽默的解释了古代主流价值观对于读书人的评价标准。

陈教授指出,以“学而优则仕”实现人生价值的现象在晚清戊戌变法后发生了改变。在读书人失去科举途径的同时,翻译家严复以开民智为目标,为将中国纳入世界格局而潜心翻译,通过翻译典籍引入西方先进思想;张元济改造了商务印书馆,建立起现代出版的基业;鲁迅先生则弃医从文,立志唤醒麻木的国人。在专业领域进行深耕而非执政,贡献于社会进步从而实现人生价值,这便形成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岗位型价值取向的转变,即知识分子“岗位意识”的起源。

陈思和教授对同学们寄予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热爱自己的岗位,树立“岗位意识”,以自己在岗位上的成就实现人生价值。陈教授年近七旬,却全程保持站立演讲的细节让同学们深受感动。

讲座结束后,陈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热情的互动交流,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的现场提问,用渊博的学识和机敏的智慧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

通过聆听讲座,将有助于同学们在深耕自己专业领域的同时,广泛汲取多学科的知识,丰富自己认知,提升自己的修养,在学校、图书馆提供的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中开启更加有深度的思考。

(撰稿:王睿 摄影:于光磊)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