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离休干部李友珍
学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每一栋楼的故事,每一次学校的变迁,每一个曾经共同工作的人,在我的记忆中,都难以抹灭。
——李友珍
人物简介:李友珍,1951-1985年在我校党办工作。34年来,她兢兢业业,为学校的发展尽心尽力。她虽不教书,但以真挚勤恳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海大人的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校“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
伴着微风,阳光均匀地照射下来,温暖着每一个路人。在这样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日早晨,我们叩响了李有珍老人的家门。前来开门的是一位和蔼可亲,满面笑容的老奶奶——里面干净的格子衬衫,外面再套了一件暗红色的针织衫,纽扣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扣着,显得老人格外整洁大方。尽管是第一次见面,却立刻给我们留下了严谨质朴的印象。走进老人的屋子,这是一个窗明几净、温馨古朴的家。房间很宽敞,东西都井井有条地整齐排放。李友珍奶奶热情地让我们赶紧坐下,为我们倒茶倒水。
晚年生活,紧凑安逸
老人今年85岁了,仍然精神矍铄。如果不是奶奶自己介绍,我们几乎一点都没看出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才大病初癒。奶奶有些激动的说,她真的非常感谢学校教师领导在她生病期间对她持续不断的关心和照顾。如今,她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养好身体,保持健康,尽量不给组织和孩子增添负担。这位善仁慈安的前辈,即使在自己身体不适的境况下,依然心心念念着不要给他人添麻烦。
未生病前,李友珍老人平日喜欢在小区里和其他老人一起打太极拳,交友聊天,以此来修身养性。在建党90周年之际,她还和其他老同志组成了合唱团,一道前往上海财经大学参加了歌咏比赛,为我们伟大的党献上最真挚的祝福。病愈后,老人多数时间只得呆在家中,做做家务,看看报纸。她乐观地说,现在只能尽量多的给自己找些事做,让生活可以更加充实。女儿也会经常来看望她,而学校也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带着这些离休干部在市内转转或回学校看看现在的发展情况,这些都成了她现在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追忆往昔,感慨万分
李友珍老人是在1951年6月进入我们学校工作的,当时她主要负责文件整理等档案工作。她在我们学校工作了34年,从一个花样年华的少女到满头银丝的老人,李友珍奶奶动容地说,她熟悉学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每一栋楼的故事、每一次学校的变迁、每一个曾经共同工作的人,在她的记忆中,都难以抹灭。
当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起往昔的岁月时,老人的眼眶微微湿润起来。交织着悲伤与幸福。老人回忆道:“当时我们海洋大学还叫上海水产专科学校。进校之初,由于当时学校里一共只有3个系,8个专业,所以老师和学生的人数相对而言都较少,大家的面孔也都蛮熟悉的。那时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温暖有爱,团结互助。每个星期四都是学校集体劳动的日子,雷打不动,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所以学校的先进工作保持的也很好。”老人顿了顿,望着窗外陷入了短暂的遐想,继续道“但是这样安稳的日子过了没多久,动荡的十年文革就开始了。1966年6月,整个学校都停课了,虽然外面看起来学校整个的工作运行都还在进行,也比较正规,但是学生基本都没有读书,老师也无书可教,没有在做学问了。大家的心于是也随着文革日益激烈而开始散漫起来。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生活很艰苦,生活的中心都围绕着下乡劳动改造,许多学生老师都下乡了。”
李老说,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学校也开始重新招生,渐渐步入了正轨。但此时学校搬去了厦门,当时几乎所有的老师以及学校的其他职工都被要求搬去了厦门,只留下一些家庭实在有困难的或是生病的教职工。在学校搬到厦门后,自己作为水产大学在上海驻扎点的工作人员留在了上海,努力做好学生老师来上海的接待工作,尽自己全力为他们在住宿、联系等方面提供方便和服务。因此,留在上海的同事为了学校的建设都很卖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任劳任怨,迫切地希望加快发展步伐,把我们历经磨难的学校推上正常的发展轨道。老人说到这些时,流露出欣慰的笑容,那是打从心底希望我们学校更强大的真情流露。从水产专科学校,到现在的上海海洋大学,从几十亩地到如今广阔的校园,我们的校园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尽管李友珍老人只是一名普通的职工,却亲眼见证了这一切。学校的兴衰荣辱、学校的一沙一石,在她的心中都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对学校的这份深厚的情感是永远难忘的。
身已离校,心系海大
退休后,李友珍老人经常到各地旅游,感悟祖国的风景名胜、民族风情和各地的社会发展与变化。她说,近几年,随着年纪逐渐增大,腿脚开始不灵便,学校出于更人性化的考虑,开始舍远求近,组织大家到上海周边的一些名胜古迹参观游览,像南京、苏州、杭州等地。而现在,学校更多地组织老人在上海市内转转,虽然距离缩短了,但是活动质量更加高了,在保证老人能承受的前提下,愈发多姿多彩,精彩非凡。
李老说,在过年过节时学校会组织老干部们学习并且开座谈会,了解学校的近况。提起学校,她不断地感谢着这些年所受到的关照,同时更流露出了深深的眷恋。去年,老人曾到临港的新校区参观游览,在看到现代化的图书馆、体育场地、教学楼和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同学们,老人坚定地说,她相信上海海洋大学一定能够越办越好,越办越出色,成为一所高水平的特色大学。
老人无不感怀的说:“从当时的小学校发展到现在的万人大学,从当时在军工路校区的300多亩土地到现在在临港的1600多亩土地。我真的真的感到很骄傲,很自豪!希望学校能够越办越好,成为在海洋、水产、食品方面赫赫有名的大学。希望不管哪个专业出来的同学都能文能武,全面发展,尽自己所能,为祖国做贡献,给海洋大学争光,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在李友珍老人的身上,我们看见了一个海大人所特有的“勤朴忠实”的特质。谈话过程中,老人总是不由自主地谈论起我们学校这一路的经历、她身边同事的经历,但却很少说起关于自己的事情。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普通又质朴的老人,在海大兢兢业业地工作了34年,将人生很大一部分光阴留在了我们上海海洋大学里,用最平凡的画笔描绘了一个海大人最骄傲的姿态。
(撰稿:刘文吉、余思佳 编辑:孙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