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盛典已经落下帷幕,但欢愉兴奋的因子仍在每个海大人的心里跃动。在盛大场面的背后,我部门不禁要问,是什么在支撑着它的成功?是什么在赋予它活力?“后勤”两字浮现脑海。为了一探校庆背后的“秘密”,我们来到位于一餐三楼后勤保障中心的办公室,对负责人王国华老师进行了一次专访。
王老师将校庆期间的后勤保障工作分为四大类,那就是医、食、住、行。为了安排好这四大类工作,后勤保障中心几乎全员出动。
医,保障安全无疏漏
先来说说“医”。10月26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附院在浦东新区临港新城环湖西三路海港大道正式启动,这意味着“临港人”看病再也无需为远赴惠南镇而担忧。同时,后勤保障中心的老师也积极与院方沟通协商,最终与院方达成合作,校庆期间为海大开辟“生命绿色通道”,一旦发生事故或有嘉宾、访客的疾病问题,均可就近送至临港附院进行治疗。而校医院也积极准备,购置了充足的常用药物、安排医务室医生轮流值班,救护车随时待命,确保医疗保障的“零漏洞”。
食,吃得开心更放心
其次是“食”。面对大量的校友、嘉宾以及媒体记者的到访,伙食的正常供应似乎成为了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
饮食工作面临的第一次大挑战,便是11月2日位于滴水湖皇冠假日酒店的校庆晚宴。晚宴当晚,酒店最大的宴会厅设置了60桌酒席,厅外再设20席,共设置80席近800人的晚宴盛会,而其中最大的特色,便是在即将端上餐桌的美味菜肴中,所有的鱼、虾、蟹等海鲜均由我校自主提供。据了解,这些食材都来源于海大自家教授们的科研成果。“自家晚宴用自家的虾蟹”,这样既能加强大家的的自豪感,又彰显了“海大”学科特色,更能节省开支,避免铺张浪费。
除了宴会,吃个“便饭”也要仔细准备。据统计,校庆庆典当日(11月3日)的午餐是客流量最多的用餐时段,学校三所食堂一共准备的近2万2千份的午餐套餐都发放一空。区别于往日的大米,那天的盒饭用的是校友捐赠的8000斤的优质大米,而盒饭的菜式也同样保持往日的丰盛,荤素均匀搭配,有四菜加米饭。“现在回头来看,同学们对那天盒饭的反响还是很不错的”。
而面对有限的用餐座位和远远超出能容纳范围的客流量,王老师表示,校庆当时由学生志愿者与后勤保障工作人员组成秩序引导队伍,引导本校师生在餐厅领取盒饭后带回宿舍和办公室进餐,从而将餐厅有限的座位让给来校访客与嘉宾用餐。“多亏了同学们愿意把座位让出来,否则这么多人上哪儿坐呢?真的很感谢每位同学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当然,餐饮安全永远是放在任何大型活动的第一位的。校庆期间,食品卫生监督所的几位专业检测人员分别在三所餐厅进行现场的监督检查,为食品安全打上多道防线。
总之,学校做的所有这些努力,为的就是让每一个校友和师生不仅吃得开心,更能吃得放心。
住,细致温馨力求宾至如归
再说“住”。校庆前夕,学校已经确定邀请了上千位校友“回家”,而可能自行前来的校友更是不计其数。由于临港新城地处偏远,无论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还是上海本地的嘉宾,住宿都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了让校友们有“宾至如归”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学校和各学院精心挑选了靠近学校的大小宾馆,仅附近皇冠假日酒店的二百四十多件客房就全部被学校预订一空。服务方面,学校也和各宾馆的工作人员沟通,力求做到服务的细致、温馨。甚至在每个房间都摆上哪种水果这样的细节,也是事先为校友们想好的。
行,统一安排分批统筹
最后是“行”。参加本次校庆的外地校友人数非常多,后勤保障中心共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处设置7个集中点,统一用大巴接校友至酒店安顿完毕,再统一送至用餐处,保证不会有校友“掉队”。
虽然相对集中,但面对庞大的校友数量和他们各自不同的时间安排,运送校友仍然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好在,最终除了个别来宾被上海地图“绕晕”外,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的交通问题。
不辞辛劳只为做到最好
采访中,王老师拿出了一本厚达60页纸的医食住行策划方案对我们说道:“一直到校庆前几天,我们每天还要开很多会,策划的方案也一直有着微调。但是复杂艰巨的工作并不能击垮后勤保障中心工作人员的信心,每个工作人员都充满了对工作的激情与活力,秉承着“举全中心之力,各负其责,齐心协力”的工作宗旨,将海大作为自己的家,把校庆繁琐的接待工作当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他还十分感谢学生志愿者们:“感谢他们为我们分担了很多的工作,年轻人之间有着很好的氛围,让我们工作的时候充满激情。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世纪相约’才如此圆满!”
(撰稿:校记者团 徐艺天、陈欣然、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