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我校食品学院退休教授黄志斌
希望我校学子能够踏踏实实的学习,排除外界干扰,谨遵 “勤朴忠实”校训精神,珍惜校园里的学习时光,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黄志斌
人物简介:黄志斌(1926.9- ),山东烟台人,中共党员,水产加工工艺教授,195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加工系,从教40余年。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水产协会理事、《水产学报》编委。先后发表《鱼油中W-3多脂酸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等多篇论文,主编或参编《水产品综合利用工艺学》、《鱼露与水解鱼蛋白》、《水产品工业手册》等著作。
敲开黄志斌教授家的门,印入眼帘是黄教授和蔼可亲的笑容,走进房门,受到了他和师母热情的招待,俨然没有我们想象中老师的严厉,感觉像自己的长辈似的。房间里一尘不染,书籍摆放整齐,从这生活中的小细节就可以看出,黄教授是一个生活朴、做事严谨细致的人。
坎坷成长路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黄志斌教授感慨万千。因为自己生长在一个贫苦家庭,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8岁那年,自己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不幸,父母双双离开人世,仅留下他和自己的弟弟,使本来贫苦的生活雪上加霜。不同于现在的大学生,童年生活大多是快乐烂漫,无忧无虑,生活安逸,不用为衣食所担忧。由于家庭生活条件艰苦,伯父不能同时供养两个人,他不得不让自己年幼的弟弟和伯父一起生活,自己一人挑起家里的重任,由于对于知识的渴望,黄教授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而是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养活自己,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中。那时正值抗日战争年代,他的生活也可想而知,最奢侈的时候就是狠心去吃一碗“八宝饭”,但是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香喷喷的八宝饭,而是掺杂着沙子小石子等的八宝饭。在这种艰难又困苦的生活中,黄教授并没有屈服,反而越战越勇,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志斌最终考上了山东大学水产加工系。这并没有使他松懈,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认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希望自己毕业后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不仅生活艰难,而且社会动荡不安,充满战乱,过着现代人想象不到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也因此造就了他坚忍的性格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
在山东大学毕业后,黄志斌被分配到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正值风华正茂之时,他把水产大学作为自己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理想、为国家做贡献的地方。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他担任了雷兴瀚老师的助教。他说,雷老师在当时的有机化学界颇有名气,担任他的助教,不但给年轻的黄志斌很多人生道路上的启示,也为日后他在有机化学上有所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非常幸运的是,自己还得到德才兼备的朱元鼎教授的指点。1962年8月至1964年4月,他奉派到越南河内农业大学任教,先后开设了《水产食品加工工艺学》和《水产品综合利用工艺学》两门课程,并指导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受到越南同行和学生的好评。在从教的几十年里,黄志斌教授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好评。他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循循善诱,在教学改革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一系列的成果。他在水产方面积累有丰富研究成果的黄老发表了《鱼露快速发酵工艺的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
难忘美国行
由于黄志斌教授积累有丰富的水产方面的经验,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出国潮”中,他很幸运成为我校出国深造的一员。他首先作为一名考察队员,先随团前赴日本考察两周,然后于1985年5月到1986年6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罗德岛大学考察。在此期间,他对鱼油中W-3多烯脂肪酸生物转化的研究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创设性的建议。他首先想到用鸡来做试验,将鱼油中的DHA通过饲料喂给鸡吃,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测,发现原本鸡体内未含有W-3成分,现在通过实验证明吃过这种饲料的鸡体内和鸡蛋中已经明显含有W-3成分,并使鸡蛋和鸡肉增加了保健价值。他在美国发表的论文《鱼油对鸡蛋和鸡肉W-3脂肪酸的影响》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1986年,学有所成的黄志斌教授从美国回来,正打算大展拳脚之时,却到了退休年龄,不得不退休。虽然随后又被学校返聘,但是退休对于黄教授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打击,一下让他打算“伸出去的拳脚”不得不及时收回来。幸运的是,黄教授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继续投身到自己的工作中。他在我校建立了脂肪酸测试和浓缩系统,并在我国第一次研制成气相色谱脂肪酸(甲脂)标准,这一研究成果得到应用单位一致好评。
对于家庭,黄志斌教授可能有所亏欠。他说,自己一个人在美国一年多时间,家里只有妻子和上小学的儿子一起生活。但是执著对于有机化学的喜欢,对于自己事业的热爱,也只能忍痛留下他们母子,前往美国学习更先进的技术,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当时那个年代,通讯并不是很发达,儿子想爸爸,只能通过越洋电话或者漂洋过海的书信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自己也只能化思念为学习的动力,珍惜在国外学习的分分秒秒,争取学到更多的知识,来报答培育自己的祖国和母校。
最美夕阳红
虽然已退休多年,但是黄志斌教授依然心系学校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如继续加强学生基础课的学习,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学术氛围;在科学研究方面,除水产以外,在农产品等方面也应同样重视;在科研中心小组的带动下形成完善的人才梯队,加强自身科研力量,同时建立与外界的广泛联系等等。黄教授说自己目睹了曾经的水产学院经过一次次搬迁、更名,最终成为今天的上海海洋大学,所以他希望我们的海大能够蒸蒸日上,越来越好。对于我们这一代的学生,黄教授寄予厚望,希望我校学子能够踏踏实实的学习,排除外界干扰,谨遵 “勤朴忠实”校训精神,珍惜校园里的学习时光,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已到耄耋之年的黄教授身体看起来依旧很好。当询问起他们的养生秘诀时,黄教授笑了起来,他说:“哪有什么养生秘诀啊,身体也就马马虎虎,平常就是一些粗茶淡饭,有时看看报纸和电视,唱唱京剧,一起去附近买点水果蔬菜。由于年纪大了,有时活动不是很方便,所以会请钟点工来家里帮忙”。儿女都工作繁忙,而且又在不同的地方,所以很少来看望黄教授夫妇,但是每天都会和他们通电话。虽然仅仅是一个电话,但是二老已经满足了。黄志斌教授觉得,孩子们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总把他们拴在身边,不会有出息,他们也需要经过磨练才能成才;另外,人也要知足常乐。看到二老床头放着他们和一个小女孩的合影,我们便好奇的问道她是谁。黄老上露出慈祥疼爱的笑容,那个可爱的小女孩便是他们的小外孙女,虽然才读三年级,但是学习却很忙。除了正常的上学之外,周末她参加奥数班和英语班,空余时间要写作业。虽然都在上海,小外孙女却只能寒暑假才能来看望他们。说到这里,老两口不约而同地露出疼惜的表情。
黄志斌教授不仅关心自己的家人,对于我们采访的学生,他们也是很关心。了解到我们从新校区赶来,路途遥远,所以在采访过程中,他几次询问我们回学校会不会太晚了,有没有车回临港,直到我们承诺一定会有车回学校时,才放心地继续接受我们的采访。
采访结束时,已是夕阳西下,美丽的夕阳为这个种满红花绿草、充满学术气息的小区蒙上了一层金色的面纱。我们想,黄志斌教授辛辛苦苦了一辈子,也为我们的国家培养了许多有用之才,现在的他终于可以放慢脚步,好好的享受这美好的晚年生活了。
(撰稿:吴佳、董浩 编辑:袁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