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州区是“河蟹养殖金三角”的一角,境内拥有32万亩的南漪湖,其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发展河蟹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安徽省河蟹养殖重点产区。2010年我校教授博士服务团赴宣城开展科技服务时,针对当地河蟹池塘混养种类少、野杂鱼多的问题,王武教授提出了蟹池应放养塘鳢鱼的建议,得到了当地领导和科技人员一致响应。王武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塘鳢鱼的生长特点、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关键等,以后又多次带领科技人员赴现场研究塘鳢鱼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在当地领导全力支持和科技人员的努力下,今年塘鳢鱼育苗和养殖取得重大突破。2011年校教授博士服务团在宣城科技服务时,王武教授又给宣州区水产局“布置”了新任务——蟹种池种植水稻,搞“蟹稻共生”,今年已开始在水阳镇蟹种池试验。带着众多的兴奋和疑虑,2012年7月21~23日由上海海洋大学王武教授、陆宏达教授、马旭洲副教授、黄旭雄副教授和张文博博士一行组成的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团第五分团赴安徽宣城进行科技服务。
第五分团在宣城
“蟹稻共生”模式受到当地欢迎
王武教授讲解河蟹养殖“明白纸”
7月22日上午,在宣城市宣州区水产局阮治中局长、宣城市农委渔业渔政局周洵高级工程师等陪同下,服务团冒着37℃的酷暑来到朱桥乡河蟹养殖大户调查成蟹池混养塘鳢鱼情况。
当地养蟹户说,起初他们对混养塘鳢鱼怀有疑虑,长度仅1厘米,比牙签还细的塘鳢鱼苗,在成蟹塘里能成活吗?年底要求长到2两,能行吗?经检查,塘鳢鱼苗经2个月的饲养,体长已达8~10公分,体重达10~15克。实践证明,采用鱼苗下塘前增施有机肥料培育浮游动物、增放米虾等措施,生产上行之有效。目前,塘鳢鱼生长良好,根据生长趋势,到年底可以生长到2两以上。随后在该养殖户家中,服务团与该养殖户进行了座谈,服务团给该养殖户提出3条改进建议:加深池塘;水草改为以轮叶黑藻为主;套养的青虾必须制种,避免近亲繁殖。
随后,服务团来到了宣城市现代渔业有限公司,听取了宣州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徐志南站长介绍了公司塘鳢鱼的人工繁育情况。在塘鳢鱼的人工繁殖中,得到了上海海洋大学的技术支持,去年繁育212万尾塘鳢鱼苗。今年在王武教授的指导下,总结了去年的经验教训,攻克了催产关、受精关、孵化关、出苗关,繁育出塘鳢鱼苗500万尾,实现塘鳢鱼规模化人工繁殖,该项技术在全国居首位。
22日下午,服务团与宣州区水产局阮治中局长、周洵高级工程师和推广站徐志南站长及科技人员一起进行了座谈,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塘鳢鱼的人工繁殖和养殖。服务团的老师称赞宣城市在塘鳢鱼人工繁殖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认为实现塘鳢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极具特色,填补了国内空白,属国内领先。服务团同时提出,在塘鳢鱼人工繁殖方面,仍缺少扎实的数据进行支撑,造成很多科学问题没有得到清晰的解答。服务团希望进一步检测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和成活率等数据,并从育苗技术、性腺周年变化、开口饵料、转食饵料、养殖模式和人工饲料等角度出发,将塘鳢鱼的繁殖和养殖技术做细做强。服务团还建议建立塘鳢鱼人工繁殖的一系列技术标准,从而更好地引领塘鳢鱼产业的发展。
7月23日上午,服务团来到水阳镇,走访了多家养蟹户。在成蟹养殖户韩老板蟹塘边,服务团查看了蟹塘里面的水质、水草和河蟹生长情况,还查看了河蟹池塘中套养的塘鳢鱼的生长情况。针对河蟹已蜕壳四次、蟹塘野生小鱼较多、蟹塘水草搭配不够合理、水草覆盖率不高、及部分池塘存在青苔的情况,服务团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成蟹强化营养,提前上市;增加塘鳢鱼苗的混养数量,以充分利用蟹塘的野杂鱼;大水面蟹塘可多种金鱼藻,栽培轮叶黑藻要注意“围蟹种草”;水草覆盖率要达到60%;春季施无机肥和生物肥培养硅藻,同时投放细鳞鲴抑制青苔等措施。这些建议,得到了众多养蟹户的认可。
宣州区水阳镇是全国著名的蟹苗培育地区。据统计,水阳镇蟹苗培育面积已达到2万亩,全镇年产蟹种200万公斤、2亿只,该镇已于2011年被评为了“中国幼蟹之乡”。服务团在水阳镇蟹种养殖池边,仔细查看了蟹种的生长情况,认为水阳镇的蟹种养殖技术已经成熟,不愧为“中国幼蟹之乡”的称号。服务团对蟹种塘种植水稻,实行“蟹稻共生”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针对今年发现的问题,服务团提出:首先改进水稻品种,选择生长期长、口感好的优质香米品种,采用围蟹种稻,适当扩大水稻的栽培面积、减少水花生覆盖面积,“大垄双行”栽插(宽窄行),提高水位抑制无效分蘖,在孕穗、抽穗期增施磷肥等综合措施,提高稻谷的产量,并用“蟹池大米”的品牌推向市场。服务团建议进一步扩大推广面积,打造水阳蟹池种养新技术——“宣州模式”。
7月23日下午,服务团再次与宣州区水产局阮治中局长等领导及部分水产科技人员一起就河蟹养殖情况进行了座谈。王武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河蟹养殖明白纸,着重强调了如何判断河蟹的蜕壳情况,还介绍了净水渔业和河蟹、青虾、塘鳢鱼混养模式等内容。
针对河蟹养殖中使用冰鲜鱼作为饵料,服务团表示应推广使用河蟹颗粒饲料,可避免使用冰鲜鱼产生的病害、社会环境不良影响以及无法实现市场追溯和HACCP质量管理等问题。服务团认为在当前5~8斤冰鲜鱼养出1斤河蟹的情况下,投喂饵料鱼的成本也不低于配合饲料,应给养殖户算笔经济账,从节省成本角度来引导养殖户使用配合饲料,而不应该使用行政性的强制措施。使用配合饲料可显著提升养殖成活率,可进一步降低苗种成本和环境影响。同时冰鲜鱼质量控制非常困难,不少冰鲜鱼实际上是“臭鱼烂虾”,这会给养蟹产业带来很多风险。服务团认为,当前河蟹配合饲料已经有突破性的进展,且在当前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的境况下,冰鲜鱼价格必然将以更大幅度上涨,以河蟹专用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是必然趋势。但需要对饲料厂商的生产进行规范,以消除养殖户因饲料质量不稳定产生的不信任感。
服务团在养殖户走访时发现了养殖户家中几瓶“小球藻源”、“克苔灵”等药物,经初步鉴别,标为“小球藻源”的绿色液体瓶中,并不含小球藻,而“克苔灵”则为某种除草剂,虽然可以杀灭青苔,但也会杀灭蟹塘里面的水草,不适于河蟹池塘使用。服务团认为,农村和农民非常迫切地需要科学技术来指导生产,而目前的生产资料质量监管体系和科技推广体系仍存在巨大的真空地带,给不法商贩可乘之机,对农民和农业造成巨大的危害。
经过座谈,服务团的老师和当地水产科技人员都表示,这种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让大家统一了认识,都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考虑问题也变得更加系统和全面。
(撰稿:张文博 摄影:马旭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