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女生张维赟高考时只填了一个志愿,一心一意要跟动物打一辈子交道。凭着这份执着,她如愿把爱好跟学业、工作都牢牢“黏合”在了一起——爱动物,爱动物科普
(记者 沈湫莎) 爱美、爱动漫、爱壁虎绿鬣蜥……张维赟是个“85后”女孩。有人说她有点怪,为什么?或许因为她说过:和动物相处时,不知究竟是自己变成了动物,还是动物变成了人。有点“庄周梦蝶”的意思。
说张维赟是个“怪才”,倒没错。上海科技馆自制第一部4D科普影片《重返二叠纪》,其中有个“主演”是参考各种资料加上想象“复原”出来的一种两栖动物帆螈,给她一眼看出了想象的不合理之处;她只要看到动物,就能在脑子里迅速展开它的二维图,再拿布料一剪裁,上缝纫机一踏,活灵活现的动物玩偶很快做好了……现在张维赟成了科技馆影视部的一员,大家都管她叫“动物达人”。
为毕业论文解剖500多只石磺
张维赟高考时只填了一个志愿,一心一意要跟动物打一辈子交道。在上海海洋大学读书时,她选修了动物分类学和普通动物学,毕业论文也和这两门选修课有关。
如今做动物分类研究的科学家已经很少,更多的人专注于“前卫”的“基因分类学”。因为绝大多数动物的经典形态分类已经完成,除非是那些深海中的生物或是不为人知的昆虫,很难再搞出新名堂。
所以当这个小丫头提出要做石磺的形态分类,她的导师沈和定教授先是惊讶,随即欣喜。世界上知道石磺为何物的人少之又少,而沈教授恰巧研究过。正因为研究者实在稀少,目前有关石磺的科学资料很简单,学者之间的交流也少,常常搞出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
要将石磺分类,关键看“齿舌”——石磺是软体动物,齿舌是软体动物“最前道”的摄食器官。为适应不同的食物,不同软体动物齿舌上小小的牙齿有着不同的形状、大小和排列形式。可一个齿舌上有1万多颗牙齿!要从中找出给石璜分类的“密码”,绝不轻松。
从-80℃的冰箱里拿出固定好的石璜标本、从石磺口腔团中取出解剖样本、将齿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是张维赟的操作“三部曲”。一年内,这样的操作她做了不下千遍。一开始,寻找口腔团还要费会儿工夫,后来,几乎一找一个准了。她的毕业论文,被认为填补了国内石磺研究领域的空白。
1400个标签“还原”自然博物馆
把张维赟带进动物世界的,是离家不远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她是一个20年的资深参观者。张维赟闭着眼睛就能说出其中每一层每一个房间里摆着什么展品。后来自然博物馆搬家,小张脑子里存放的档案派上了大用场。由于种种原因,搬迁中部分标本和指示标签搞乱了,需要整理。没有谁比张维赟更适合做这工作了,一年中,她将1400个标签各归其位,包括跟“进化树”上鱼类向爬行类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物种一一对上。
因为熟悉动物进化史,又懂得解剖学,当上海科技馆制作4D科普影片《重返二叠纪》,在那儿做志愿者的张维赟一眼就看出了几个物种复原模型的失真之处。古鳕鱼怎么像一条鲫鱼?张维赟指正说,古鱼类背部都覆盖着瓦楞状的骨质鳞片。查过化石资料,她手绘了一张古鳕鱼还原图,精细得让不少专家惊喜。片中另一“主角”帆螈是一种两栖动物,原先参照爬行类动物设计了一个转动灵活的脑袋,可张维赟说,帆螈脊椎和肩胛骨的形状不同,受此限制,它头部的运动幅度应该较小。
这些年时兴动漫,公司开了不少,张维赟由此吃香,常被请去给模型工程师们上课,讲解动物的骨骼、肌肉结构和运动原理、规律,经她“点拨”之后,设计出的动物形象不再别扭,“自然”多了。
属龙的女孩最喜欢爬行类动物
张维赟说,没她不喜欢的动物。
她养过猫和狗、养过仓鼠、养过鱼,更养过几乎所有叫得上名的爬行动物。现在,张维赟家里有一缸热带鱼、一只蛙眼守宫(壁虎)、一只绿鬣蜥和一只鸽子。父母支持她的兴趣爱好,腾出许多地方给她养小动物,但有底线——动物话题不上餐桌。
朋友知道她是“动物达人”,纷纷拿来小动物让她帮着养。一般人只看得出动物是兴奋还是安静,张维赟却能从它们细小的身体变化中,知道它们有没有吃饱、精神状态如何。有个朋友出国前让她帮忙养一对仓鼠,半年后回来,2只变成了48只,兴奋得大呼“找到了赚钱门道”;于是又弄来一对号称品种最优良的仓鼠,过了半年跑来一看,笼子里还是孤零零2只,面对疑惑的眼神,张维赟假装无奈地摊摊手:“谁让你给了我一对公鼠……”
张维赟属龙,所以最喜欢爬行类动物。其实她对毛发过敏,只能看别人抚弄自己养的猫狗;她还不吃鱼。
如今她在上海科技馆影视部工作,将多年积累的动物知识活化成图像,做科普。继《重返二叠纪》大获成功之后,下一部以冰河时期动物为主角的影片已在紧张筹备——工作也能和动物打交道,对这个女孩来说,当然是最幸福的事了。
(来源:《文汇报》2012年3月30日)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