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友访谈录之:光荣与毅力的成功路

作者:系统管理员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12-03-23     浏览次数:1920 

——访我校1966届海洋渔业系渔业机械专业校友陈月仙

陈月仙,1942年10月出生,上海人,1961年—1966年在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渔业系渔业机械专业就读。从海洋大学毕业后,便被学校分配到了东海船厂从事造船的相关工程,后来因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脱颖而出,顺利晋升为科长。在职期间,她屡次被评为总公司的科技情报先进工作者,连续三次被选为船厂里的“三八”红旗手,所在的科室也被评为先进科室。把自己的大半生献给了东海船厂,几十年来一直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不断地为船厂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帮厂里解决了不少技术性难题。现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

母校:治学严谨

我是从小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小就喜欢数理化,因此在考大学的时候便选择攻读理工科,也很幸运地被水大海洋渔业系渔业机械专业录取了。坦白地说,自己进学校读书的日子里经历过不少坎坷,在当时61年进学校的时候刚好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在66年毕业时又刚好碰到文化大革命,三年的苦读加上两年得实习,可以说当时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真是异常艰苦。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人生中最充实而意义的时光正是在大学生活的五年中度过的。可以说,在母校的求学经历给予我的人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对当年的大学的学习生活感触非常深。当时学校的学风特别严,抓得很紧,使我们对自己要求很高。我们那时候星期天都不回家,在图书馆抢位子看书,写作业。就是因为学校学风好,教育的好,才养成我们踏实肯干的作风。其实每个人读书都非常自觉卖力,虽然学得难,但是考试不通过参加补考的人是少之又少的。老师们也都是兢兢业业,有专门的生活辅导员来管理生活。晚自习老师也会来教室辅导我们。可以说是各方面都抓得很紧。所以我的好多同学被分配到单位以后都表现不错,升为业务骨干,成为处长,科长,厂长的很多,大多数都是担任领导工作。

不得不承认,现在学校的学风的确不如旧时代老一辈他们读书时学风那么好。时代在变迁,有很多客观原因在里面。我希望学校可以把教育水平提高,吸引更加优秀的师资,这不仅仅有利于学校的形象,也能够培养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学校的教学工作一定要务实。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学风和教学质量是最重要的,同时不能忽略教导他们的做人准则。否则,学生品质不好,在社会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那个时代不仅抓学风,同时也会举办很多活动的。那个时候每一年都会举行文艺会议,排过国际歌舞,还得过奖。我们也有篮球比赛,运动会,和龙舟比赛。我们那时体育课还有游泳课,游泳是必须要通过的体育项目。三八”妇女节的时候,全班也会一起出去玩的。大家相处地很愉快,美好的大学生活也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里,不曾远离。

所谓月光源于日照,优秀的人才是离不开学校良好的教育与培养的。我后来能够在船厂中如此出类拔萃,正是得益于当初母校的精心栽培啊。

情谊:情比金坚

当年在母校相识了很多挚友,还有影响我一生的老师。95周年校庆我们上海的几个同学就一起来参加过,是在临港举办的,还有大家的合影。那个时候临港校区还在建设中,感觉特别大,我们坐着车子还兜了好久,看到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这些老一辈的校友都感到十分的诧异。

我和同学老师直到现在还是经常保持联系。青岛,天津,广州,武汉都有我在海大的同学,所以去外地出差经常会碰到同学。虽然从事的是略不同的行业,但因为是一个专业的,毕业以后也能坐在一起聊一聊,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上依旧很聊得开。我和海渔专业的主任章可畏经常有联系,与教机械零件的郁蕴琦老师也常常通电话,过年也会去拜访他们。因为当时进大学的时候郁老师刚毕业留校,和刚进大学时候的和他年龄差距不大,所以相处得很融洽,有什么问题都去请教他。从前他们到各个工厂劳动,上船实习都是由老师亲自带领,还曾经和老师一起去舟山实习了近三个月,接触较现在的师生更为频繁。因此师生关系保持到现在也一直很好。毕业工作后,郁老师如果要带学生来实习参观了解造船工程都会来找陈女士或者她的同学。如果同学偶尔相聚请客吃饭也一定会把老师一起叫出来,所以我们的同学与师生情谊是很深的。

由于61年进学校的时候刚好遇到三年自然灾害,没有东西吃,于是大家只能在一起吃北方的窝窝头,实在是太苦了。有时候依靠捕捞专业的同学用实习渔船出去捕鱼才可以改善些伙食。但是男同学饭量大,不够吃,有的好心的女同学支援男同学就给他们饭票,否则他们肚子饿,便没有精力上课学习。正是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才能使我们渡过了段艰难的岁月。

我们这些老一辈人的深厚的情谊非但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变谈,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深地沉淀下来。希望现在的你们也要多多珍惜同学师生的情谊,尽量多与人建立联系,以后你们会发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上都会收获颇多的。

工作:严以律己

由于母校治学严谨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我在毕业后的工作上做任何事都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

作为室里的科长,在车间劳动的时候我经常到生产小组抓学习;在厂里修理内燃机之类的技术活,我都会一丝不苟地完成。尤其在帮处长处理图纸的时候,每一次都会抱着极其严谨的态度仔仔细细地看个好几遍,一发现错误就立刻指出,绝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否则细节方面的任何失误都会造成船厂巨大的损失。东海船厂的总公司在北京,为了将新的工艺引进船厂,上司经常让我出差去科技调研,去参加各种鉴定会交流会,一出去常常就是三个多月,我都毫无怨言,而且每项任务都完成得很出色。

在工作成绩上我非常自豪的。有一阵子我想离开厂去研究所工作,可是厂长都不肯放我走,都来源于我认真负责的态度啊。

在这里,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提醒现在学校的毕业生,到新的单位要谦虚,谨慎,积极开动脑筋,碰到有师傅带的话,就多问,单位里肯定很多人比你懂的多。当然也不要一碰到什么问题就问,要有主观能动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毕业后大家都是从基层干起,千万不要因为你是大学生就趾高气扬。要牢记着我们大学的校训“勤朴忠实”一样,做任何事情勤奋质朴忠厚踏实。这四个字虽然简短,但是却蕴含着做人的大道理,大智慧啊。

做人:当自强

母校教会了我,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自强的精神。

我们那个时候在读大学的时候都没有人作弊,都把作弊看成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如果考试真的没有通过,他们都宁可自己重新看书好好补考,也不愿意动作弊的歪脑筋。退休前,我也经常告戒手底下干活的几个小青年,要老老实实地干活,不要老想着外快,弄虚作假,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只要有交流会我都放手让他们自己展现才干,有时候放手可以让他们体现出自己的责任心,靠自己去摸索。我认为,人一定要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

现在有的大学生生活安逸,不思进取,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我对此感到很不满意。以前读书不需要学费,但是我们都拼命刻苦的读书,克服困难,为了省钱去旧书店去淘旧书。现在的大学学费非常高昂,虽然大家条件优越了,但还要好好读书,不要只顾着玩,要好好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要对得起父母在你们身上投入的心血,不要把花父母的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理工科的学生就要多动手,多实践,努力适应专业需要,社会需要。

现在我虽然退休在家多年,但是也知道理工科的大学生学习知识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较为吃力,很多人都觉得困难。恕我直言,很多大学生抱怨所学的知识太难是因为缺乏钻研精神。我最怕看到的就是现在的学生没有真才实学。我们那个时候觉得该读就读,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辛苦不辛苦。当初渔业机械学的东西非常之多,机械零件、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船舶动力装置、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原理等,还要学化学,理工科的基础我们都要读,课程多,计算量很大。老师讲课讲得非常快,两节课要讲好多知识点。那个时候我们是五年制,每天借书看书,直到把知识点搞懂为止。教室晚上九点钟熄灯,寝室十点就熄灯,我们每天都抓紧时间。

还有,学生待人接物的能力也很重要。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工厂里到处牵扯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学生一定要自己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培养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

我真心希望海大学子不要忘记肩上所负的责任,在这鱼龙混杂的时代中不被迷惑,拥有自己的志向,不断进取,将来干出一番事业为学校争光。条件艰苦的从前海大可以人才辈出、桃李满园,那么条件优越的现在,从学校走出的志士能人更应该层出不穷啊。

寄语:明日更辉煌

经历了这么多大风大浪,我深深地明白正是在那段特殊的年代有幸得到母校的精心养育,使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而坚强,才磨练出了那个时代老一辈人的勤劳谦逊的品质与顽强不屈的意志。

因此,对于母校即将到来的百年华诞,我表示非常高兴,一定会亲自前来祝贺。希望到时候是以前的老校友,无论是师生还是同学,都可以通过百年校庆欢聚一堂!同时,我也十分期待可以倾听这些年来母校发展的光辉历程,真心的祝愿母校的未来可以更加灿烂。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下,母校的未来绝对可以蒸蒸日上的!

最后,我要向即将百岁的母校致以最诚挚的祝福:愿母校永远年青,永远辉煌!

(口述:陈月仙 采访、整理:高佳蕾)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