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见证喀什来沪学员快速成长

作者:系统管理员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12-02-09     浏览次数:2468 

去年3月20日,由中组部等三部委委派,作为喀什地区行署办副主任的我,与其他5名自治区干部一起,奔赴上海闵行、长宁区挂职锻炼。几天后,来自莎车、泽普4县的182名喀什地区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抵沪,他们将在海洋大学和松江区上海希望工程教师培训基地充电一年半,而我则被赋予光荣使命——担任这些来沪学员的总领队。事实上,随后几个月,喀什学员分批到达,总数增至765人,分散在上海6所学校。
      说实话,刚被委以如此重任,内心忐忑。学员的学习、生活、情感工作,具体而琐碎,就怕天天在6所学校间来回奔波还管不过来。未料,我这个“总管家”,当得竟比想象中轻松。学员们在沪刚安顿下来,各种不适应便接连冒出来,有出疹子的,有感冒总不见好的。每回“救火”,我都会想起到沪首日,给我们接风洗尘的上海市、区合作交流办领导以及各培训院校的负责人,都争先恐后地给我留下了“24小时联系电话”,嘱咐我学员遇到任何困难均可拨打。这些由市、区合作交流办负责人和培训院校学生处领导所持有的手机号还真是“一拨就灵”、立马就办。尤其令我感动的是,有位名叫玉素甫·艾合麦提的学员因血液病在华山医院两次手术,他的家乡医保在上海没法通用,上海同志多方协调并且态度明确:先治疗再办相关手续!首次手术2万多元,就是医院垫付的。
      学员们在上海的吃穿住行,也被上海合作交流系统和各学校的同志们照顾得无微不至,特设清真食堂,海洋大学还给每位学员配一辆自行车。开班仪式上,海洋大学潘迎捷校长声情并茂:“来自喀什的同学们,今后你们就是 ‘海大’人,海洋大学一切可享用的资源,都向你们敞开。”正因为上海这种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环境,学员们进步神速,尤其体现在语言关上。首批182名学员来沪前都做过最基础的汉语能力测试,合格者仅17名。到上海后,他们所有的基础和专业课均用汉语授课,汉语能力测试频率为每月一次,“逼”得他们的汉语能力突飞猛进。去年5月,自治区努尔·白克力主席来上海海洋大学探望学生,我担心闹笑话,就事先精选出几名汉语条件原本就较好的学生来作汇报发言。时隔半年,也就是去年11月,喀什地区行署专员艾克拜尔·吾甫尔来沪了解学员们的进步情况,这回我有底气了,安排几位进步最快的学生做交流。难以想象,这些刚来时还必须配备翻译的学员,8个月后竟能用发音不标准但用词准确的汉语流利表述了。问他们缘何进步神速,他们说,流利贵在交流,咱天天跟上海的同学们亲切沟通,聊个没完,怎会不进步?
      每到节假日,各学校都会尽力安排新疆学员们到上海各地标游览,让他们尽快了解国际大都市。好几次,我在南京东路上跟他们偶遇,问他们没有学校统一组织出游怎么不怕迷路,他们回答:“不能宅在宿舍里,今后我们还想留上海工作呢!”看来,他们真是爱上上海了。
      转眼10个月过去了,我在沪挂职和担任学员总领队也将划上句号,但学员们在沪学业仍将继续,其中首批182名学员寒假返校后即将进入为期半年的在岗实习。下月,新一批新疆干部将来沪挂职,新的“学员总领队”将见证学员们更惊人的进步和成长,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新疆喀什地区来沪挂职干部 艾克拜尔·艾白都拉

(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02月06日 第07版))

(宣传部)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