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优秀的水产工作者、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李应森
李应森,男,1967年4月出生,湖北大悟人,汉族,1989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养殖系淡水渔业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93年5月~1994年5月,受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委派,作为中国渔业专家组成员,赴古巴工作一年。主要研究专业方向:水域生态环境调控、名特优水产动物生物学及增养殖。曾任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库渔业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水产养殖系系主任。全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农业部渔业专家。李教授于2011年12月1日10时30分在瑞金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44岁。
2011年12月1日,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杰出的教授、优秀的水产工作者李应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为更好地了解李教授生前的科研、生活状况,日前记者采访了与李教授共事多年、同样科研成果卓著的生命学院王武教授。
回忆起李应森教授平时的工作,“李老师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对事业和科学研究的执着和热爱。”王武教授说道,“作为一名水产养殖专家,李教授每年都会到中国各地考察和研究,旅途的艰辛和当地条件的艰难都没有阻碍他对池塘养殖方面的热情。最典型的就是在安徽均庆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在李教授倾注了数日的辛勤研究后帮助这个村成为国家级的河蟹生态养殖区,几乎当地的每一位渔民都因此致富。”
记者曾在2009年对李应森教授的科研成果进行报道,当时的李教授讲起自己下乡给与渔民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脸上都洋溢着由衷的喜悦。他曾说“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在开展渔业养殖,还需要许许多多的技术人才帮助他们,我希望能做一些小事儿,让他们生活起来更容易”。
“李教授是个非常随和而健谈的人”,王武教授告诉我们,李教授并没有因为自己学者的身份而拉远与渔民的距离,相反,他和渔民相处得非常好,会和渔民一起下到池塘一边捕捞一边研究。李教授实验室的研究生说,李教授平时与大家的相处就像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孩子们的谆谆教诲与关心。他曾说过,“与学生做到最大化交流、更加深入了解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做他们的朋友”。
李教授生前对女儿有着些许的遗憾,由于忙碌的科研工作他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女儿,可是女儿却异常地体谅与钦佩自己的爸爸。李教授曾经说过,“我觉得女儿与父亲本身就有一种特有的缘分,每个女儿的心目中都有一种莫名的父亲崇拜吧。”2012年是女儿的高考年,父亲却没有机会看到女儿金榜题名的时刻。“我在生活上给与我的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在她性格的培养方面,我希望她以后能成为一个不斤斤计较、随和而大气的女生”,父亲曾经的期许与要求还历历在目,如今李教授的女儿出落成即将买入大学门槛的正值青春芳华的女孩,我们相信,在这样一位慈父的期许之下,她必将会有一个美丽的未来。
“没有华丽的装修和贵重的展示品,只有朴素的家具,就连家中的电视都是老式的,一直没有更新”,这就是李应森教授的家。平日的简朴是李教授养成的生活习惯,不追求华丽、奢侈的生活品质,但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从课堂授课、带学生外出实习到所带的研究生取得良好的成绩,李应森教授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以李教授作为主讲教师的《鱼类增养殖学》课程在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在数十年的教学、科研和渔业科技推广第一线的奋斗中,兢兢业业的李应森教授被高强度的工作摧毁了身体。2008年他晕倒在新生教育的讲台上,在医院抢救后最终确诊为胃癌。承受着身体上的巨大创伤和心理压力的李教授,并没有被病魔所击倒,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一现实。在住院期间,他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胃部进行了大部切除手术,并艰难却勇敢地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的化疗,这一化疗就是半年。术后的李教授经常呕吐,常常寝食难安。几个月下来人明显的消瘦了很多。李教授的乐观和坚毅陪伴他度过了难熬的患病时期。而在此期间,他带病参加了上海市2008年科技进步奖颁奖典礼并上台领奖。李教授说,“是学校领导的关怀和师友的鼓励给了我与病魔抗争的力量。”在病床上,李教授带病完成了《淡水珍珠蚌新品种选育和养殖关键技术》和《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而这些也获得了2008年和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病情稍有稳定后,李应森教授便回到了他所挚爱的工作岗位,开始了一心热爱的、辛苦的科研工作与教育工作中。而病魔并没有因为李教授的坚强和善良而离开,而是在他身体里潜伏着,最终,2011年12月,李教授病发入院,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44岁。
王武老师用一句话形容李应森教授道:“李老师就像一只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李应森教授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他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严谨细心的工作原则、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尽心尽力做科研的奉献精神却永远记在我们每一个海大人的心上,成为我们的榜样,激励着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努力为海大“勤朴忠实”的校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诠释。
(撰稿:李洁、李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