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信息学院杨渭教授
人生一定要有追求,要有长远的目标,目标不仅能使人成长进步,而且还能使人完善自我。要胸怀宽广,如果把眼前的患得患失看作过眼云烟,你就会变得乐观、开朗。
——杨渭
人物简介:杨渭,1959年10月生,江苏省南京人,理学博士,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在美国奥克兰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近几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纵、横项科研课题8项;在国内、国际刊物公开发表论文94篇,其中有37篇被SCI收录,科研获奖项目4项。
杨渭教授2007年调入我校工作之前担任中国石油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兼任材料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我校信息学院物理系主任。在百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作为“百名教授谈人生”活动的学生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杨教授,追寻他的成功之路,了解他的人生轨迹。
1998年9月,在瑞士洛桑参加第九届纳米材料国际会议
2004年3月,在美国底特律参加MRS国际学术会议
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杨渭教授不仅担任信息学院物理系主任,还是一名物理基础课的授课教师,始终站在教学的第一线。也正因为如此,他对我校基础课教学面临的新挑战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更有自己的看法和理念。杨教授向我们建议,专业知识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大学期间一定要加强基础课程学习,提高基础课程自学能力。他说,我校物理基础课程一般安排64或80学时,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国内举办的各类物理竞赛上,我校参赛成绩不但落后于一些名校,在兄弟院校中也往往处于劣势,比赛结果往往与学校的实力大相径庭,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例如,作为学习物理基础的高等数学,不学微积分,不会求导,如何学物理?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杨教授如实说。
针对我校教学现状,杨教授认为,在学校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转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譬如基础课程教育安排不合理等问题。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欣慰的是,在我们的呼吁下,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对部分专业开设96个学时的大学物理课程,并且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物理实验项目以及物理竞赛。在采访中,杨教授深有感触的告诉我们:“基础课程对于一个人以后的发展太重要了,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厚实的基础,再华丽的大厦,最后也只能是危楼”。
勤恳做人,无私做事
采访前,其他老师告诉我们,杨教授近几年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献血,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们还是多点奉献吧!”。我们问他如何理解“奉献”二字,他说,作为老师,应该经常鼓励身边的学生多为别人做事,多为他人着想,要教学生树立“吃亏是福“的思想,虽说有时侯物质上有些损失,但是换来的却是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漫漫人生路,其实就那么一段,有时很快就走完了一遭,消极对待、敷衍了事,那有什么意义?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当中,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得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自己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我们了解到,在日常交往方面,杨教授与人为善、诚恳待人;在平时的课堂上,杨教授总是希望讲台下的同学多学一点,自己也总是尽其所能的多讲一些知识,扩宽同学们的知识面。杨教授微笑着对我们说,能与学识渊博、胸怀宽广的人共事是最有幸的事,能教勤学好问、乐观向上的学生是最快乐的事。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但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我始终坚信,只要老师在讲台上认真讲,讲台下就一定会有学生认真听、认真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哪怕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学生学会了,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喜悦的收获。
涉足海洋,探索未知
自2007年调入我校以来,杨教授一直兢兢业业,为学校的更好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杨教授说,当学校更名为海洋大学后,自己感到身上担子很重。学校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水产、海洋、食品等领域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处于很高的水平,但是在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海洋地质和海洋气象等领域还亟待加强,其中一些学科在我校刚刚起步。他说,当前学校在诸如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学,一定要加强这些海洋学科建设,尤其是要加强海洋物理学学科建设。海洋物理学学科是海洋科学的基础,是海洋科学的先导,理应成为海洋大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海洋物理学学科发展起来,才能在与国内同类高校乃至国外名校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为了实现学校规划的宏伟蓝图,杨教授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他告诉我们,海洋物理学作为海洋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始于19世纪末叶,但其下属一些分支的发展历史,却可追溯到自然地理学和海洋学的萌芽时代。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希望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为学校的海洋学科建设出一份力,使海洋物理的教学、科研能在学校广泛开展。杨教授感慨道,海洋里的资源太丰富了,踏足海洋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大的标志,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我们需要从海洋中获取各种人类所需的能源和资源。我校作为国家海洋科教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摇篮,理应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我国海洋科学和海洋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瞻远瞩,不懈追求
采访时,我们注意到杨教授的桌上摆着一本英语词汇和许多本国外文献资料,当我们问他是否还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他微笑着回答“多学一点总是没有坏处的嘛”。杨教授曾在欧洲游历,并赴美国学习深造。当我们问及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出国时,他鼓励我们走出去看看,了解异样的文化风情,在掌握精深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然后通过各种方式为国家服务,这样的人才才是国家发展所需的栋梁之才。
杨教授告诫我们,人生一定要有追求,要有长远的目标,目标不仅能使人成长进步,而且还能使人完善自我。要胸怀宽广,如果把眼前的患得患失看作过眼云烟,你就会变得乐观、开朗。他说,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当前社会是学先进赶先进的社会,科研工作者稍有松懈就会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只有让思想与时代同步,紧跟时代潮流,主动地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和科研思想,培养较强的前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才能在社会发展中把握机遇,攀上人生的高峰。
回首过去,憧憬未来
杨教授十分感慨学校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他说,以往学校物理空间小,教学资源紧张,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自从学校主体搬迁到临港新校区后,学校在硬件设施条件方面已经大为改观,再加上校址位于东海之畔,景色秀丽,风景宜人,已经具备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外观之美。校园内每一座建筑物所体现的儒家含蓄内敛风格,也昭示着每一位海大人时刻在铭记“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杨教授说,在校领导的带领下,现在学校从上到下,每一位教职工都干劲十足。学校的内涵建设也在不断加强,我们希望内涵建设能同我们的校园一样,争取做到内外兼备,表里如一,相信海大这所百年老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骄傲地屹立在东海之滨。
当我们谈到学校未来的发展时,杨教授认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甚至一个人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通向辉煌巅峰的途中总是磕磕碰碰的,我们学校的发展也是如此。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学校有过辉煌,但也经历了磨难,学校经过多次更名和搬迁,最终才落稳脚跟。在百年校庆之际,学校也制定了十二五规划,五年、十年后,当你们再次聚首母校,我相信你们会说“母校,我们更为你骄傲”,你们一定会为自己是一个海大人而感到自豪。从这些话语,我们不难看出杨教授对海大深深的眷恋和对每一个海大学子的殷切希望。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了,杨教授送我们走出办公室,并挥手告别。回宿舍的路上,看着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生机盎然的花草树木,我们的脑海一直在想象着学校的未来五年、十年……
(采访:孙洁、董浩 编辑: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