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教授谈人生”系列人物之三十一:天涯海角有穷时,唯有师恩无尽处

作者:系统管理员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12-05-16     浏览次数:2391 

——访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退休教授蔡完其

珍珠是不会浮到水面上的,须不畏艰险并借助科技潜入深水方能觅得。      

——蔡完其

 

人物简介:蔡完其(1939.12— ),女,浙江鄞县人,教授, 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海水养殖专业,留校工作至2004年退休。毕生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病理及抗逆性选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水产经济动物病理的系统研究和抗逆选育新品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二完成人)、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农业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第五、二完成人)、广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四完成人)、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等。1985年获农业部优秀教师称号。1993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蔡教授和李思发教授并肩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中为我校原党委书记叶骏教授)

蔡教授在鱼类繁殖季节的又一个不眠之夜

蔡完其教授是我校为数不多的女性博导之一,虽已退休,仍默默地活跃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我们慕名采访,数次相约,方能如愿。一见到我们这群孙辈的学生,她仿佛立即回到了那风华正茂的年代。

挖小鱼塘,得大领悟

年轻的蔡完其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来到上海水产学院的第一课竟然是下鱼塘挖淤泥。她从小生活在上海,哪里干过重体力活,更别说挖塘泥了。进入大学报到后的第一天,她和同学们要做的就是从鱼塘里挖出一尺多深的淤泥,用担子挑上池岸。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大家纷纷脱下鞋子,卷起裤腿,跳进池塘。从未在人群面前赤脚露腿的她,不免有些犹豫。看到同学们跳下去了,不由得脱掉鞋子,卷起裤腿跳下了池塘。顿时脚上腿上、衣服上沾满了泥。她也顾不了这么多了,拿起铁锹和大家一起热火朝天地挖起了泥。不知什么时候有人唱起了劳动号子,所有人的热情都被带了起来。她也越干越有劲,奇怪刚才还不好意思的她怎么跟变了个人似的,干起活来几乎像男生一样有力,一担担泥挑起来说走就走……。两个星期的挖啊挑啊,给蔡完其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身心磨练和难忘的时光。后来她去舟山生产实习,冬天很冷,手要长时间地浸泡在海水里对海带予以分拣和夹苗,在海上摇晃颠簸的小船令人晕眩……,她都一一挺了过去。蔡教授说,这都归功于那第一课。有了这个底,一生不再怕苦怕累。第一课还让蔡教授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当时那个害羞的姑娘正是在这种集体力量的带动下开始劳动的。

“水产养殖行业是艰苦行业,水产养殖专业是艰苦专业,没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素质,是难以在这一行立足和有所作为的”,蔡教授说。

从生产中发现问题,提炼核心课题,坚持不懈,潜心研究

蔡完其1963年毕业留校,三年后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停教停研。为了不浪费青春岁月,她学习日语,并翻译出版了两部日文专著。文革结束后,她被调到鱼病教研室,跟随黄琪琰教授从事鱼病学的教学和科研。在黄琪琰教授的指导下,她迅速地掌握了鱼病学的课堂教学和实验。

在科研方面,蔡完其选择了水产动物病理学,即发病机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她在该领域的主要成果,一是发现和报道了国内首例鱼类恶性肿瘤,这篇论文受到学术界瞩目;二是对草鱼的出血病、罗非鱼的溃烂病、 罗氏沼虾的莫格球拟酵母菌病以及鳖的5种细菌性病做了组织病理和生化病理的系统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三是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在中华鳖发现的人畜共患的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和假性核耶尔森氏菌,于90年代末提出了“人畜共患病将是21世纪最危险病害”的警言。蔡完其在主攻病理研究的同时,非常重视深入渔村,解决生产问题。比如,为配合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华鳖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她先后主持了“温室集约化养鳖疾病防治技术”、“中华鳖养殖业持续发展技术研究”等课题,取得一系列技术成果,为中华鳖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研究水产动物疾病学的教师,蔡完其以娇小身躯经常奔波于渔村、池塘,为鱼类治病,为养殖者排忧解难。多年风吹日晒,使她的皮肤比同龄人过早变粗了。在长期的实践中,令她纳闷的是,鱼养得越多,病害越多,发病范围越来越大;新养殖对象养不了几年,就爆发病害;传统病害防治“老四段”(病原-病理-流行规律-防治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90年代,我国主要养殖鱼类出现了爆发性疾病,危害极大,范围极广,有时候整个池塘甚至水库里的鱼统统死光,臭味飘传数十里。蔡完其从大量调研中总结发病主要出于4个字:“种”,“饵”,“水”,“管”;并进一步认定,要从根本上决这些问题还得从源头,也就是种质抓起。于是从1998年起她拟定了通过非特异性免疫研究,发掘种间、种内对特定病原的抗病力差异,进而开展抗逆选择育种的技术路线。在我国普遍养殖的诸多的鲫鱼品种里,她发现日本引进的白鲫的抗病力最差,及时制止了该品种的盲目推广;在我国诸多的中华鳖地理群体里,她发现黄河群体的养殖性能最优,倡导了黄河鳖良种的选育。尤其是她同李思发教授合作,把养殖学、遗传育种学,病理学等学科综合集成,成果累累,先后育成了团头鲂“浦江1号”、 “新吉富”罗非鱼、 “吉丽”罗非鱼三个良种,都经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农业部公告全国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蔡完其教授作为第二完成人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另一种新型杂交良种吉奥罗非鱼,则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珍珠是不会浮到水面上的,须潜入深水方能觅得

蔡完其教授说,养殖专业里的内容是研究不完的,新成果出来以后还需要去推广。她始终相信“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当研发出的良种或防病技术能被广大农民接受,投入实际应用,转变成社会财富时,才是科技工作者的最大欣慰。渔民是不会轻易接受新品种的,可只要有人用了能致富,一传十十传百,新成果就真正推出去了。但一个优秀的研究人员还要善于和渔民打交道,否则再好的品种也可能没人要。当年到全国各地推广新品种的时候,蔡教授和丈夫李思发教授不但指导渔民们建场,还给他们上课,无私地悉心传导相关技术。她说:“看到良种得到推广,渔民们走上了致富路,盖了房子买了车子,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渔村也一年一个样,自己非常开心,再累再苦也值得”。

可是,沃肥的绿叶,娇美的花瓣,出自辛勤的浇灌。蔡教授说,一项新技术的研发,需要付出许许多多,而一旦捅破了,也就是那么回事;一个鱼类良种的育成更需要十多年的劳心劳体,如不予以善待,短短一两代后就可能退化,如果只有良种而没有良法,良种就可能被糟蹋了。我们国家目前还缺少良(种)法和长效管理,这使良种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之路更为艰辛。

说到蔡老师的学生们,她如数家珍,一脸的自豪,“我们的学生都是能文能武,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为我国的渔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特别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最有说服力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优秀的老师才能带出优秀的学生”。我们通过她的学生了解到,蔡完其教授告诫自己的学生,生活要勤俭节约,做人要踏踏实实,做事要认认真真。“为人师长,似为人母”,蔡完其给了这句话很好的诠释。

蔡完其教授已经七十多岁了,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可她依然没有停歇。当我们问及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休息的时候,蔡教授说还有一条“鱼”——甲鱼的选育没有完成。甲鱼的良种选育要比其它鱼慢,把这个搞好就差不多了。蔡教授最后表示,近年来,学校发展势头很好,蒸蒸日上。希望全校师生再接再厉,戒骄戒傲,踏踏实实,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多做贡献。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既是我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校近百年发展的重要实践经验。

临别之际,回想蔡教授的一言一语,对事业的执着奉献,对学生的无比关爱,是留给我们的最生动片段。

(撰稿:王铁铮、李湘红 编辑:仇建建)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