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食品学院杨福馨教授
在一线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对同学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在一线工作中才能学到第一手知识,知道第一线问题。只有在一线做研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抓住问题的核心并予以解决。
——杨福馨
2011年6月,深入北京全聚德丰泽园食品厂考察熟食食品气调包装情况
2011年11月,在远洋渔业捕捞船上考察自动包装生产线
杨福鑫教授编写的部分书籍
人物简介:杨福馨,男,中共党员,侗族,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包装工程理论研究、包装新材料新技术理论及其开发、食品包装工艺及保鲜包装技术研发。现任中国包装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包装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包装工程专业) 、首届教育部重点资助骨干教师、中国包装技术协会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家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包装设计师国家职业标准》制订专家成员、上海市塑料学会理理事,担任《包装学报》、《包装工程》等杂志编委。先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0 余项,发表包装学术论文 100 多篇,出版学术著作 10 部,获省部科技进步奖6 项。著有《防伪包装技术》、《食品包装实用新材料新技术》、《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与城市环境》、《农产品保鲜包装技术》、《食品包装学》等著作。他的研究经历和成果被《诺贝尔奖百年百人》一书中收录。
杨福馨教授在食品包装方面颇有造诣,同时也是我校为数不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在经过简单而客气的电话预约之后,我们便带着好奇与崇敬开启了本次采访之旅。
勤奋好学,努力钻研
杨福馨教授出生于贵州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他介绍说自己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潮湿,气候宜人,可谓是一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杨福馨教授在中学读书时,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虽然家境困难,但生活的艰难困苦并不能阻碍他刻苦钻研,努力学习的脚步。往昔如昨,当年连夜赶路上学,在油灯下努力苦读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而这段苦涩艰辛的经历也成为他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一页篇章。杨福馨教授也谆谆教诲我们,在学习阶段,要有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精神,要努力把各个知识点理解透,不要畏惧任何重点难点。只有真正地做到吃透基本概念,才能融会贯通、苦尽甘来,在考试中旗开得胜。
1978年,杨福馨教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洛阳工学院,该校在当时是一所享有各界赞誉的工科学校。青年的杨福馨带着对梦想的渴望与追求,远离家乡,孤身一人来到中原腹地,沐浴在古都的风光中刻苦学习,勤俭的生活依旧是他生活的主旋律。期间的工厂实习阶段更是令杨福馨教授难以忘怀,津津乐道。他说,古都洛阳是一座具有辉煌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当时实习工厂的师傅热情质朴,技艺精湛,并且手把手向自己传授知识和技能。正是在这种良好氛围的潜移默化下,自己才养成了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好习惯。他动容地对我们说,自己十分感谢那段时光,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技艺,更让自己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让自己受益终身。
实践磨炼,喜获成果
大学毕业后,杨福馨教授来到了湖南怀化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从事产品开发、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潜心钻研,在科研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科研成果“农业机械化实用菌配套研究” 获湖南省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奖,撰写的论文《怀化地区养殖业机械化配套研究》在《湖南农业机械化》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同行们的强烈反响。
杨福馨教授还曾在一家以机械化手段生产蛋糕、巧克力、奶糖等食品的工厂进行实践锻炼。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他日后作为多家食品工厂的优秀技术顾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忆往昔难忘的实践经历,杨福馨教授动情地对我们说:“当时在工厂工作的经历让人难以忘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看到自己设计的产品--糖果、蛋糕得到热销时,心里特别高兴,成功感油然而生。而再回顾产品设计时的辛苦,便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他还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也让我们充分体悟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一次,他应邀去一家工厂参观,厂长告诉他工厂使用的黏合剂存在粘不牢且浪费的问题。他通过仔细观察,当场就利用“传送带合理打滑原理”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方法不仅为这家工厂节约了成本,而且对整个生产线的改动也十分微小,可以说是简单又有效。他说,那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自己早年在工厂的实践工作经验密不可分。与此同时,杨教授也鼓励我们要多参加实践,努力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投身教育,科研交流
1986年,杨福馨教授调往中国包装工程学院(后来改名株洲工学院,现在的湖南工业大学)任教,参与中国高等学校包装工程专业的创办与建设,从此开启了光荣而神圣的教师生涯。二十多年如一日,杨福馨教授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教学和科研上,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他介绍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辛勤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10多项。90年代末期,他参与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重大项目“中国包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十五年远景规划研究”。他承担并完成了多个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包装总公司科研项目以及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其中有4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
2008年,杨福馨教授又来到了我校,从此与海大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加强我校食品学院包装工程专业建设和产学研合作,他积极参与多个产学研基地建设,承担了上海市科技计划项目、参与了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他撰写的论文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角度新颖、注重实践和勇于探索等特点,也形成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多年来,杨福馨教授先后在《中国包装》、《包装工程》、《发明与革新》、《食品与机械》、《台湾包装工业》和《包装学报》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每年都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有多篇论文获奖。他发表于《台湾包装工业》的论文——“中国与德国包装分析与对比研究”更是受到台湾同行界的高度评价与肯定。他辛勤的耕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1999年晋升教授,2001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被授予市级“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包装工作者”、“全国包装教育优秀教师”等称号。
兴趣广泛,传承经典
杨福馨教授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内容非常宽泛。1997年,他巧妙利用并且改良祖传秘方,研制出了对各种腰痛、坐骨神经、腰肌劳损等方面疾病有显著疗效的“壮腰保健皮带”。此产品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在产品投人市场后,供不应求,并成为了“株洲一绝”。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民族文化,把侗族的传统写成论文在台湾发表,宣传侗族文化。在采访之余,杨福馨教授还充满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侗族的传统文化--侗族大歌。他说,侗族大歌是当地的一种原生态音乐,需要3个以上参与人才能够合力演唱,而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在家乡,过去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而有的侗寨更是多达10多个歌队。他怀着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对我们说道:“饭养身,歌养心,这句话是我们侗家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侗族人认为‘歌’与‘饭’是同样重要的事。我们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注重实践,寄望青年
杨福馨教授在谈到对于我们年轻一代的期望时还是不忘再次强调注重实践的重要性。他说,理论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希望有更多的同学从事比较基础的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到一线的工作岗位上。在一线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对同学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在一线工作中才能学到第一手知识,知道第一线问题。只有在一线做研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抓住问题的核心并予以解决。只有注重实践,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并予以解决,才能真正将科技转变为生产力。
在采访的最后,杨福馨教授热情的为我们展示了他多年来的论文、著作、书籍、发明等,这些成果摆满了整整一个书柜。我们还看到了他著的《农产品保鲜包装技术》,这本由全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作序,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发行,该书正成为当前热销的专业书籍。我们也期待着杨福馨教授创作出更多的作品,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中,为百姓造福。
(采访:李亚冉、干轶迪 编辑:余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