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钩沉:女同学出海

作者:系统管理员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12-03-05     浏览次数:2112 

朱爱荣,1959届工业捕鱼专业毕业生。

1955年朱爱荣以第一志愿考入上海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工业捕鱼专业。报到时已晚了几天,一进教室才发现班上只有她和顾锦仙两个女生。后来才知道,整个海洋渔业系也只有两个女生。

朱爱荣第一次上船是在1956年暑假,她们班同学跟随“水产号”(学校唯一的一条实习船)到舟山进行海上生活鍜练。顾锦仙参加上海市体委划船队了,船上只有朱爱荣一个女生。为了照顾朱爱荣,他们在驾驶室给她安排了床舖。好在这次航海她没有晕船,班上好多男同学都晕船了。最难的是海边没有公共厕所,只有在海边设置的用芦苇围起的半圆形屏障。里面放一只马桶,前面对着大海。

第二次上船是1958年。学校为了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把他们都下放去劳动锻练。朱爱荣和顾锦仙及班上另两名男生分到青岛黄海水产研究所,其他男生分到大连等渔业公司参加劳动。他们到青岛时是三月份,渔汛还没开始,四个人便到海带养殖场参加海带分苖工作。他们每天推着小架子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到太平角养殖场。三月的海水还很凉,把育成的海带苖从海里用小舢板拉到岸边,把预备好的绳子捻拧开再把分下来的苖夹进去,手都冻红了。

一个月后,渔汛开始了,研究所海洋室的李老师带领朱爱荣和顾锦仙参加全国渔具普查。第一站是山东省海阳县,主要调查“园网”(当地渔民生产用的一种小围网)。渔汛指挥部在一个叫辛家港的渔村。那时没有公共交通,他们三人租了一辆独轮小推车,把行李放在上面,和车主四个人轮换着推。走了50多里地,才到达目的地。海边的沙滩上竖起了壮观的连成片的窝铺,都是附近省、县的渔民在这个渔港集中。这里设立了渔汛指挥部,有渔需物资供应和收购鱼货。本着“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精神,他们三人分别住在老乡家里。他们的任务是调查网具,因此既要了解网具的结构,也要了解捕鱼方法。要想得到第一手材料,就必须出海参加劳动。当时山东渔村还很封建,根本没有女同志上船。而且园网船很小,当地管它叫“小脚子”,可想而知这个船有多么小。船长只有5~6米,没有机器,就靠风帆或手摇橹。船上一般配有五人干活,涨潮出海,下一次涨潮回港。指挥部很犯难,两个女同学怎么办?没有人敢让他们上船。经过做工作,有位船老大是党支部委员,接受了任务。于是,朱爱荣和顾锦仙就上了他的船。他们没有手套、皮叉和胶鞋等防护用品。那时还没有塑料布卖,他们只好买一块油布当围裙,脚上穿的是解放鞋。

园网船春汛主要是捕带鱼,因为没有码头,渔船进港直接到岸边。四月份天还比较凉,她们还穿着绒衣绒裤。进港后下船要把鞋脱掉,挽起裤脚、赤脚上岸。第一天出海回来,她们就迎来了群众围观。因为船小放不下那么多人,起网时她们俩只能一个人干活,另一个人在船尾等着。园网的纲绳较细,手上全磨出了泡。第三天早晨,船老大就没叫她们,她们赶到海边时船已经走了。船老大说她们的小手磨的太可怜了,不想叫她们出海了。既然来了就要坚持,第四天天还没亮,她们俩早早来到海边等候。

在船上最困难的是解手不方便,朱爱荣和顾锦仙都不敢喝水。后来跟船员熟了,他们的家属说,第一天有的船员把裤子都尿了。每天下船回来,不管有多累她们都帮渔民们打扫院子、担水。她们吃的是渔汛指挥部的食堂,那时干部食堂的主食只有玉米面窝头,渔民供应细粮。她们上船也只好带玉米面窝头,船员们就把她们的窝头抛到海里,叫她们吃馒头。因为出海是早出晚归,在船上只吃一餐,没有青菜,没有油,只是盐水煮鱼。因为是新鲜的鱼,吃起来也满香的。虽然渔场不远,大约行船要一个多小时。但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她们正在起网,鱼还没收完,突然起了北风,夹着大雨向渔船扑来。船老大叫大家迅速起网回港,可是逆风而上太困难了,小船侧着风按Z字型往回走,平时一个小时的路程,整整走了四个多小时。因水深无法下船,还是船员把她们俩背下来的。在天气不好出不了海的时候,她们俩就到窝铺里与渔民座谈,了解网具性能、结构等,还和他们一起修补网具、聊天,和他们相处的很好,后来好多船都叫朱爱荣和顾锦仙上他们的船。

在这里,朱爱荣和顾锦仙整整劳动了三个月,对当地妇女出海起到了示范作用。由于学校叫朱爱荣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做讲解员,她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朝夕相处的渔民。朱爱荣和顾锦仙离开的时候,渔民送给她们很珍贵的礼品——鲅鱼籽,但被她们婉言谢绝了。1958年,朱爱荣被评为上海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本文根据我校1959届工业捕鱼专业毕业生朱爱荣刊发于2011年11月9日校报的文章改编。)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