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教授谈人生”系列人物之四十九:壮心不已,志在千里

作者:系统管理员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12-10-04     浏览次数:2006 

——访我校信息学院何世钧教授

不管我们对生活有什么看法,只要每个人都做好自己阶段性的事情,在阶段中做到最优的自己,这样才能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收获成功。

——何世钧

人物简介:何世钧,男,1965年4月生,湖北郧县人,博士、教授,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200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7年7月进入河南省科学院工作,先后任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科学院质量检验与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兼任河南省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河南省红外技术研究会秘书长、常务理事等职务,2008年5月起任教于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1997年被评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9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优秀专家,2000年获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

访问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

访问冰岛“国家地热研究中心”

十年寒窗,任从人笑作书颠

何世钧教授1965年生于河南,父亲是高中教师,母亲是科研人员。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开封高中在当地是省重点,建校100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党政高级领导干部。如赵紫阳、焦若愚、刘正威、于友先,两院院士李恒德、杜祥琬、朱晓东、王光远、魏宝文、张勇传、沈兰荪等13位院士,作家师陀、姚雪垠、柏杨、张一弓等。回忆起自己的整个高中生活,何教授觉得是既愉快又有意义的,当时的学习氛围很好,舆论宣传一些科学家的事迹给大家树立好的榜样,他非常崇拜的陈景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社会环境鼓励大家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他在高一的时候就参加了全国中学数学竞赛并取得了名次,学校对于参加竞赛的同学有特殊对待,期终考试可以不参加,所以学习不但没有成为负担,反而变成了乐趣。

1983年,何世钧考入了武汉大学物理系,20多前武汉大学尝试了一系列高教改革,参照哈佛较早实行学分制,大学生活学习环境比较开放,可以选择不同学科的课程,甚至可以选择和研究生一起上课,学校还会邀请一些著名的学者前来演讲,使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前沿动态,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但考核方面很严格,物理系每届学生的拿不到学位的高达10%。虽然学习要求很严,但何教授回忆说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他人生很快乐的阶段,也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饮水思源,师恩可待成追忆

采访时问及大学里最难忘的老师,何世钧教授说是他的毕业论文导师张君和老师。他说,张老师曾经教会他的东西直到现在对他还是很有帮助和影响的。当时老师总告诉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严谨认真,就算是擦桌子也要考虑如何用最简洁的方法达到最好的结果”。何世钧说,当时他做毕业论文时选择了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研制一种可用于导弹跟踪的红外光敏传感器,老师就一直鼓励他,对他说只要认真努力做了,只要有实验结果就能毕业。在做论文的过程中,张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不但帮他借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还可以让他独立使用学校半导体器件生产线的各种设备。一次试验方案设计需要使用计算机,而实验室没有,当他想放弃时,张老师给他提供了一台个人电脑使用,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条件。面对这么好的试验条件,他几个月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在张老师的指导下,他终于做出了符合技术指标的器件3DUHW光敏管,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列入了产品目录。说到这里,何教授感慨到:“最终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啊,自己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把论文做出来了。”他告诉我,后来在毕业答辩的时候,由于技术思路和传统方法有较大的差异,答辩时间比规定时间超出了很多,研究论文整理后发表并被EI摘录。这一切,直接影响到了他今后对待科研工作的态度和方法。何教授说,以后他做每件事时,不管有多大困难,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尝试并做出结果。

勤奋好学,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学毕业以后,何世钧教授去了河南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从事自动控制方面研究和应用。1989年,国家重点工程 “远望”号远洋测量船“718电视电影经纬仪”系统更新,要求应用计算机实现自动控制,何教授有幸负责系统的主控设计和实施,首次将嵌入式计算机用于远洋测量船船载设备的控制系统,该系统在以后的“澳星”等卫星和飞船发射任务中运行良好。他微笑着说,虽然负责的设备在整个航天计划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每次执行发射任务成功后都会有一种自豪感。

由于工作的需要,何教授在西安交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又在天津大学取得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他介绍说,自己先后主持了多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其中1996年省重大攻关项目“智能化警情自动受理网络系统”,利用现有的公用通信网络,采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GIS技术实现了多方位、不受时间与距离限制的自动报警。1997年该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通过公安部的检测,取得了电信部门的入网试用证。1998年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工厂化高效农业成套装备及技术开发”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科技部列入2001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2002年科技部农业转化基金重点项目。他还负责了国家重点工程“模型黄河”的控制系统研制工作,系统在黄河历次调水调沙试验中运行良好。何世钧教授作为河南省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负责人,在运行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使自动化中心具备了承担重大课题和按国际惯例通过招标取得工程项目的能力。由于其较强的业务能力,他先后负责了河南省科学院质量检验与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和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的筹建与运行工作。

缘起海洋,一草一木总关情

何世钧教授说,由于自己对海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以及对海洋的未来也有一份独特的期待,早在上中学时就对有 “海上科学城”之称的“远望”号远洋测量船充满了向往,没想到工作后不久参与了远望”号相关控制设备研制工作。由于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他多次到上海,并长期在上海江南船厂进行设备的调试,由此与海洋和上海结下了缘分,他甚至把他儿子的名字都起名为海洋,儿子满月时,单位领导将一个“远望”号模型送给儿子,希望孩子将来也能从事与海洋有关的工作。

1990年,何教授在国家科委上海培训中心完成了两个月的出国培训,随后受国家科委派遣,通过日本JICA渠道到日本进修,在日本关西情报中心完成了“计算机在区域规划应用”进修项目。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其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考虑与海洋的关系,他通过不同项目的规划角度对海洋也有了较多的认识。随后的十几年,何教授利用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到了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从北大西洋的冰岛到南美的活地岛,从南非的好望角到加勒比海的古巴列岛,从中东的地中海到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他不管天气状况如何总要与海有个亲密结触,遇海总会情不自禁的“湿身”。

2007年秋天,当时上海水产大学信息学院申报海洋信息领域的国家项目,何世钧教授有幸参与了相关的工作,后来得知学校改名为上海海洋大学,也许是对海的情缘,更多的是对学院海洋信息领域发展的憧憬,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放弃了他熟悉的研究所工作,2008年在学校改名的前夕到了上海海洋大学。

何世钧教授说,自己到上海海洋大学工作后,陆续申报了多个海洋信息方面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当时院领导要求集全院之力完成这些科研任务,自己也夜以继日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和黑夜,一切为了工作。他在临港的房子装修,从把钥匙交给装修公司一直到交工中间没去看过。后来孩子一个人在市区读寄宿初中,他几乎一个月才见孩子一面,何教授谈到这里,感慨说有得必有失,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让他感觉欣慰的是,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他参与筹建的数字海洋研究所已具雏形。

在来我校工作之前,他更多的是从事科研工作,指导的学生仅限于研究生,到学校后更重要的工作是教书育人。2008年,信息学院交给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作为专业负责人完成海洋信息技术方向的本科专业建设,这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由于没有从事本科专业建设的经验,他像进行科研项目一样,依靠学院的支持,通过调研请教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组织本专业教师制定了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2008年该专业开始招生,2009年在海洋信息技术方向的基础上申报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2010年教育部批准正式招生,这是上海市高校中第一个设置此专业的高校,也是学校改名后第一个涉海专业,2012年在学校百年华诞之际,迎来了第一届毕业生,同时上海市教委批准该专业按一本招生。

何教授说,现在的上海海洋大学,作为一个传统学科较强的学校,特别是生命、食品和海洋三大学院在学校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要成为海洋领域高水平特色大学,必须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和其他学院的协同,尤其是科学技术中具有引领地位的信息技术是学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

感悟人生,点亮生命的光辉

采访即将结束时,何世钧告诫我们:“不管我们对生活有什么看法,只要每个人都做好自己阶段性的事情,在阶段中做到最优的自己,这样才能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收获成功。我们一定要全面发展自己,学会独立思考,不断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其实工作和学习是一样的,我们一定要学会用最低的代价和最高的效率实现工作目标。不要放弃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机会,用自己的光和热去回报我们的社会”。他希望通过我们,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转达给我校莘莘学子。

(撰稿:黄建、韩慧 编辑:陈卓芸)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