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2021年党政工作要点

作者:李先仁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21-03-15     浏览次数:15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学校党委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把市委、市教卫工作党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转型发展、格局创新、能力提升发展主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拓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成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强化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1.坚定干部师生政治信仰,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抓实二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不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着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实践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动摇,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完善工作体系,建立完善院系层面推进机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舆情监测与处置。持续深化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升语言文字工作质量,统筹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建设,着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

2.隆重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紧紧围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精心策划组织好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积极开展“知党恩、颂党情、跟党走、展风采”系列活动,做好评选表彰和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坚持知行合一。深入挖掘、用好张闻天、张謇等校史资源,推进数字文博工作。启动建校11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加强“上海海洋大学”学习强国号建设,做强正面宣传、做优对外宣传,讲好海大故事、传播海大声音。

3.高质量、高标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精神,在去年“四史”学习教育基础上进一步聚焦聚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准确把握主题主线,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激励党员干部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4.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育人工作政治标准。全面落实《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坚决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程序要求,加强决策执行督办,确保党委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全面落实新修订的二级学院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与区域内中小学联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挥群团组织政治作用,把师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5.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把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要求全面体现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完成“十四五”规划和2035发展远景目标编制,做好规划宣传、解读,细化制定执行方案,结合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等重要项目推进实施。启动实施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贯彻落实《上海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实施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清单。统筹推进二级单位评价机制改革、教师分类评价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开展新一轮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修订工作;坚持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导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开展2017-2020年岗位聘期考核和2021-2024年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以五育并举为内涵支撑,融合体育美育劳育新要求,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建设,适应转型发展、格局创新需要,持续优化学科学院部门设置。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创建对接国家战略科创平台。加快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建设。综合校内外资源、集成学科要素,加快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深化共青团、学生组织改革,强化党的具体领导和团的日常指导。落实新时代征兵工作意见,优化校内工作机制,全面完成征兵任务。

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6.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党建和思政工作对青年学生全员全息覆盖。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强化品牌项目引领力;贯通育人体系,强化三个层级协同力。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完善思政课考核方法,开设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和“企业家大讲堂”,以建党百年为主题举办思政课超级大课堂,打造魅力课堂和思政金课。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改革,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强化育人中心建设,筑牢组织育人基石,推进管理育人,加强科研育人,建设科研育人示范团队;拓展实践育人平台,推进知农爱农专项计划,探索大中小一体化工作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思想教育以及党团组织、学生会和班会活动的生动实践中。加强心理育人,建设好第四轮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积极化解消解学生心理危机。深化资助育人,构建统筹协调的帮扶机制,探索发展型资助模式。加强网络育人中心建设,深化“思政云平台”应用,丰富网络文化供给,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加强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促进民族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健全国防育人,完成2020级、2021级两届学生的军训工作。

7.强化本科教育教学。制定专业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十四五”规划。以专业认证促内涵建设,开展培养方案修订大调研,形成基于OBE理念的2022版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持续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深化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探索文理交叉、理工渗透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工科专业认证。探索跨专业选课-微专业-辅修专业的进阶式培养方式。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建设,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持续推进海洋类主题课程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产教研融合,积极参与临港新片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区建设,组织开展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推进大学生双创教育。结合学校实际,修改学士学位授予相关条件,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把出口关。培育并组织好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落实教材选用与建设管理工作。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修订《基层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及考核办法》。进一步做好FD中心顶层设计,重点做好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升,组织参加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8.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加强学位点建设,持续推进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点申报及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与环境等硕士点规划建设工作。坚持目标导向,用好博士招生增量,支持海洋数字科学等特色方向建设。继续实施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研究生教学成果,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落实督导制度,推进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优化申请学位科研成果要求,凸显分类评价标准的层次性。提高论文盲审比例、强化学位论文评审要求,探索建立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公开等制度。强化研究生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和质量管控责任,严格导师评聘标准,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指导研究生和严格学术管理能力。依托“亚洲校园”“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等现有平台,提升研究生国际文化交流能力。

9.做好招生就业工作。加强招生宣传、提升生源获取能力,优化生源结构、提升生源质量。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全面实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六大计划十二项行动”,提升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引导毕业生围绕城乡基层社区各类服务需求就业创业,全力确保2021届就业率不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

三、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增强创新发展潜力

10.聚焦融合推进学科建设。聚焦多科应用研究型大学定位,加强学科建设管理,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推进第五轮学科评估后续工作。做好新一轮“双一流”高校、高水平地方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等建设计划对接工作,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增强人文社会学科显示度,构建多学科协调体系。推进落实《上海海洋大学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编制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和预算项目。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健全协同创新与集中攻关机制。落实好两委进一步提升上海高校决策咨询信息质量的指导意见和绩效评价办法,理顺校内管理构架和工作机制,完善决策咨询成果评价机制,形成学科研究和智库研究互相促进、学科成果和智库成果相互转化的良性循环,提升决策服务水平。

11.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四个面向”为导向加强科学研究组织工作,对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要求,围绕海洋强国、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加强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项目组织申报工作。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突出学科优势,优化基础研究支持体系,持续推进科研创新,促进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的一流创新成果产出。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融入临港新片区发展。依托乡村振兴研究院,做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做好第四届全球水产养殖大会的承办工作,深化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的务实合作,做好疫情常态化下的学术交流工作。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聚焦培育重要科研成果。有重点地优化平台评价体制机制,提升平台运行质量。完善“淞航号”管理体制,统筹做好海上科考项目顶层设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水平,加强横向项目和成果转化工作的融合,加快优势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申报军民融合项目,进一步完善、落实保密项目管理。保持《水产学报》全国领先地位,进一步提升《上海海洋大学学报》影响力,力争《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被SCI收录。

四、深化多领域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

12.优化国际合作布局。落实《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精神要求,加速国际化能力建设和水平提升。持续推进与合作高校的高水平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公务员、海洋与渔业履约等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一流学科与澜湄、东盟等周边国家开展多形式合作,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进南北极和深渊等领域的科研国际平台建设,构建国际合作网络。

13.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坚持提质增量,不断提高国际学生培养质量,继续完善中外学生趋同化教育培养与管理。推进招生改革,全面实施入学申请考核制,优化招生政策,构建以一流学科与特色优势学科为重点的国际学生招生体系。探索国际学生预科培养,积极拓展境外预科和招生基地建设,建立规范高效的第三方合作关系,不断优化合作伙伴。

五、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健全人才成长机制

14.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要求。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系统检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落地情况,严把入口关、考核关、监督关、惩处关。进一步厚植师德涵养,建立教师荣誉表彰制度体系,策划师德师风品牌活动,定期发布师德警示案例,开展好师德传统教育、师德榜样教育,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以课程思政、新教师入职培训等为抓手,进一步强化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着力抓好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坚持德法并举,强化政治意识和品质修养。整合临港地区相关资源,探索构建临港地区大中小幼一体化师德师风建设体系。

1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精神,按照“双一流”建设要求,制定“十四五”人力资源建设规划。坚持引育并举,以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为动力,以加强教师培训、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师资博士后、优秀人才计划申报、岗位设置与管理、团队建设与评估等工作为抓手,构建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多举措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台思政课教师评聘实施办法。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能力,建立完善新时期辅导员队伍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实验技术岗位职责与评价改革,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深化实施管理职员职级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六、加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促进内涵式发展

16.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依法治校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为基本框架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更好转化为学校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推进依法治校,结合新修订学校章程,开展新一轮制度立改废工作,落实依法治校年度报告制度。发挥学术委员会职能,彰显教授治学成效。发挥校院两级工会在学校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开展强化服务“四创”工作和立德树人“三进”系列教育活动,坚持教代会民主评议校院领导制度。加强学生骨干“四自”能力和模范示范作用发挥,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功能。面向数字化转型发展需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智慧校园建设。深化“一网通办”,丰富业务流程,保障业务在线能力。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校园数据共享服务。完善校友数据平台和捐赠流程,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壮大基金会规模,服务学校事业发展。

17.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健全学校财务资产内控机制,全面加强绩效管理。认真做好2021年预算执行和2022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提升预算编制质量。制定预算执行计划,根据预算执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对接“公物”管理要求,探索建立校级资产调剂仓库,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完善审计监督,提升监督效能,高质量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创新审计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聚焦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开展绩效审计。开展书记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回头看”,推进审计整改落实。

18.强化教育教学综合保障。推进游泳馆、军工路校区大修、第二餐厅整体改造、新校区三期等项目建设,推进海洋科技大楼顺利交付;摸清底数,统筹校园空间资源配置。坚持低碳、生态、可持续目标定位,谋划好滨海第二校园建设。加强临港高新园区创新平台、工程实训中心等考核管理。完成“淞航”号船舶坞修任务,确保船舶运行安全。做好“淞航”号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工程项目财务决算审计,筹办首届“淞航”论坛。启动实习调查船项目前期研究,满足海上教学实习需要,服务长江大保护。推进校办企业体制改革,落实大学科技园绩效考评意见整改要求,加快资产经营公司转型发展。规范采购流程,加强招标代理机构管理;推进采购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采购、资产以及审计等系统一体化。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优化智慧门户2.0等系统,推动线上图情服务,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构建第三方服务考核体系,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制止餐饮浪费等校园文明建设。

19.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完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高效的维护政治安全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安全专项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隐患排查,细化应对预案,压实责任,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推进信息化和安全技防建设,开展安全隐患重点整治。严格落实保密责任,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完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和源头化解机制。

七、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0.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格落实请示报告制度。从严明政治纪律高度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守重要节点、紧盯薄弱环节、深挖细查隐形变异问题,更严更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突出政治监督要求,持续深化巡视巡察整改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完善校内巡察运行机制,适时开展巡察“回头看”;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党中央关于高校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与学校事业发展等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开展政治监督,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

21.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政治意识,不断提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识变应变求变能力。加强党委常委会自身建设,在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作表率,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带头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研究建立中层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识别和评价机制。着力强化中层领导班子政治属性、政治功能,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推动二级领导班子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精准化、分层分类,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干部治理能力。着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加快形成日常发现、动态管理、持续培养、适时使用的工作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推进完善“大统战”格局,夯实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制定二级党组织统战工作管理规定,实施统战工作特色示范项目建设计划,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激发二级党组织统战工作活力。常态化做好防范和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加强关工委组织和队伍建设。

22.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强化院系党组织和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全面推进教育部“双创”计划和系统“攀登计划”“先锋计划”“红领计划”“筑力计划”四项计划,大力推进“一院一品”“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品牌建设,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创新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积极探索在新兴交叉组织、重大项目平台,以及学生社区、学生社团等领域组建党支部,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全面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要求,探索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优秀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高质量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深化“头雁学习讲堂”“党课交·享·悦”“示范性党建服务中心”等平台阵地建设。加强机关党委、保障和直属部门党委建设,推动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23.持续深化细化“四责协同”机制建设。深入推进学校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地见效,用好责任清单,压实责任要求,优化责任考核,不断提升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贯通联动、一体落实的质量和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市管高校派驻机构改革要求,深入推进学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夯实专责监督保障。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紧盯“2+4+4”重点领域、关键人、关键事,对顶风违纪行为从严查处;开展经常性的全面从严治党宣传教育,注重发挥正面典型示范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作用;不断提升学校监督体系整体效能,一体推进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

24.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学校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校园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生、港澳台师生、外籍教师等管理与服务,维护海外留学师生健康与安全。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