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归国青年教师学习座谈会 教工热议习近平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

作者:屈琳琳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22-05-20     浏览次数:101 

5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上海海洋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认真学习并热议回信。5月20日上午,学校召开线上专题座谈会,副校长江敏、党委常委郑卫东、教师工作部负责人及归国教师代表十余人参会。会议由教师工作部部长李柏林主持。老师们纷纷表示,将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习近平在回信中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

座谈会上,江敏肯定了各位海归教师的贡献,她指出各位归国教师是拥有多元国际视野和一颗中国心的中国科研工作人员。希望各位归国教师要把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用到国内的研究上。要把眼光放的更长远,要了解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以解决产业需求和专业问题为终极目标,做真研究;要以多元的视角、开放的心态去培养学生,指导研究生;要继续保持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联系,成为学校和国内外合作交流的枢纽平台;要做中国文化、海大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

水产与生命学院梁箫、海洋科学学院张瑜、食品学院栾东磊、工程学院许竞翔纷纷提到,要以老一辈的科学家为榜样,继承和弘扬百年留学报国精神,主动投身科教事业,将自身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相结合,树立远大理想,发挥自身优势,坚守育人初心,将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师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在海洋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实现自己的“报国行”。以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将人生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

将人生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是老一辈留学归国学者给青年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郑卫东表示,今年是我校110周年校庆,要进一步传承我校老一辈海归的精神,承担时代赋予海归青年教师的责任,履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发挥攻坚克难,科技创新的担当。充分肯定了青年归国教师育人为本的坚守和攻坚克难的努力。通过学习希望青年海归教师要深刻认识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食品学院焦阳激动的说:“2009年,我有幸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在国外6年的学习期间,我在全球视野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我国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未来工作中将积累的知识技能和钻研精神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祖国的青年人的信心。在海大从事教学科研的7年时间里,教学中,守初心育人为本;科研中,耐寂寞开拓创新;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讲好中国故事,持续坚定中国自信。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海大留学归国青年教师的职责与担当。”

海洋科学学院张瑜谈到,只有心系祖国、为国效力才最有归属感。作为留学归国青年,我选择积极投身祖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教师从来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高校教师更是如此,除了肩负教学任务以为,还有肩负科研任务,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品德,用一言一行去为学生做表率,用优秀的教学和科研成绩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努力做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表率

水产与生命学院赵岩表示:“我2005年赴日交流学习,后留学基金出国学习,之后回校工作。近年来先后参加了罗非鱼回故乡、非洲培训班等工作,今年我们也在研究如何克服疫情开展培训工作。这些年,我的身份从留学生到老师,跟不同国家人员之间进行交流,也越发感觉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依。此生无悔在华夏,来世还做海大人。作为海大人,我们对学校未来发展也做了一些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不断努力付诸实践。”

海洋科学学院张帆说:“我从2011年出国加拿大,在那里学习、留学、工作。2021年回国,入职海大。十年的时间,最大的感觉,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非常重要。最近几年,学成归国的人越来越多,文化自信越来越强。在国际渔业履约谈判过程中归国青年学者的加入可以很好的引入国际视野和学科前沿知识,通过从事科研教学活动促进我国在这该领域的进步,实现从被动遵守,到主动参与,再到规则制定的角色转换。这个过程中的体会就是,我们要讲中国故事,还要从中国角度讲好全球故事。”

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张燕雪丹在交流中谈到:“我们生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既需要深刻洞悉我国国情,从中国看世界,还要能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站在全球的高度看待人类的共同问题,求同存异、凝聚共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需要的不仅是硬技术,还要‘软科学’。在这个时代参与国家走向世界这一进程是幸运的,也深感责任在肩。”

外国语学院何妤如谈到,生逢伟大时代的留学科研人员充分享受了国内外良好的学习资源,既读了万卷书,也行了万里路,有更宽广的视野、切身的体会去讲好中国故事,去破除西方对学术话语的“垄断”,去实现科技自立和科技自强,去“索我理想之中华”。归国青年学者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服务,在教学科研岗位上的辛勤付出,是交给国家和这个伟大时代的最好的答卷。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