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我校2名参与承担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科研人员完成海上调查工作顺利返校。至此,今年3名参与调查及执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科学观察员任务的科研人员均安全抵达上海。这已是我校连续第八年派出科研人员赴南极海域执行科学观察员及科研调查工作,履行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缔约国的义务。今年也是我国首次派遣渔船进入东南极海域(FAO 58区)从事南极磷虾资源调查工作,也是自1995年以来国际上首次有船只进入该区域开展南极磷虾资源的渔业调查与生产,相关调查与研究工作将为我国拓展南极磷虾渔场以实现磷虾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数据。
在本次以南极磷虾资源为主要对象的调查与生产中,我校海洋科学学院符小明老师及研究生杨洋、胡世国等克服了海上各种困难和南极恶劣的气候挑战,采集并带回了大量的科研样本;收集了气象、生物、海洋学以及声学等方面的数据与资料;并在我国渔船上完成了极具挑战的生物声学设备海上校准工作。此外,我校科研人员还与在船的英国及爱尔兰等国的科学家和国际观察员开展积极的交流合作,以提升我国南极生物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水平。我校符小明老师自2016年底即随大型拖网加工船——“龙腾”号出航,历时超过250天,航程逾2万海里,六次穿越海况极为恶劣的西风带,全程开展了观察记录,展现了我校年轻教职工为南极科研事业扎根一线的勤朴之风。
科学观察员制度是CCAMLR实施南极生物资源养护与管理的重要制度,所有参与南极海洋生物开发的国家均需履行该项义务,派出科学观察员赴南极开展调查工作。自我国开展南极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调查以来,依托我校的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受农业部委托,主要承担南极磷虾科学观察员的培训和派遣工作。迄今,我校已培养并派出24人次科研人员前往南极海域执行该任务,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耐劳且具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为我国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研究以及南极磷虾渔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