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任务(2018-2020 年第二阶段)》申报书,
2018年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如下:
目标1:发表SCI论文80篇以上,其中在食品学科一区、二区或影响因子超过3的论文累计10-12篇;完成情况:发表SCI论文92篇,其中一区、二区其中一区、及二区论文42篇,影响因子大于9的论文2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10篇。
目标2: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专利应用与转化 4-5项;完成情况: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等29项,国际专利4项。
目标3: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8项,承担国际化科研合作项目1项;完成情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得上海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际学术合作项目1项(中德合作项目)。
目标4:争取获得农业部、上海市、国家级学会和协会的科技成果奖励0-1项;完成情况:“2018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谢晶、“2017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谢晶(第2完成人)、荣获“2018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赵勇、荣获“2018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赵勇、“2017-2018年度食品安全创新技术奖”-赵勇;
目标5:培养博士研究生至少8名、硕士研究生至少60名,其中留学生至少5名,至少有10-15人次研究生赴国外开展学术交流,获上海市优秀硕博士论文 1-2 篇;完成情况: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82名,其中留学生8名,有16人次研究生赴国外开展学术交流;
目标6:编辑出版国家级或省部级水产品加工利用、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冷冻冷藏等系列特色优秀教材或专著 2-3 部;完成情况:编辑出版《Genotyping》、《Peptide Applications in Biomedicine,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食品物性学》等系列特色教材或专著3部。
目标7:建成农业部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集成基地,建好“农业部水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上海) ”与冷链装备性能测试与节能评价公共服务平台。
完成情况:正在建成农业部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集成基地,建好“农业部水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上海) ”与冷链装备性能测试与节能评价公共服务平台。新获批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
一、整体推进情况(限1500字以内)
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一流实验室人才培育、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平台,继续加强创新、创业型优秀人才培养,加强学生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力度,深化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科技创新与科普宣传相结合,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相结合,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率达到80%,2018年科技创新赛事获校级以上各类大学生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奖近20项,其中国家级2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保持学科中具有海外游学、实习留学或国内第二校园经历的学生>15%。以研究生学位点评估为抓手,继续围绕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如将与国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国家从亚洲(日本)、美洲(美国)拓展到欧洲(英国、德国等),加大优博、优硕的培养力度,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2018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经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2018年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40人;博士学位比例超过89%;有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教师52%(时间长度为1年及以上)。当前已形成一支学缘结构、梯队结构较为合理,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人才队伍,一批中青年教师逐步脱颖而出,成为相关研究方向的学术骨干。拥有国家级重要人才5人;上海市重要人才25人。学院还聘请了数十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教授担任本学科名誉、客座或兼职教授,邀请他们定期来校讲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合作研究等。
3.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围绕学校海洋、水产、食品学科全图,主动对接水产、海洋学科,拓展交叉领域、深度融合,成为学校系统性学科布局的有效衔接与支撑。在学科建设的前沿性上,将围绕开发食物资源,建设蓝色粮仓,发展食品工业和保障国民健康的国家战略,瞄准国际食品科学的前沿领域和对接国内食品产业的重大需求。建设五个高水平实体化的团队:“水产品高质化加工利用”、“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食品冷链物流品质控制”、“食品加工工程新技术”、“食品营养健康功能评价”,突破食品学科的前沿科学问题和食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在此基础上2018年发表高水平SCI论文90余篇,其中一区、及二区论文近50篇,影响因子大于9的论文2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10篇,高水平论文发表在数量与质量上均有明显提升。国内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等29项。在国际专利获批方面:继2017年获得德国和日本2个国际专利的基础上,首获美国专利1项,2018年共获得国际专利4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得“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专项中主持课题1项、“食品安全”专项中主持课题1项,子课题和参与10余项。竞争性纵横向科研经费总计达1600万元。
积极对接上海城市保障、满足市民需求、对接公众传媒,持续完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科学商店工作,提高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食品学科影响力,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市民理解食品科学信息的水平。在此基础上2018年协助当地政府部门、培训基层工作人员2000余名,接受邀请参加《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制订讨论、上海中学作“科学饮食 健康成长”科普报告、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培训、近先后有百余名师生参与“四品一械(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食品和 医疗器械)”每日的舆情监测工作,撰写《每日舆情摘编》、《舆情快报》、《舆情专报》以及舆情分析报告,至2018年9月底,共发布每日舆情摘编1825期,收集舆情信息80000余条,发布舆情分析报告20期。
4.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学科始终坚持的“勤朴忠实”的学校校训精神、“渔界所至,海权所在”的创校使命;“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的办学传统。秉承“汇聚现代科技、引领健康人生”共同愿景,充分发挥百年海大历史传承、上海地域文化,坚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教育与合作的大学使命,鼓励跨学科、跨地域、跨国界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融,特别关注引进的海内外高端人才与现有人才间的沟通,在博士研究生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资助选派优秀硕士生到海外合作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发表两校共同署名SCI论文,定期举行一些学术沙龙,促进团队交流与合作,增进科研团队凝聚力。
5.国际合作交流
先后聘请数十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教授担任本学科名誉、客座或兼职教授,邀请他们定期来校讲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合作研究等。2018年成功举办2018年第三届食品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ISFH),与“美国佐治亚大学”;“德国夏洛特医学院”;“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印度泰米尔纳德大学”等国际知名科研院所及科研机构签署协议共建“食品与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服务行业、承担国家地方和行业重大任务能力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