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水产学科)2018年度进展报告

作者:彭俞超     索取号:G1050401001-2019-0014     发布时间:2019-02-01     浏览次数:104 

2018年,结合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将学校纳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支持学校世界一流水产学科系统建设和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高原建设,进而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对照2018年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项目绩效目标(水产一流学科),绩效目标都已完成,特别是在国家重大重点科技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学术影响力等权重指标的完成度上,有新突破。

    

     一、产出目标完成情况

(一)科研成果丰硕

ESI分类中植物和动物学科全球1%排名较201711月提升55位,农业学科虽尚未进入前1%,但比值已达0.9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得突破,获蓝色粮仓专项项目1项,总经费3617万元;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项目1项,总经费1853万元;在蓝色粮仓、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等专项领域获得课题10项,总经费4677万元。完成国际合作项目2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2项。获得淡水鱼类及贝类新品种2个,推广的新品系2个。开发水产新资源功能食品2种。已获授权发明专利45项,专利转化已完成5个。建设国内外知名的水产品高质化加工利用研究平台1个。向国家主管部门提交决策咨询报告13份,向国际渔业管理组织提交评估及技术报告24份,其中,《关于第73届联合国大会可持续渔业决议的提案》被中国驻联合国常驻代表团采纳,部分内容被写入联大决议草案,后经联大会议通过决议。

(二)人才培养成效显现

一是建立拔尖创新型“水产卓越班”、“双一流创新培育班”:完成每年招生100人左右的目标,其中,2018级选拔卓越班学生共65人(水产类37人,生物类28人),创新培育班招收学生31人。二是建成在线课程平台:完成“上海海洋大学在线课程平台——泛雅课程平台”的搭建;新立项校级在线课程18门,有2门课程获批上海市优质在线课程,其中1门推荐参评国家级,新增1门获“上海高校优质在线课程”建设项目。三是建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完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有2个项目获批上海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

(三)师资队伍水平提高

一是获得批准建设水产种质资源等5支高水平创新团队。二是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院士2人,引进国家重要人才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其中学校培养1人)、上海重要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

(四)国际影响力提升

一是举办国际学术论坛:中国-东盟水产教育院长论坛暨水产高等院所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稻田养鱼社会效益国际推广计划国际会议、第三届绿潮研究国际研讨会、水产品可持续价值链:可追溯国际会议、第一届世界华人比较内分泌学家大会。二是开展国际组织初级官员培训:选派3名学生赴WCPFCCCAMLR组织实习,选派博士研究生9人次、硕士研究生12人次参加国际渔业组织的科学会议,涵盖了我国加入的全部七个区域渔业管理组织。三是开展专业的国际化建设:已获立项建设8门“全英文示范课程”,3个“国际化特色本科专业”,3个“国际化特色研究生专业”和5项“国际课程与教学改革课改”项目。四是建设品牌国际交流项目:“亚洲校园”、中葡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

(五)实验室升级与改造能力提高

建成水生动物免疫与病害实验室、改造升级水产与生命学院水质分析与检测中心、滨海基地养殖水池护坡、实验生物研究中心、水上安全实训跳水池实验室、农业部水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上海)重点实验室、水产品加工及贮藏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

二、效果目标完成情况

(一)平台综合能力稳步提升,新增省部级平台2个,通过试运行期考核的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个,平台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国际合作方面已见成效,其中,深渊科学工程技术中心成员赴马里亚纳群岛海域,在全球大洋最深处“挑战者深渊”区域附近海沟开展了一系列深海装备试验和科考取样。

(二)获得一批高质量有代表性成果:高水平论文有一定提升,发表了多篇

顶级期刊论文,包括张俊芳教授团队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赵可吉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期刊“Genome Research”(影响因子:10.101)上联合发表了研究论文;陆颖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成功破译罂粟基因组,相关报道刊在生物谷《science:重磅!西安交大叶凯团队成功破译罂粟基因组》。

(三)资源的完整度和与成果转化能力有所突破,学校与苏州西风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了科技成果转让与技术合作协议,转让“江海21”商品蟹销售权和品牌使用权10年,总金额预计将达1500万元,创国内水产品种成果转化最高价。

三、影响力目标完成情况

(一)奠定优势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积极举办或承办水产养殖领域、海洋生物、水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远洋渔业捕捞技术、近海渔业资源与生态修复等优势学科方向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各级各类国际学术会议,本年度举办了6次国际学术论坛。

(二)获得特色领域的国际学术认可:学校专家当选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科委会副主席、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财务和行政分委会主席、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管理策略评价技术组主席,连任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SPRFMO)鱿鱼工作组主席。

     

一、整体推进情况(限1500字以内

学校按照国家“双一流”文件的精神,特别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不断深化对学科内涵的认识,落实水产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一)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三全育人”,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

1.加强德育教育,提升育人水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开展课程思政,学校获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学校”;开设“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大国海洋”,培养学生海洋意识;校龙舟队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群众体育工作优秀集体”称号,代表国家队获得第五届龙舟亚锦赛冠军。

2.加强学生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培养,国际化办学得到拓展:与东京海洋大学、韩国海洋大学联合申报的“基于‘中日韩教育一体化’的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共同教育计划”成功入选教育部“亚洲校园”计划。面向研究生聘请外国专家开设“前沿课程”10门,聘请11个国家的18名外籍教师长期任教,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办学的两个项目的第四轮合作通过教育部审批,并通过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认证。

3.聚焦高水平特色专著教材,教学成果丰硕:2018年已出版的教材专著成果丰硕。主编普通高等学校“十三五”规划教材3部,农业部统编教材2部,主编英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2部;对接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优质课程资源孵化情况良好:新增1门课程获 “上海高校优质在线课程”建设项目,新立项校级在线课程18门,其中2门课程获批上海市优质在线课程。

4.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效果明显:拔尖创新型“水产卓越班”、“双一流创新培育班”建设成效显著。卓越班学生共申请各类科创项目26项,获得国家级各类科创奖项7项,2017级创新培育班申请创新项目20项,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6项,市级2项。2018年,我校共有80位应届毕业生赴西部、艰苦行业就业,其中赴西部地区就业14人,艰苦行业就业52人,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就业14人。共有5个学生团队获大学生创业奖励,4个团队获得5项市级大学生创业基金的资助。

(二)强化制度建设,严把师德师风,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先后制订了《上海海洋大学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等文件,形成了“1+3+1”师德制度体系,构建了工作分工责任制。强化招聘录用、人才引进、年度和聘期考核、人才项目申报等工作中的“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招聘录用师德承诺制和“凡进必审”制度。

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改革,完成聘任40名校聘教授/校聘研究员工作,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制度支撑和条件保障。持续推进师资博士后工作,2018年师资博士后共进站11人。结合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上海高校青年英才揽蓄工程工作。

3.注重教师培养工作:2018年预算经费4215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获批上海市教委“教师专业发展工程”32人、“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36人。新增培养国家优秀青年1人,培养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6人,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成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并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三)彰显学科特色,对接战略需求,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1.科学研究成果丰硕:ESI分类中植物和动物学科全球1%排名较201711月提升55位,农业学科虽尚未进入前1%,但比值已达0.95。落实学科建设任务绩效,海洋科学获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后,实现在海洋、水产、食品三大主干学科中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全覆盖建设。发表高水平论文330余篇,其中SCI论文320篇,一区28篇,二区36篇,IF>10论文1篇,IF>5及以上论文15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1部;申请发明专利近200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45项。

2.国家级项目获得突破、科研经费再创新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得突破,获蓝色粮仓专项项目1项,总经费3617万元;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项目1项,总经费1853万元。在蓝色粮仓、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等专项领域获得课题10项,总经费4677万元。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9项,面上项目16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总经费1326.5万元。2018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8项,比上年增长167%。全校科研经费达到历史新高,2018年立项科研经费共1.48亿元,与2017年同比增幅25%

3.平台建设稳步提升:获批“上海河口海洋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平台、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依托中葡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与葡萄牙海洋与大气研究所签署MOU协议,共同促进海洋生物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转化和创新。

4.服务海洋强国战略能力显著增强:以全海深载人深渊器为核心的深渊科技流动实验室,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着陆器完成11000米级海试,加强深渊科学工程技术中心建设,11月与西湖大学联合组成科考团队前往全球大洋最深处“挑战者深渊”区域附近海沟开展一系列深海装备试验和科考取样。今年9月美国海洋技术协会会刊《Marine Technology》对我校11000米无人、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利用“淞航”号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积极履行科考职责,完成国家的相关科学考察、前沿科学研究任务,截至目前,已累计科考作业5个航次,航行总里程16707海里。开展新资源和新渔场开发、渔海况信息服务、远洋捕捞技术与装备、远洋渔业物联网、远洋水产品加工与高值化利用和远洋渔业发展战略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5.对接“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成员50多人次,作为中国代表团科学顾问,出席了联合国关于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BBNJ)拟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筹备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以及中美北太平洋联合渔业执法会谈等国际履约科学会议;团队成员朱国平教授担任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科委会副主席,李拜担任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财务和行政分委会主席;履约团队向国际组织提交咨询意见和建议报告30多份,其中《关于第73届联合国大会可持续渔业决议的提案》被中国驻联合国常驻代表团采纳,部分内容被写入联大决议草案,后经联大会议通过决议;积极承办了“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第五次科学委员会会议”、“第二届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科学会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水产品贸易、市场与治理区域研讨会”等多次重要国际会议。

6.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成绩凸显: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决策部署,与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共同签署了《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合作协议》,设立“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目前已对长江流域为主的11个重点省市开展专题调研,向农业农村部提交《长江渔业专项捕捞许可退出政策专题研究报告》。

7.贯彻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推进中西部精准扶贫工作广受好评:以学校“上海市水产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重点实施“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项目,开展援疆、援藏渔业产业扶贫工作。在新疆,为伊犁特克斯河恰甫其海水利枢纽工程的渔业资源养护提供技术支撑,与喀什就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签订产业化应用示范协议。在贵州铜仁、遵义,开展数字化渔业基地建设。在西藏亚东,开展亚东鲑资源保护与开发,使亚东3个乡镇、156户、442人脱贫,其事迹于1017日国家扶贫日当天在教育部网站刊登。

8.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上海生态之城建设能力显现:与崇明区政府签约,在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成果推广转化以及决策咨询等方面加强合作。选派4名教师挂职锻炼,密切校地联系。在宝山,对10个村、95条河道开展河网水系生态修复,建设水清、地绿、景美、鱼游的绿色生态廊道,已在国家生态环境部申请立项。在青浦,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和保护实践基地项目已落地。

9.学术影响力大幅提升:英文刊《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有效投稿量、海外稿源比例、投稿单位数、下载量及国际用户大幅提高;《水产学报》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四)深挖百年内涵,体现独特价值,构建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

以一流学科文化传播力建设、一流学科文化育人工程为抓手,努力构建与世界一流特色大学相适应的,具有海洋特色的校园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1.组织出版一流学科文化系列著作: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梳理一流学科发展历程,整理优秀事例和文献史料,撰写学科史、专业史、课程史、人物志等,2018年出版《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学科史(养殖篇)》、《为维护海洋权益,我们愿奉献一生》、《上海海洋大学档案里的捕捞学》、《盐与海洋文化》、《沧海钩沉: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研究》、《龙舟育人感悟》等专著6部。

2.策划制作一流学科文化系列专题片:以一流学科团队和大师为典型,通过制作专题片、宣传视频、访谈等形式,挖掘人物背后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弘扬传承一流学科的大师精神。2018年制作完成《我的水产人生——王武教授》专题片、《以水为田•水上粮仓》多语种公益视频1部。

3.推进一流学科文化国际影响力建设:充分发挥水产学一流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承办“稻田养鱼社会效益国际推广计划”研讨会。翻译推介中国涉海类故事及海洋文化等相关作品,编译出版《中国海洋神话故事》(汉英对照),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制作涵盖中、英、日、韩、西班牙等多语种版本的宣传片和宣传册,全方位加强世界一流水产学科和学校形象的国际传播力度。

4.稳步推进一流学科文化育人工程:坚持传承海大百年校训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校歌的育人资源,策划制作《品百年海大风韵,读海大沧桑巨变》宣传片1部;以黄炎培诞辰140周年为契机,开展创校使命“海权即渔权”主题宣传教育,策划制作《渔权即海权——国际履约谈判》记录片1部。

(五)拓展功能布局,深化合作内涵,提升学科国际化水平

以推进水产一流学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出发点,加强国际人才培养,为国际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1.实施国际化专业建设和学习交流项目,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已获立项建设8门“全英文示范课程”,3个“国际化特色本科专业”,3个“国际化特色研究生专业”和5项“国际课程与教学改革课改”项目;完成第一批国际课程师资海外研修的选拔工作,聘用5位海外教授来我校授课讲学;建设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IFT认证国际教育联盟;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与中非地区大学的1+9项目,完成与非洲海事大学2+2项目的签署,目前已完成项目培养方案建设;与东京海洋大学、韩国海洋大学“基于‘中日韩教育一体化’的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共同教育计划”的“亚洲校园”、与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和葡萄牙的学分互认 Erasmus 项目等短期、双学位学习项目,为师生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平台。

2.拓展国际合作布局,开展高质量交流与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聚焦“海上丝绸之路”水产科教领域,与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开展水产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持续推进与马来西亚槟城GST海产集团的海外专业实习。组织召开4次国际学术论坛。

3. 实施一流学科专业国际优秀学生生源开发计划,提高留学生规模层次。2018年,顺利完成全年招生计划,学校留学生总数达到618人,其中学历生比例不断提高,生源国扩大到67个,我校国际学生的生源不断拓展,质量不断提高。

4.融入多边国际合作,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施远洋渔业开发能力国际合作提升计划,选择安哥拉、喀麦隆、加纳、几内亚和毛里求斯等10个重点入渔国,收集信息资料,为开展入渔风险评价做准备。开展国际组织初级官员培育,邀请CCAMLRNPFCICCAT区域渔业组织高级官员和专家来校授课,选派3名学生赴WCPFCCCAMLR组织实习;选派博士研究生9人次、硕士研究生12人次参加国际渔业组织的科学会议,有针对性地助推我校学生成为国际组织的官员。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