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双一流”建设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成功举办联合国粮农组织十年一次的全球水产养殖大会,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深渊研究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封面,党的建设不断深化、开门办学催生动能,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十四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一、坚持党的领导,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紧扣“双一流”高校使命,把“双一流”建设作为党中央、市委、市政府交给学校最大的政治任务,高质量完成积极高地大项目二期项目编制。坚持“四个放在”导向,成功承办联合国粮农组织十年一次的全球水产养殖大会,中国首次作为主办方之一,向世界展示第一水产养殖大国的中国智慧、海大方案,推动FAO生态水产养殖卓越中心落户上海。建立决策咨询研究服务国家、区域战略工作机制及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自查自纠长效机制,围绕海洋碳汇、福岛核辐射、长江禁捕、生物制药等领域向中办、外交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上海市委、市政府等提交多份决咨报告获得采用并融入政策文件制定。
全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海洋强国,黄大年式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34次代表国家参与国际渔业谈判,提交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报告19份、政策建议报告27份,主持完成《中国远洋渔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远洋渔业履约评价体系》。承担自然资源部浒苔治理重任,与东海分局共建签约,拓展近海生态环境合作。投身乡村振兴,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与崇明共建获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西藏亚东渔业扶贫实践入选教育部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千岛湖保水渔业工作入选中央党校案例。建设生态文明,开展“十省百县千户”长江退捕渔民跟踪调研,长江禁捕相关咨政专报获市委、中办录用。
全情融入上海地方发展。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筹建水产种质生物学和绿色养殖、极端海洋过程与资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上海市深渊生物圈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共建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服务临港新片区发展,积极参与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建设,与港城、城投等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创设水产未来生物技术学院、信创现代服务产业学院,共建华为ICT产业学院、“AI+海洋创新中心”。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临港新片区海洋生物医药创新平台,筹建上海基因编辑与药物筛选⼀站式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成立上海海洋可再生能源科学数据联合实验室,深化产教、产城融合。落实疫情防控要求,严格落实上海及教育系统各项疫情防控要求,加强常态化疫情管理,快速响应、精准防控。科学做好第四届全球水产养殖大会疫情防控方案,保障大会安全、顺利召开。
二、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回信精神,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融通,加强马院、马学科建设,获批马学科一级硕士点,率先在市属高校2021级本科生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出版农学专业课程思政指导意见,形成示范性水产类专业课程思政课筛选标准,培育知农爱农情怀。学科建设与专业教学融通,着力围绕“新农科”建设,从知识体系、学科体系、专业体系等维度,构建面向新时代的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涉农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卓越农林人才。产教融合与强化实践融通,开展基于“五育并举”的学生评价改革探索,将劳动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拓展劳动实践教学基地,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建立“校内课程+企业课程+企业实习实训”新教学模式。建立大中小学劳动与生命教育教师研修基地,2021年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上海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教育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最佳项目、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特等奖等荣誉。
抓住机遇深挖办学资源。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以筹备第二次党代会为契机,将党代会报告、“十四五”规划、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方案统筹考虑,围绕学校“十四五”发展定位、建设目标和思路等,专家献智、部门沟通、领导担当,科学、务实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建设好重大项目。推动重大基建项目建设与上海发展需求及学校治理能力提升相结合。海洋科技大楼已建成启用,游泳馆即将竣工,临港学生宿舍外立面及校园室外沉降及管网维修及军工路校区大修完成,“十三五”结转项目——新校区三期工程顺利获批、将于12月底前开工建设,新校区四期提前启动,“十四五”开局蹄疾步稳。
数字赋能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完善内部治理体系。编制“十四五”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专项规划,健全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内部治理制度,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完成学术委员会换届,教授治学落地落实。深化校院两级管理,基于转型发展及分类评价要求,优化二级单位设置,探索开展不同类型定位学院内部组织架构设置、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加强智慧校园建设,以数字化建设为牵引,提升学校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新增6千多万条数据资产,网上办事大厅上线服务功能不断拓展。
三、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创新策源服务能力
学科建设有新突破。基础研究增强。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及环境/生态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工程科学接近ESI全球前1%。建立“从基因到生态系统”研究体系,在鱼类视觉基因、海沟汞埋藏、电解水制氢、南海甲烷迁移转化等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马里亚纳海沟自驱动软体机器人、蓝色食品环境研究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封面。学术影响扩大,《水产学报》连续18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上海海洋大学学报》获评“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创办的英文学术期刊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资源获取能力有新提升。深化部市共建,加强与国家部委联系,获农业农村部“淞航”号运行经费支持。与自然资源部东海分局共建签约,拓展近海生态环境合作。加强区校合作,通过联组学习、区域化党建,为临港、崇明、横沙等建设发展提供支撑。学校科研经费连续两年突破2亿。
国际合作能级有新拓展。2021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际组织青年人才培训项目,首获批外交部亚洲合作资金项目、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项目,入选澜湄合作第六次外长会合作成果展、“亚洲校园”第三期项目,扩增东盟4所高校。
四、坚持党管人才,激发人才引领发展能力
加大政策支撑。坚持人才兴校,汇聚组织、人事合力,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培养实施办法、高水平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完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实施揽蓄工程,加大博士后研究人员支持力度,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浓厚氛围。2021年,学校新增7个创新团队(现共有12个)入选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超额完成市教委人才揽蓄行动A类和B类指标任务,引进极具发展潜力的国际优秀青年人才,首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优化考核评价。落实“破五唯”精神,开展新一轮岗位晋升聘任,启动党务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坚持绩效导向,构建“稳定领军人才、激励骨干人才、引进未来人才”为核心的团队绩效分配机制。优化薪酬机制,设立校长特别奖励基金,强化重质量、重贡献、重创新的激励分配导向。
五、坚持从严治党,保障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学”为基,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巡听旁听制度,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规定动作不走样;立足校史校情,打造“淞航”讲堂、“品读海大”等20余个“行读党史”教学点,自选动作有特色。以“化”为先,加强与自然资源部东海局、临港管委会等中心组学习交流,与长江办共讲“伟大工程”示范党课,联学联推、合作共赢。以“实”为重,打破数据壁垒,简化办事流程,丰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民生事项“建账、领账、清账”闭环管理,及时回应师生关切、积极解决所急所盼。
建强班子做好表率。3月学校领导班子换届后,新班子践行“一线规则”,第一时间通过拜访老领导、走访所有部门学院、召开专家座谈会等全面掌握学校情况、迅速打开工作局面;通过调研、访谈、党课、会议、活动等鼓舞师生士气,通过中层干部换届、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导向,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提升学习实效,完善常委会专题学、中心组深入学机制。优化党委中心组结构、加强专题研讨,突出学习实效,推动学思践悟、融会贯通。强化党委核心,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修订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及议事规则修订,强化党委管大局、谋大事的地位与能力。加强团结协作,增强班子成员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和主动配合意识,强化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书记碰头会制度,书记与校长及其他班子成员形成良好沟通机制,党政职责清晰、协同有力。深入调查研究,把推动发展作为学校第一要务。党政主要负责人带队走访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寻计问策。聚焦一流学科、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核心问题,班子整体下沉水产与生命学院把脉问诊,激发基层干事创业活力。
夯实组织抓好队伍。增强组织活力。制定二级党组织、党支部建设标准,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基层党组织书记领航计划,加强“双带头人”培育。强化重大项目、创新团队中的党建引领,建立“淞航”号海上临时党支部、学生党史宣讲团特设党支部、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等,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向业务领域的深度延伸。选好用好干部。开展新一轮干部换届,通过组建全球养殖大会工作专班、基本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办公室等,在急难险重中培养、识别干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践行“一线规则”,在改进作风中锤炼干部,2021年“四风”问题零投诉、零举报。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制定容错纠错机制、澄清保护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
压实责任做好保障。深化“四责协同”,完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度体系,着力压实“一岗双责”。开展巡察整改专项督查,校领导分工挂帅,业务、党建一起抓;推进问题整改,向责任单位出具纪律检查建议书的同时,向分管领导发送廉情抄告单,责任连带,倒逼担当。强化专责监督。积极推进市管高校派驻改革,顶格配置纪检监察机构、队伍,在廉政风险易发的保障和直属部门党委设立纪委、在机关党委增设专职纪委书记,有效运用“四种形态”,2021年党纪处分2人。健全长效机制。完成市委巡视整改,实现一届党委校内巡察全覆盖。推进校院两级政治生态分析常态化、长效化,深入研判问题,及时整改落实,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