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2022年工作总结

作者:胡崇仪     索取号:G1052005000-2023-0013     发布时间:2023-01-06     浏览次数:13 

2022年,上海海洋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以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题,认真学习贯彻陈吉宁同志批示精神,锚定世界一流特色大学目标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卓越海洋水产人才。成功举办建校110周年“双一流”建设推进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生态养殖中心落户学校,自主培育杰青1,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工程学成为第四个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党的建设不断深化、开门办学催生动能,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办学水平持续提高。

    一、加强政治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强化党政班子建设,坚定正确办学方向。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以“首要议题”制度为抓手,强化党委把方向、管大局、谋大事职能,全面对标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学校重点任务落实相结合,加强宣讲、融入课堂、打造品牌。学习贯彻陈吉宁同志批示精神。把“双一流”建设作为最大政治任务,高质量完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方案编制,经费核减率居上海地方高校第二;加强有组织科研,努力突破水产种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生态养殖中心为抓手打造水产养殖可持续、环境友好的“中国样板”;开展高端国际渔业组织人才定向培养成立海洋战略智库研究中心,全年报送专报40篇,十多篇专报获上级领导批示和采纳。以校庆为契机凝心聚力。外拓资源,以建110周年系列活动为契机,对内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凝心聚力,对外充分展示“双一流”建设成效、拓展资源、开门办学;内强基础,突出书记碰头会、班子务虚会、党务例会、行政例会机制功能,聚焦学科建设、干部队伍、人才培养等核心问题班子整体下沉学院调研。形成书记、校长协同互信、配合默契,班子成员各有所长、有机配合,全校上下心齐气顺、精神振奋、担当作为的政治生态。

强化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好用好干部。注重实干实绩、强化年轻干部历练,开展新一轮干部换届,派出9名干部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选派12名年轻干部校内跟班学习,选调多名年轻干部在校园疫情防控、校庆专班、重大工程项目专班等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中接受历练。突出基层党建成效。疫情期间,建立16个学生社区临时党支部,覆盖师生党员2000余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2600余人次,成为抗疫“主心骨”。3支部入选上海样板支部,学校入选“上海党建工作特色高校”。

强化管党治党责任落实,提升师生满意度。深化“四责协同”,做实“三张清单”,建立党委书记与纪委书记互动监督机制,探索“一把手”监督,压实校领导分管领域党建问题整改责任强化“一岗双责”。“一把手”监督、政治生态分析实践探索获市纪委肯定。强化专责监督。强化疫情防控政治监督,开展招标采购专项监督,探索组校合作联动监督,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自办立案2件,党纪处分3人次。推进“实事工程”,改革教工餐费补贴,建设教工事务大厅,简化办事流程、加强线上流转,实现“一口受理、后台办结、末端交付”,师生满意度大幅提升。

二、坚持因势而新,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从严管理、以快制快。3月至6月大上海保卫战期间,防发病、防感染,严防死守,快速处置。创新校院防控体系,成立应急工作专班,党委主要领导带头坚守一线指挥近百天。建立“区委书记+区长”学生小区双层管理方式,90%中层干部、95%辅导员持续在岗,300名教师进驻小区为学生提供全面服务。建立以快制快机制,储备隔离用房占在校师生3.5%,教工采样队伍承担校内全部核酸采样任务,实现8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6小时内完成病例转运东方绿舟、12小时密接人员离沪转运,快速处置异常18人、密接503人,有效控制校园疫情。强化思想引领实效。“直播带人”线上就业推介获教育部肯定,“云端大思政”“消杀慢直播”让家校沟通无障碍。

精准防控,统筹发展。9月至11月秋季学期学生返校期间,防传播、防聚集,分类施策,保障运行,实现校内零感染。精准涉疫学生管理,细化网格、分类施策,完成37名密接、483名次密接人员及涉疫风险人员的快速、科学处置。精准校内活动管理,严格活动方案审核,强化人员信息排摸,有力保障建校110周年系列活动、四六级考试、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重大活动圆满完成。

两防一保,减缓冲击。面对12月第一波大规模疫情,防重症、防死亡,及时调整手势,快速处置异常,疫情防控实现零投诉、零舆情。做好资源保障,建设健康驿站,加强医疗资源储备,畅通重症转出就医通道,有序组织学生离校返乡,目前校内健康驿站床位占在校学生5.8%做好研考保障,关心校内考验学生呢健康,1:1配套研究生考务后备队伍,确保研考顺利进行。

三、牢记“国之大者”,服务国家地方发展大局

推动国家战略实施。服务全球远洋渔业治理,编制中国远洋渔业履约白皮书和首本中国远洋鱿鱼(秋刀鱼)产业发展报告,推动我国首次实现三大洋公海自主休渔。中国远洋渔业国家观察员计划通过国际机构认证。服务长江大保护,持续开展长江退捕渔民跟踪调研,为长江禁渔提供决策咨询。聚焦长江口保护,与市水野中心共建联合实验室,成立环境DNA技术与水生态健康评估中心,建设水生生物物种环境DNA数据库,实现对长江口水生生物全天候自动监测。服务乡村振兴,牵头打造“科创中国”淡水渔业产业服务团,与浙江千岛湖、山东微山湖、崇明区等合作,推动保水渔业、菹草治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聚焦新疆、云南等边疆地区推广绿色养殖,陕西黄龙案例入选教育部第五届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支撑地方建设发展。服务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和生态建设,与市海洋局合作开展海岸带治理、深远海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战略研究;成立上海海洋大数据战略研究服务中心,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依托上海水域环境生态工程中心,建设水域生态研究院选择长江口、淀山湖等代表性河流、湖库开展调查,建立完善流域水生态监测体系并业务化运行。服务人才高地建设,全力打造“预期稳定、富有激情、和谐协作”人才发展平台2022年引进国家级人才4人,获批国家级人才3人(其中自主培育杰青1人)、省部级人才9人,人才培育实现历史突破。

融入临港新片区发展,聚焦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建设,与管委会战略签约,推进前沿产业、海洋创新、高品质城市能级、引智引才、区域化党建合作。锚定低碳目标,打造临港“水域生态样板间”。支撑城市功能,与管委会规划并轨,推进大学科普、体育、文博等设施区校共享、融合发展。

四、优化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推进“三全育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OBE理念优化重构教学管理流程,建立“评价-反馈-改进”机制;完善“通识+进阶+应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提升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获市教学成果奖8项(含特等奖1项),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课程教材建设研究项目5项。完善育人体系,形成学生德育评价清单、学生德育评价实施细则。入选市教委首批师德建设案例。新增一批育人团队、基地和品牌,13项目入选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基地落户我校。重视体育、美育,成立陈士麟水上运动发展基金,摘得上海赛艇公开赛“高校之王”奖杯;《金鱼之美》专著付梓,举办“共同守护”和劳模进校园等劳动主题活动。深化思政课改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为抓手,提升习思想概论课程质量。牵头临港六校建设“大思政课”综合试验区,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临港故事。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优化“任务+绩效”拨款方式,建立学院(部)绩效动态申请制,强化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分配导向。在编制有限背景下,完善国际化师资配置制度,探索多元用工模式。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Wi-Fi6无线网络,实现信号全覆盖。汇聚10大类、1.5亿条数据,建成公共数据平台。加快校园基础建设,完成学生宿舍等维修项目;三期建设工程开工,总投资3.3亿元,约19.4万平方米。提升内部资源效能,加快公共服务性资源开放,将军工路校区打造成集“教、学、研、试、展”一体化园区;落实捐赠管理办法,壮大基金会规模,服务学校事业发展。

五、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一流学科引领。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鱼类遗传学、中华绒螯蟹断肢再生、海洋硫循环、深渊微生物代谢、食品腐败菌等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登上《自然》封面,《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连续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发布第二款全球海洋Argo网格数据集,为国际海洋、气象、渔业业务化运行提供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突破,多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推进有组织科研。聚焦重点任务,推进水产生物育种研究中心、极端海洋过程与资源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新增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淞航”号完成农业农村部西太平洋公海150个站点调查。与香港极地研究中心共建北极紫荆站联合实验室,与海洋信息中心共建海洋信息技术创新中心,提升创新能力。

拓展国际科研合作。参与共建科技部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中国-葡萄牙星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国家重点研发政府间实验室项目2个。首获中国-佛得角-FAO 南南合作项目,首次申报国家高等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与区域渔业组织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签约,新增亚太地区水产养殖中心网实习生伙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市教委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项目,首次选派赴NACA实习,居上海高校前列。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临港产业发展,推进临港深渊生物医药、生物医药、食品检验检测园等平台建设。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未来生物技术学院,开展新松教学包、贝思特暑假工程师实习等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获工信部产教融合专业建设试点。提升人才支撑能力。携手“五个新城”共建高校就业联盟,通过定向培养、设立招聘专区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扎根新城、服务新城。临港就业学生数每年20-30%增幅持续增长。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