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我校信息学院退休教授任明荣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任明荣
人物简介:任明荣,男,1946年10月生,上海人,中共党员,可靠性数学与统计数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数学系。同年7月被分配进入上海仪器仪表成套厂工作,1984年调入上海水产学院工作。曾任数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基础部主任,人文学院总支书记、院长、校体育部部长和信息学院院长等职。
每个与成功有关的故事,我们当然将之归功于汗水、机遇、运气、梦想等等。但这些故事中,每个人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绊脚石。我们厌恶绊脚石阻挡我们前进,但是主人公们却又总是借助此“阻力”而勇往直前。
任明荣教授出生于一个极为普通的工人家庭,家境清贫,人生的前半段也有着那个时代青年人所共有的人生轨迹:高中毕业遭遇文革,下乡从事农业生产。而下乡结束以后的人生却在梦想的执着引导下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胸怀梦想,昂首人生
说到梦想,任明荣教授最初接触这个词或许跟我们都一样。他还清楚记得小学的一篇作文《我的梦想》。梦想是人生的灯塔,彼时太过年幼,都不会懂得这个词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但正是这个陌生而沉重的词,在他还没有真正理解它的时候,悄然塑造了他的人生。任明荣说,他幼年时,和大多数男孩一样,活泼好动,痴迷于机械电子一类的玩意儿。从小就对机电构造机理很感兴趣的他,在初中的时候就积极参加许多与机械电子有关的活动,也因此很幸运地成为了上海无线电俱乐部的会员。这也正验证了那句老话: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但是,正如逆境是促人成才的重要条件一样,成功路上的坦途也常常成为我们看不见的陷阱,而这也正是成功的魅力所在。小小的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极易使我们将一时的喜好误认为是自己要追寻一生的梦想,很多人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而同样幸运的是:任明荣教授及时地掌好了自己人生的舵。
任教授说,之所以和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要归功于他和高中班主任的一次谈话,从那以后他就彻底爱上了数学。在上海少年数学班的3年光阴,让他在数学上的天赋和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的数学水平不断提升,也为他后来进入苏州大学数学系铺垫了道路。
任教授高中毕业的时候正是文革时期。和很多同年的知青一样,他也被安排下乡,落户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对于从小就没离开过南方的他来说,落户在北方的严寒之地黑龙江,是第一个极大的挑战。冰霜雨雪,还要艰苦劳作,让他苦不堪言。他在黑龙江一共呆了10个春秋。在这10年中,每天早晨,天上的繁星还没有落下,他就要和大家一起起来工作,一直干到繁星再次升起。披星戴月的劳作磨砺了他的意志,也坚定了他追寻梦想的决心。
每天身体过于劳累,休息的时间自然足够紧张。年轻的任明荣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少得可怜,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已是一种奢望。但是,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读书学习。为了汲取知识的营养,任明荣把自己本已不多的休息时间大部分用在了学习上,别人在梦乡里徜徉,他则一个人沉浸在书海中遨游。没有老师的指导,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难点疑点只能靠他一个人苦苦钻研。
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十年如梭,每天晚上,在微弱灯光下,都会有一个身影投印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黑夜中,正是靠着这挤出来的点滴时间和顽强的意志,他硬是将别人生命中的难关变成了磨砺自己的宝贵资源。这段人生经历,使得任明荣的人生充满了色彩,从而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磨炼了意志和毅力。
一个乐观又有坚强意志的人,得到的永远是快乐与收获,任教授正是如此。十年的文革,带给他的除了灾难,更多的是机会。十年期间,他结交了一批同样志向远大的知青。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完成了当时少见的10层楼高度的面粉加工厂、医院等设计项目。困难重重、充满挑战,但他们并没有打过退堂鼓。任教授还多次在设计中运用了他的数学才华,巧妙地解决了众多难题。文革结束后,我国又恢复了高考制度。凭借十年期间的不间断学习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任明荣在1978年顺利考入了苏州大学数学系,从此开始了他在通往自己梦想道路上的狂奔。
学以致用,不断提升
1982年大学毕业后,任教授在上海仪器仪表成套厂工作了2年,随后到上海水产学院工作,开始了他大学数学教学生涯。古人说:君子有三乐,第三乐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回首自己的人生轨迹,任教授对梦想一词有了极为深刻的理解。他说,自己深深热爱着数学,想到自己年轻时苦学的艰辛,今天的有志青年们能有机会有条件来到大学里,像他曾经一样,执着地追求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将自己所学传授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这样,自己的梦想也就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得到更深远的延伸。
教育让任教授深刻体会到了古人所说的君子三乐,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期间,任明荣也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其中最令他津津乐道的是,他参与了编制中国地对地导弹系统的出厂合格系统检验标准,四个系统检验标准中有两个标准就是任教授主编的。在与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合作期间,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文,论述了他对坦克大修等问题的见解,这也是军工部委托航天部的一项课题。由于当时坦克两年就要大修一次,大修两次后就报废。为此,上海交通大学接受研究此项任务,设法延长坦克的服役寿命,以节省开支。但当时他们只能获得30多辆坦克的有效数据,这对数据整理、撰写报告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挑战。不过在他们努力下,通过半年时间的拼搏,最终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
任教授还运用了他的数学知识解决了三圆问题。当时,沈阳军区针对地对地导弹进行的导弹合格检验时,按国标规定,平均每一批次就需要17枚导弹做样本。导弹的价格很高,每一批次的检验成本无疑非常巨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提出了五圆解决方案,在减少检验成本上向前迈了大大的一步。但任教授并不因此不再进一步探索,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终于巧妙地设计出三圆解决方案,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为减少军事开支做了重大贡献。
在上海水产学院工作期间,任教授参与了很多水产研究项目。在河蟹养殖项目中,任教授提出了逐步分析法,以93%的判别率来解决分辨河蟹种群的难题。当时有专家利用国外软件分析,判别率只有60%,更好一点的也只达到了80%,与生物科学上所要求的指标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这个方面,任教授的成就无疑具有重大意义。除此之外,任教授还参加了渔政管理课题,农业部还以此作为文件附件,下发了由任教授设计制作的配套软件。
寄语海大,期待未来
在采访结束时,任教授回忆了自己在海大的工作经历,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他说:“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离开课堂,离开讲桌,离开饱含希望的青年人,总是遗憾而无奈的。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循循善诱、传授知识、讲解方法,这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点燃学生的梦想,让学生们能够在美好的青年时期,找到自己的梦想,确立自己的梦想,执着自己的梦想,使得他们为梦想而奋斗,而同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做好引导和支持工作。”
梦想不是个人人生的片段,而是代代相传的事业。回顾任明荣教授的人生经历,我们从中读到了成功所需要的诸多要素:辛勤努力的汗水、发现机遇和抓住机遇的能力、把坏运气变成好运气的决心以及正确的执着的梦想,这些共同成就了今天的任明荣教授。
(撰稿:黄建、韩慧 编辑:仇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