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教授谈人生”系列人物之十九:夕阳无限好,余热亦生辉

作者:系统管理员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12-01-05     浏览次数:2363 

——访社会科学部退休教授黄中元

 

要有踏踏实实的目标,不要好高骛远。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认定好了目标就去做,不要因为别人的说三道四而放弃。

——黄中元

 

人物简介:黄中元,男,1947年生,上海人,社会科学部退休教授,1982年毕业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为燕山大学)。曾担任我校社科部副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总支副书记。1998年3月被选为上海市杨浦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校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高校优秀“两课”教师等荣誉称号。现任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理事等职。

 

黄中元教授和采访同学合影留念

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团部邮局门口准备启程送信,拍摄于1971年5月

2009年11月,参加延安精神当代价值论坛并作大会发言

第一次认识黄中元教授是在学院党校课堂上,他渊博的党史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风趣的语言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月份,我们有幸受学校“百名教授谈人生”活动小组委派,前往虹口区黄中元教授的家中聆听他的人生故事。

戍边岁月,他曾是连队最受欢迎的人

黄中元教授1966年毕业于上海松江二中,1968年8月积极报名前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成为当年上海第一批去黑龙江的兵团战士。在兵团连队先后担任班长、代理排长,和战友们一起上山伐木,下地干活,在冰天雪地里战天斗地。1970年,他被连队送去当了一名人民的邮递员。

黄中元教授告诉我们,当好一名邮递员非常不容易,每天要走几十里地到各个连队去送报送信件。天好时可以骑自行车,但遇到刮风下雨、狂风暴雪天气,就只能迈开两条腿到各个连队去送信件。黄教授动情的说:“面对漫天大雪,瓢泼大雨,有时我真不想去出了,但想到连队战士们对我的翘首盼望,想到我给他们送去的是精神食粮,最后还是冒雨顶雪走向连队,望到战友们看信件的喜悦表情,疲劳和困苦都丢到了九霄云外”。在连队,他被战友们亲切的称为是“最受欢迎的人”,因为不仅给他们送去了亲人的问候,也为他们带出去了对亲人的思念。为此,他也多次被连里、县里评为先进工作者。

   黄教授说,在当时的东北边境地区做邮递员是有一定风险的,自己曾经骑着自行车和野猪群赛跑,和狗熊照过面,和狍子对视逗乐,也多次在丛林中迷失方向,半夜三更才回家。他说,当年在中苏边境地区的二年兵团战士生活、八年的邮递员工作和珍宝岛前线支援解放军工作令他终生难忘。

求学弥坚,邓小平圆了他大学的梦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让黄教授这个1966年的高中毕业生夜不能眠,他想,自己终于有机会上大学了。但好事多磨,第一次高考,尽管他的总分比录取分数高出100多分,但因年纪太大没有被录取。黄教授并不气馁,仍然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读书。幸运的是,时隔半年的第二次高考放宽了年龄,在他整整31岁的时候,走进了当年的重点大学--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黄教授知道自己上大学不容易,在大学的整整四年学习中,他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度过的。学生的阅览室资料看得不过瘾,就想办法到老师的阅览室去看资料。他自己的书卡借的图书不够用,就央求老师把书卡借给他使用。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涯,令黄教授感到自豪的是,除了一门考试课的成绩是良好之外,所有的考试成绩都是优秀等级。在大学期间,他曾经和老师共同撰写过一篇论文,公开发表后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为此,他作为在校大学生,第一次出席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黄教授感慨的说,四年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真的令人非常向往,时常想走进大学、走进教室,再做一次学生。

教书育人,学生的肯定是他的最大骄傲

1982年夏天,黄教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我校任教。他说,永远忘不了自己第一次站在大学讲台上的情景:紧张、急促,眼望着前面天花板,一眼也不看下面的同学,一节课的时间讲完了二节课的内容,但同学们对他这个新教师还是报以热烈的鼓掌,给了他莫大的鼓舞。自此,他下决心一定要努力教好书,不辜负同学们对自己的一片期望。

黄教授介绍说,他一开始教的是《中共党史》课,后来还教《中国革命史》、《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课。如何教好书,一直是他思考的问题。他想,自己也做过学生,自己当年最想听的,就是现在学生最想听的。作为历史课来说,最想听的就是真实、丰富、详实的讲述,而不是干巴巴的几句结论。要想在讲台上站住脚,就要在课下多花功夫。为此,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历史资料,挖掘历史背后的真相,每一个结论,他都会用丰富的材料来说明为什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黄教授通过自己的摸索与实践,逐渐教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丰富、多彩,又富有哲理。学生都喜欢听他上课,对他讲课的评价是两个字:“精彩”。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母校告诉他,说到了外面才真正知道,他讲课的精彩程度在外面是不多见的,黄教授的言传身教给他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让他们终身受益。黄教授笑着对我们说说:“学生的赞扬是对我二十几年教学生涯的充分肯定,是我最大的骄傲。有的学生告诉我,就是因为我的缘故,他改变了原来在学校学的专业,考了和我教的相近的研究生专业。你要知道,听到这些,我心里是多么的高兴啊!”

教学相长,和学生在一起是他最大的快乐

在海大二十多年,最令黄教授难忘的是做了近十年的学生工作。他先后做了两届学生的班主任,一届四年,一届二年,还主管了学院近四年的学生工作,其中有两年是主管全校一年级的新生工作。在这期间,他的教学工作量一点儿也没有减少。

黄教授对我们说,做学生工作,最要紧的是要有耐心,要细致,又不失严格。要以身作则,希望同学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做到。比如,当年要每天做早操,班主任、主管老师就不能自己睡懒觉。当时他经常从家里跑到男生宿室,把那些睡懒觉的同学叫起来。在课余、在晚上,他经常到宿室和同学谈心交流,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当年,即使是晚上,也不允许同学打牌下棋,但在星期天,他经常和学生一起打牌下棋。他说,严格要求和打成一片并不矛盾,正是因为经常和同学在一起,同学们把他当朋友一样看待。一些同学,甚至一些女同学,都会把自己的心里话悄悄话告诉他,包括谈恋爱找朋友,都要来征询他的意见。黄教授说笑着说,他曾经带的一个班有十一个女同学,其中有四个女同学都找了自己同班的男同学,毕业以后都成了自己的终生伴侣。做学生工作是美好的,让他感到年轻,感到快乐,也感到自己的心身充满了活力。

老骥伏枥,退休生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007年1月,黄教授正式退休。退休之后,他把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作为自己退休以后的主要工作。这几年,学校各学院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预备党员培训班讲课从来是随叫随到。特别是学校整体搬迁到临港新城之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从不放弃一次教学任务。他感到,向学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述党的历史经验,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他的党课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有的学院的学生甚至点名要他去给学生讲课,这也让他感到自己的生活特别的有价值。

黄中元教授是上海市东方讲坛的特邀讲师。多年来,他始终把向上海市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退休以后,不管是路途偏远的金山区、嘉定区,还是松江区、浦东新区,或是离家较远的徐汇区、宝山区、长宁区,处处都留下了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脚印和声音。为了让市民听众听得有趣、生动、深刻,他积极上网查阅资料,剪贴有关报刊杂志,家里订阅的报刊杂志包括《解放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有十几种。为了让市民听得通俗易懂,他刻苦学习电脑打字,自己制作PPT课件,使得每次讲课都图文并茂,深得听众的欢迎。上海市东方讲坛先后邀请他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讲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宣讲团”,奔赴上海各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几年,他在全市各单位作报告多达三、四十次,报告内容和主题包括“光辉的历程,伟大的成就——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等,这些专题讲座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黄教授更把宣传党的丰功伟绩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他现在担任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副秘书长,除了为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出版的论文集进行审稿、编辑之外,特别为由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中共上海市委教委党委、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联合推出的《信仰的力量》这部书稿的采访、整理、编辑,花费了巨大的心血。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可以说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不仅采访了包括吴孟超、吴佩芳、归墨、秦怡、姜亦山、陆文忠、钱之广等八位优秀共产党员,而且一个人审阅了总共62位优秀共产党员口述文章,几十万文字,撰写了这次采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口述史活动的近万字的总结、后记,使得整部书稿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顺利出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2011年6月10日,他通过上海市委组织部建立的上海党员干部现代远程互联网平台,为全市党员进行了1小时20分钟主题为“信仰的力量——上海优秀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直播讲课,获得了党员们的热烈欢迎和赞扬,反响很大。

黄教授最后对我们说,夕阳无限好,余热亦生辉,自己退休4年多了,并制定了退休后的人生规划,决心把自己的余年全部贡献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事业上。同时,黄教授勉励我们大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目标,不要好高骛远,认定好了目标就去做,不要因为别人的说三道四而放弃。

在这里,我们也衷心祝愿黄教授退休后的生活幸福安康!

(撰稿:方伟慧、贾鹏飞 编辑:陈袁波)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