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2020年工作总结

作者:李先仁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21-01-05     浏览次数:13 

2020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上级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注重改革创新、狠抓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要求,不断推进“双一流”要求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1.强化党委对学校的政治领导

召开学校首次党的政治建设大会,开展制度“立改废”,将党的教育方针、上级决策部署要求全面体现于学校章程和制度体系中,及时校准偏差、完善任务举措,强化政治属性。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议事决策规则、规范议事内容、决策程序、督办等制度,党委全面领导作用不断加强,党政权责明晰、运行协调。优化学院运行机制,在教学科研重要事项中强化学院党委的政治把关作用持续加强。

2.坚定党员干部师生政治信仰

加强理论武装,全年组织校中心组学习14次,及时跟进学习并研究贯彻落实方案。构建主题教育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形成特色项目13项、制度性成果4项,设计四史校园线路党课,形成典型案例。实施“党建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优化组织设置,在廉政风险重点领域设立二级党委、纪委;规范党组织建设标准,优化支部设置,创建党建品牌,加强队伍建设,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97%2支部入选全国先进。发挥党委教师工作部职能,完善“1+3+1”师德师风制度体系、教师荣誉体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制定一流研究生教育实施意见,出台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激发教师责任感、荣誉感。完善教师研修体系,提升育德意识与能力。陈新军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上海市教育新闻年度人物,戴小杰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3.突出育人工作政治标准

深挖百年内涵资源,彰显特色育人成效、体现独特育人价值。推进上海市“三全育人”示范建设校建设,形成四级责任、十六大育人中心、十大育人品牌的“三全育人”体系。加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制定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多措并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推进超级大课堂以及考核评价改革。制定课程思政三年规划,发挥工作室作用,全面修订教学大纲突出思政要求。主持制定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意见,形成水产类课程思政案例集。加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推出学生版大师剧《朱元鼎》,上线“上海海洋大学”强国号(成为第三个上线的市属高校),“行走的课堂”让学生走进红色基地、生产一线,推动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教授博士团获评全国优秀团队。发挥体育、美育功能,形成学生体质健康宣教、研究和运动干预机制,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书画展、才艺展演等提升美育氛围。落实劳育要求,明确各专业32学时劳动教育依托课程。

二、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服务国家地方发展

1.依托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四个服务”能力

坚持“水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地球环境生态保护”学科主线,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研究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助力陕西黄龙首创山泉水大闸蟹养殖、云南德宏稻田养虾首次亩利润突破5600元,宁夏陆基生态渔场构建技术获总书记肯定,稻田综合种养获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可并向非洲和拉丁美洲推介。服务海洋强国战略,黄大年式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23次代表国家参与国际渔业谈判,提交报告17份,向国家主管部门报告16份;主持完成《中国远洋渔业履约白皮书》《多边渔业治理框架及中国立场》,向国际社会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为我国参与国际多边渔业治理发挥重要智库作用。加强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与西湖大学合作制作第二代全海深作业型无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万米级海试,深渊工程、生物科学研究居国内前列。在海洋酸化、海洋微塑料、黑炭地球化学、功能性食品包装等前沿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依托长江大保护战略研究中心,开展长江保护法的政策方案设计,推动建立长江口禁捕管理区有关建议获国家领导人批示服务上海发展。协助交通委建立“长三角港航生态安全中心”,服务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成立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协同创新研究院;推进联合建设“临港深渊生物医药基础研究与创新转化平台”,助力“深海生物医药硅谷”建设。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入选首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加强决策咨询,全年报送124项成果,中办、市委录用10余篇,获国家领导人批示2份,市领导批示3份,1份获联合国机构杰出贡献评价。

2.落实科学精准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

坚持“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科学制定春季返校和秋季开学方案,精细管理关键环节,压实各级责任,春季学期在线课程开课率达99.15%获上海市学校心理防疫抗疫先进集体创新招生方式,本科生源质量、一志愿率、研究生招生完成度创新高。做好毕业生工作,出台“十大政策”,就业率达96.54%1125日),高于上海高校和同类高校平均就业水平。弘扬校园新风尚,校园垃圾分类考核优秀,位列全市高校第二;通过“光盘行动”引导师生节约粮食,开发餐厨垃圾无害化技术。

三、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要求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

全面总结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成效,明确“十四五”发展规划、综合改革重点,为推进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打下规划基础。

1.深化科研机制改革,学科实力显著提升

制定加强学科建设意见,强化“三局同布”一体化建设的资源配置机制和运行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组织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9个学科参评第五轮学科评估。持续布局基础前沿研究,彰显“深远海、南北极”战略,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ESI1%排名自2016年机构前80%上升至前42%,农业科学学科ESI1%排名较去年同期提升107名,获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蓝色粮仓等重大项目19项,重点研发计划到账9226万元。科研经费同比增长28.5%,纵向科研经费占比87.7%。获省部级奖5项,学会行业奖及局级奖励13项。获新品种1个、授权专利301项、软件著作权111项。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学位点布局,加强一流研究生教育。增列法学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点。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围绕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要求,设立支撑专项,6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累计达14个,占学校专业总数1/3。深化专业结构调整,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加强课程、教材建设,获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市级重点建设课程15门,新开通识类选修课21门、实践类体验课4门;3本教材获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资助。完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推动向“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转变,做实做好本科教育评价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研究,2020年获批国家新农科建设教育教学研究3项、上海市各类教改项目12项、市级重点课程15门、大学生创新项目384项。

3. 聚焦制度体系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开展制度“立改废”,构建以章程为核心、横向完备、纵向贯通的制度体系优化组织体系,组建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社会协同与校友事务处,服务格局创新、能力提升要求。依据教学体系完备性,研制四类学院分类管理与评价指标,引导学院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委托专业公司开展内控风险评估,形成内控流程手册,不断完善以内控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获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全职引进国家级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5人,柔性引进双聘院士1人和省部级人才6,获批国家级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14,13人获新片区高层次人才奖励。新增1人担任教育部第八届科技委员会(环境学部)委员,1人担任全国渔港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10余名专家入选新一届全国渔船管理、渔业资源评估、渔港管理等专家委员会委员,彰显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取得新成效。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完善高层次人才聘任工作内部操作规程, 深化“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评价改革。深入推进人事分配改革,突出强化基础、鼓励竞争。落实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构建四位一体教师培养体系。

五、深化细化“四责协同”,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

制定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提升监督体系整体效能实施办法,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制度体系;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形势分析,形成校院两级问题整改项目74项,责任清单177个,推进明责履责到位。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严格论坛讲座报告会管理,建立制度体系、责任体系,强化督查整改。建立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自查自纠、巡视整改常态化、执行八项规定精神和纠正“四风”长效机制。开展二级党组织政治生态分析,实现本届党委校内巡察全覆盖。完善学校内控体系,全面落实纪委“三转”要求,建立党内监督主导、专责监督保障、其他监督贯通协调的监督体系。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