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上海海洋大学申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的公示

作者:彭俞超     索取号:G1050406003-2017-0002     发布时间:2017-05-03     浏览次数:113 

根据要求,推荐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项目需在项目申报单位和主要参与人所在单位公示。现对我校食品学院赵勇老师拟申报及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林建伟老师拟参与申报该奖励的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1753日至2017510日,对公布的项目、候选人持有异议的,应当以真实身份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实名制反映。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地址;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为方便核实、查证,保证实事求是、公正处理,匿名异议不予受理。我校将按规定对异议者身份进行保护。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湖城环路999

联系人:周婷婷

联系方式:61900066 

公示: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赵勇)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林建伟)

上海海洋大学

201753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公示

1 项目名称: 海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风险评价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2 推荐单位(专家):上海海洋大学

3 项目简介

属于食品质量安全技术领域。

我国是海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影响其质量安全的因素长期存在,尤其在传统化学性危害逐渐转变为生物性危害的严峻形势下,项目组针对海产品生物性危害因子中食源性致病菌和过敏原两大焦点、难点问题及海产品种类DNA条形码分子分型溯源技术进行攻关,系统构建了其风险检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新技术体系,提升了我国海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创新成果:

1).构建风险检测新技术体系:以挥发性和非挥发性代谢物为检测新靶点,首次构建了基于代谢指纹的致病菌无损高通量检测新技术,定量检测相关系数达0.99;基于PMA-qPCR技术突破了2hr3种致病菌活菌定量检测,基于多重PCR介导生态芯片技术实现了3hr内样品中7种致病菌高通量定量扫描,检测灵敏度达10 cfu/g;针对诺如病毒,开发出能定性筛查和定量检测GII型诺如病毒的试剂盒;针对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建立了磁性免疫层析检测新技术,实现了10min内在线定性检测。整体突破了目前样品前处理时间长、检测假阳性/阴性等瓶颈,满足了海产品不同环节风险因子在线或离线的定性、定量检测需求,成功应用于上海口岸国际邮轮群体性腹泻突发事件应急检测工作。

2).构建风险评价新技术体系:基于构建的2千株典型菌株病原库,在国内首次建立了10万条副溶血性弧菌生长异质性信息数据库,在国际上创新性地提出并构建了风险评价宏模型;首次将PCR-DGGEReal-time PCR/RT-PCRPMA-qPCR等应用于构建快速精准的致病菌风险评价分子预测模型,拟合相关系数达0.99;建立了致病菌MLST/ERIC、海产品种类DNA条形码分子分型溯源技术,实现了污染源的快速调查、污染途径/路线的防控;建立了基于肌纤维间隙面积的海产品新鲜度识别和剩余货架期预测专家系统。运用这套风险评价新技术,首次成功开展了上海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定量风险评价。

3).构建风险控制新技术体系:创建了微酸性电解水消毒新技术,减少了养殖环节消毒过程中化学性试剂使用量达85%,避免养殖源头的化学性残留危害;创建了酸性电解水冰复合天然食用活性物质控制致病菌和腐败菌的新方法,并在国内首次开发出了基于噬菌体的新型生物绿色防腐保鲜剂,建立了冰温保持结合生物保鲜剂的保鲜技术;创建了超声波结合酶解处理有效消减过敏原的新技术。7家行业龙头企业组合推广应用这套风险控制新技术,在全产业链中显著控制了海产品中腐败菌/致病菌和过敏原90%以上载量,有效延长其货架期近1倍,为保障不同海产品不同环境下的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论文230篇,其中SCI 55篇(ESI 1篇)、EI 9篇;参编中英文专著3部;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各1项。经查新及同行专家评价,项目综合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4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上海海洋大学:本单位为海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风险评价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应用项目的负责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主持和负责项目的整体设计、协调和开展。(2)承担了绝大部分课题的申请、执行和验收。(3)构建了基于代谢指纹的致病菌无损高通量检测新技术、基于PMA-qPCR定量检测活菌新技术、基于多重PCR介导生态芯片高通量定量扫描致病菌新技术、过敏原磁性免疫层析检测新技术;构建了2千株典型菌株病原库及10万条副溶血性弧菌生长异质性信息数据库;构建了快速精准的致病菌风险评价分子预测模型;建立了致病菌MLST/ERIC分子分型溯源技术;建立了基于肌纤维间隙面积的海产品新鲜度识别和剩余货架期预测专家系统;创建了微酸性电解水消毒新技术和酸性电解水冰复合天然食用活性物质控制致病菌和腐败菌的新方法;开发出了基于噬菌体的新型生物绿色防腐保鲜剂;建立了冰温保持结合生物保鲜剂的保鲜技术;创建了超声波结合酶解处理有效消减过敏原的新技术。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本单位为项目主要参加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参与项目的总体设计、组织实施以及项目的执行进度和质量控制;(2)参与了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建立了适合口岸检测盲测需求的风险危害因子筛选体系;(3)构建了高效海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新技术体系中DNA条形码分子生物学技术;(4)多次圆满完成了上海口岸国际邮轮群体性腹泻突发事件食源性致病病原体应急快速筛查检测工作,受到总局表扬。

3) 南通恒昌隆食品有限公司:本单位为项目的主要参加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参与项目的总体设计、组织实施;(2)负责项目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以及产业发展等相关内容,近三年来共新增产值2.43亿元、新增利润过2273万元;(3)同时协助推广本项目核心技术体系到南通其他相关企业进行应用,通过在海产品加工和流通生产一线的应用经验,帮助上海海洋大学研发团队不断完善关键技术参数,推动建立适合一线海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评价、控制等环节的技术标准和规范;(4)构筑产学研结合新模式,让本项目核心技术体系实现边研究边推广。

5 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构建了海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检测(创新点1)、风险评价(创新点2)和风险控制(创新点3)新技术体系,项目成果在上海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7家行业龙头企业推广应用(表1),有效保障了我国海产品质量安全。尤其是多次圆满完成了上海口岸国际邮轮群体性腹泻突发事件应急检测工作,受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表扬;受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出色完成了上海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定量风险评价。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近三年来直接和间接新增产值 61900062.3万元,直接和间接新增利润12436万元,直接和间接新增税收2865.39万元。

1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

应用单位情况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

联系人/电话

应用情况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创新点12

2013-2016

李波/021-38620621

近三年新增产值8729.31万元。

上海申漕特种水产开发公司

创新点13

2012-2016

丁福江/13004197231

近三年新增产值3170万元,新增利润647万元。

南通恒昌隆食品有限公司

创新点23

2012-2016

张冲/13906280785

近三年新增产值24329万元,新增利润2273万元。

启东家和食品有限公司

创新点13

2013-2016

秦国华/0513-83431312

近三年新增产值19080万元,新增利润2381万元。

启东市吕四富华水产品有限公司

创新点13

2013-2016

林富/0513-83417528

近三年新增产值12600万元,新增利润1531万元。

南通千鹤食品有限公司

创新点13

2013-2016

杜琴/0513-83441100

近三年新增产值18321万元,新增利润2596万元。

南通建胜食品有限公司

创新点13

2013-2016

高建兴/0513-83448530

近三年新增产值13192万元,新增利润1664万元。

南通壹番屋食品有限公司

创新点13

2013-2016

肖庙生/0513-83444418

近三年新增产值10082万元,新增利润1344万元。

6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7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国别

知识产权类别

授权号

名称

1

中国

授权发明专利

ZL 2012 1 0442467.2

一种南美白对虾的保鲜方法

2

中国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013SR073833

虾中O3:K6副溶血性弧菌预测专家系统软件

3

中国

标准

DB31/T 1001—2016

上海地区主要食用鱼品种的分子鉴定

4

中国

授权发明专利

ZL 2012 1 0062791.1

一种副溶血性弧菌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

5

中国

授权发明专利

ZL 2014 1 0667734.5

一种快速检测、鉴定李斯特属细菌的方法

6

中国

授权发明专利

ZL 2011 1 0056576.6

一种抗副溶血弧菌耐热溶血毒素单克隆抗体及其制备方法

7

中国

授权发明专利

ZL 2013 1 0271924.0

一种检测GII 型诺如病毒的试剂盒及其用途

8

中国

授权发明专利

ZL 2010 1 0521189.0

一种水产品中主要过敏原的快速免疫磁珠层析方法

9

中国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014SR120855

基于肌纤维间隙面积的水产品新鲜度识别判定软件V1.0

10

中国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016SR166472

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生长速率预测专家系统 V1.0

11

中国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016SR178772

小黄鱼剩余货架期预测软件V1.0

8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排名

完成人

职称

完成单位

所在单位

合作关系

曾获奖励

1

赵勇

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论文、专利、项目、专著、奖项、合作推广

2012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第8完成人),2015年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2016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

2

郭德华

研究员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论文、合作推广

上海市质量金奖(个人)、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

3

刘海泉

讲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论文、专利、项目、专著、奖项

2015年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二等奖(第2完成人),2016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2完成人)。

4

谢晶

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论文、专利、项目、专著、奖项

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完成人)、2008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第1完成人)、201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完成人)、2012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第1完成人)。

5

李想

研究员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论文、合作推广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等。

6

孙晓红

副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论文、专利、项目、奖项

2016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4完成人)。

7

卢瑛

副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论文、专利、项目、奖项

2016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5完成人)。

8

王永杰

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论文、项目

9

陈兰明

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论文、项目

10

谢庆超

助理研究员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论文、项目

11

戴习林

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论文、项目

2016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7完成人)。

12

黄新新

副研究员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论文、合作推广

13

张冲

高级工程师

南通恒昌隆食品有限公司

南通恒昌隆食品有限公司

合作推广

201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7年度)

项目名称:产业聚集区入湖河口水质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

推荐单位(专家):山东建筑大学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

入湖河口具有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和保护湖泊水生态的重要功能。对于流域内产业结构偏重的北方湖泊,入湖河口普遍存在外源污染负荷高、底泥淤积重和突发性污染事故多发的水环境问题,严重影响湖区水质和水生态安全。本项目针对入湖河口水环境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研发入湖河流水质改善技术、入湖河口污染底泥处理技术和水体突发污染应急处理技术,研制相应的配套设备,构建入湖河口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为产业聚集区水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主要创新技术如下:

1. 研发了入湖河口外源污染削减技术。发明了串联式容量可调生态河道水质改善技术,研究确定了生态河道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提出了串联式反应器设计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生态河道最佳污染物去除效果的水生植物收割策略,研发了水生植物一段式碳化活化活性炭制备技术,将水体生态修复与水生植物资源化有机结合。

2.研发了入湖河口底泥内源污染治理技术。发明了大区域水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方法,发明了无扰动柱状底泥采样方法及装置,研发了有机改性沸石覆盖药剂与覆盖方法,研发了振动式筛分底泥分级减量无害化处理技术,研发了重金属污染底泥原位植物修复技术;突破了传统底泥布点采样方法工作量大、易造成底泥扰动、采样精度差和无法采集新生底泥的技术瓶颈,为底泥内源污染治理提供技术保障。

3.研发了入湖河口突发污染应急防控处理技术。研发了模块式应急移动吸附技术及装置,可快速降低突发事故影响水域的污染物含量;研发了水体突发污染应急原位吸附坝技术及装置,可有效阻断并削减上游河道突发污染对入湖河口水质的影响;发明了企业突发环境污染预警应急处理系统,降低了突发污染的风险。

项目已获授权国家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并申请发明专利7项。在国内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33篇。鉴定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整体技术国际先进,其核心技术“入湖河口污染底泥生态治理技术、无扰动分层底泥采样方法”居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共培养出研究生50多名,取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省级优秀研究生创新成果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创新荣誉7项,取得了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u山东建筑大学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山东建筑大学与协作单位通力合作,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圆满完成。

在本项目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的主要贡献为:

1.负责项目的总体协调;

2.提出项目的总体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制定研究方案;

3.和山东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山东大学、同济大学等几家合作联合研发了串联式容量可调河道和自生态植物漂浮岛的生态河道水质改善技术提出了基于生态河道最佳污染物去除效果的水生植物收割策略,衍生开发了水生植物碳化活化一段式活性炭制备技术;研发了入湖河口重金属污染底泥水力旋流高频振动湿式分级无害化处理技术及装置;研发了水体突发污染事故选择性模块式应急移动吸附技术及装置

4.对新生底泥采样器、串联式可调生态河道水质改善及水资源调蓄方法、河道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可调节湿地技术等知识产权有贡献;

5.负责串联式可调生态河道水质改善及水资源调蓄新技术及底泥采样新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

6.负责编制总体项目总结报告。

u同济大学

与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参与南水北调沿线水体沉积层污染物释放规律及修复技术研究”工作;

1.负责生态河道的生态承载力强度模拟计算,为生态河道串联分级提供依据;

2.负责水体突发污染时的饮用水临时应急处理技术研究,参与开发水体突发污染应急移动坝技术;

3.对串联式生态河道构建技术、突发水污染应急处理技术等知识产权有贡献;

4.参与了串联式生态河道技术的工程设计及建设工作;

5. 参与河流突发污染应急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

u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参与完成了“受污染湖泊的基底稳定化技术与示范”与“南水北调沿线水体沉积层污染物释放规律及修复技术研究”工作。

在本项目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的主要贡献为:

1.参与调研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参与制定研究方案;

2.研发了自生态植物漂浮岛技术,参与了串联式生态河道技术的工程设计及现场建设;

3.研究了不同水生植物的污染物吸收富集规律,提出了基于污染物最佳去处效果的水生植物收割策略;

4. 研发了入碳化活化一段式活性炭制备技术,实现了水体生态修复与资源化的有机结合;4.对水生植物碳化活化一段式制备活性炭工艺等知识产权有贡献;

5.负责入湖河流的自生态植物漂浮岛生态治理技术的工程设计及工程应用。

u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作为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合作单位之一,在本项目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的主要贡献为:

1.参与设计技术路线,制定研究方案,协助采集分析各试验阶段的试验数据与材料,协助进行试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2.参与开发了表层底泥采样器和柱状底泥采样器;

3.研发了有机改性沸石吸附剂和覆盖药剂;

4.参与研发污染底泥原位覆盖技术与设备;

5.协助总体项目的总结、提升以及新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

u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作为本项目研究与生产应用的主要合作单位之一,在本项目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的主要贡献为:

1.参与设计技术路线,制定研究方案,协助采集分析各试验阶段的试验数据与材料,协助进行试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2.参与开发了串联式生态河道水质改善技术和重金属污染底泥分级无害化处理技术;

3.对可调式生态河道水质改善技术、重金属污染底泥筛分分级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知识产权有贡献;

4.协助进行串联式可调生态河道水质改善技术和自生态漂浮岛生态修复技术的工程设计及推广应用;

5.协助总体项目的总结、提升以及新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

u北京远浪潮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北京远浪潮生态建设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研究与生产应用的主要合作单位之一,在本项目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的主要贡献为:

1.参与串联式生态河道水质改善技术的示范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营管护,协助现场水样、泥样和植物样品的采集;

2.参与自生态植物漂浮岛的现场制作、维护;

3.参与《淄博孝妇河重金属污染底泥生态治理工程》和《东平湖污染底泥原位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

4.协助总体项目的总结、提升以及新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

济南瑞密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济南瑞密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研究与生产应用的主要合作单位之一,在本项目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的主要贡献为:

1.协助开展了山东省底泥污染状况调查布点、资料收集和数据整理分析工作;

2.协助山东建筑大学张志斌教授团队开展了山东省底泥污染治理行动计划的调研与方案编制工作

3.参与串联式生态河道水质改善技术的示范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营管护;

4.协助总体项目的总结、提升以及新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

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南四湖流域主要入湖河口的水质改善工程建设,201311月南水北调东线试调水时,15条主要入湖河口的各项主要水质指标均已稳定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为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无扰动柱状底泥采样方法和底泥内源污染治理技术被成功应用于山东省重点污染河流、湖泊、河流入海口滩涂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与治理工作,涉及全省17地市、131条重点河流、4个重点湖泊和13个主要河流入海口,得到省政府高度评价。项目技术已被推广应用于山东、广西、河北和甘肃等省份120多项河道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新增产值13.05亿元。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授权或申请号

权利人

发明人

1

发明专利

ZL201110151375.4

山东建筑大学

张志斌,康兴生,张波,张彦浩,张晓蕊,武道吉

2

发明专利

ZL200910015968.0

山东建筑大学

张志斌,张波,魏垒垒,谭晓波,孔敏,康兴生,马涛,周峰

3

发明专利

ZL201310352925

山东建筑大学

孙翠珍,张晓蕊,张志斌,张彦浩,武道吉,孙玉林

4

发明专利

ZL200910306432.4

山东大学

黄理辉,李晔,张成禄,张建,刘伟风,任亮,孙媛媛

5

发明专利

ZL201310326188.4

山东建筑大学

张志斌,王猛,朱大伟,孙翠珍,张彦浩,武道吉,王炜亮

6

发明专利

ZL200810138325.0

山东建筑大学

张志斌,康兴生,张学杨,张波,武道吉,魏垒垒,谭晓波

7

发明专利

ZL201410839059

山东建筑大学

张彦浩,黄理龙,张志斌,孙翠珍,林建伟,张亚雷

8

发明专利

ZL201410843442

山东建筑大学

张彦浩,张志斌,黄理龙,孙翠珍,林建伟,张亚雷

9

发明专利

ZL201210246668.5

上海海洋大学

詹艳慧,林建伟,

10

发明专利

ZL201210003760.9

上海海洋大学

詹艳慧,林建伟,

11

发明专利

ZL201210162877.1

上海海洋大学

林建伟,詹艳慧

12

发明专利

ZL 201310419706.7

上海海洋大学

林建伟,詹艳慧,杨孟娟,郑雯婧,方巧,李佳

13

发明专利

ZL201210276651.4

山东建筑大学

张志斌,吕育锋,张天元,孙翠珍,张彦浩,王猛,武道吉

14

发明专利

ZL201210261287.4

山东建筑大学

张志斌,张晓蕊,康兴生,张彦浩,孙翠珍,陈文兵,武道吉,李善仁

15

发明专利

ZL201210273969.7

山东建筑大学

张志斌,李锦祥,孙翠珍,张彦浩,张天元,张文辉,武道吉

16

发明专利

ZL 200910020700.6

山东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

张波,康兴生,张志斌,张建,马涛

17

发明专利

ZL201010145651.1

山东建筑大学

张志斌,张晓蕊,李锦祥,张桂芹,孔敏,张克峰,候书国

18

发明专利

ZL201310258722.2

山东建筑大学

张志斌,王猛,朱大伟,孙翠珍,张彦浩,武道吉,王炜亮

19

发明专利

ZL 200810202126.1

同济大学

夏四清,张彦浩,钟佛华,王学江,李继香,贾仁勇

20

发明专利

ZL201210045077.1

同济大学

张亚雷,褚华强,周雪飞,董秉直,张海

21

发明专利

ZL201310352924

山东建筑大学

孙翠珍,张晓蕊,张志斌,张彦浩,武道吉,孙玉林

22

发明专利

ZL201310352916

山东建筑大学

孙翠珍,张晓蕊,张志斌,张彦浩,武道吉,董芳,孙玉林,邹彦江.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排序

完成人

职称

完成单位

所在单位

合作关系

曾获奖励

1

张志斌

教授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论文、专利、项目、合作推广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0年,1/8;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2年,1/6

2

夏四清

教授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论文、专利、项目、合作推广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82/6;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61/15

3

张彦浩

副教授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论文、专利、项目、合作推广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4年,4/6

4

孙翠珍

副教授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论文、专利、项目、合作推广

5

黄理辉

副教授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论文、专利、项目、合作推广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8/12

6

林建伟

副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论文、专利、项目、合作推广

上海海洋大学科学成果奖,2015年,1/2

7

褚华强

副教授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论文、专利、项目、合作推广

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2年,第5/8

8

武道吉

教授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论文、专利、项目、合作推广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1/9

9

马涛

高工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专利、合作推广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