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教授谈人生”系列人物之十五:天道酬勤,言传身教

作者:系统管理员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11-11-11     浏览次数:3080 
——访我校食品学院谢晶教授
 
       我们每个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关心照顾,感谢老师的勤劳付出,更要感谢自己这十几年来的寒窗苦读。学会感恩,你就更懂得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谢晶
 
       人物简介:谢晶,女,中共党员,我校食品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1986年考入我校食品学院制冷工程专业,1990年作为推免研究生主修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任职。2000年6月在上海理工大学获得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9月,前往美国俄立冈州大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后归国回校任教。现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渔业制冷与水工学会理事、中国制冷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制冷学会副理事长等多项社会职务。

谢晶教授与采访学生合影留念

谢晶教授在实验室为学生上课

       与谢晶教授约定周三采访,我们提前等在她办公室前的走廊上。午后阳光明媚,透过玻璃窗照泻到走廊上,让人感到分外温暖。在距约定时间还有几分钟时,我们从窗户往下看,只见一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老师,手中拿着资料袋、步履匆匆地走进食品学院的大楼,我们猜想,她可能是谢老师。果不出所料,她就是我们的采访对象——谢晶教授。尽管是第一次见面,之前也仅有几次约定采访时间的通话,但谢晶教授的举动却给了我们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她笑着让我们随便坐下,之前的些许紧张一扫而空。于是,采访在十分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
刻苦学习,背后付出鲜为人知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学生时代的谢晶教授是一位勤奋刻苦的优秀学生。1986年,她考入我校(原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制冷工程专业,利用这宝贵的四年时间,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中,而年级第一的成绩也为她之后顺利成为推免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告诉我们,大四的时候,自己内心也曾有过深深的失落感,看着昔日的同窗好友各奔东西,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不免有了“一样的校园不一样的人”的感慨。与大部分踏上工作岗位的同学不同,谢晶教授在本科毕业那年留校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毕业后,谢晶教授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从最初食品学院制冷系的助教到今日教授的职称,她付出了无数常人无法想象的汗水和辛劳。谢教授提及自己在上海理工大学读制冷及低温工程博士学位时,不免有些感慨,当时既要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位,同时还不能放弃在水大的教学科研工作,几乎每天晚上都是工作到深夜,终于成为同一批外出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中第一位拿到博士学位毕业。
       2001年11月,谢晶教授启程前往美国俄立冈州大学,与国外其他研究人员共同开始了对功能性食品这一领域的探究。她有些感慨地说:“第一篇文献我有很多专业名词根本看不懂,因为我的研究背景是制冷工程,和化学的相关度不是很大,而研究食品对于化学基础的要求就相对高了,所以我就自己在课余时间翻阅相关化学书籍,补习相关知识。”在美国一年博士后的研究工作,谢教授成功发表五篇SCI论文,深得导师赏识和同事好评,出于对国家和母校的深厚感情,一年后,谢教授谢绝导师希望再延期一年的深情挽留,按期回国,继续回到母校任教。
       或许当我们第一次读到谢晶老师这些经历时,会羡慕她几乎一帆风顺的学习以及之后的工作经历。然而仔细想来,这一次次的“顺利”难道都只是巧合和运气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没有必然的成功,但却有必须的努力。她告诉我们,在美国从事研究时,科研实验原材料都是自己亲自去收集和购买,很多实验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在实验室通宵工作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也正是基于那些寂静无闻的岁月,才让她真正自我沉淀和积累,最终厚积而薄发。这些光芒背后的辛酸多数是不为人所关注的,但这些却是比光芒更值得我们谨记的。
工作虽忙,巧用方法才是关键
       谢晶教授平日里的工作很繁忙,除了日常教学科研外,她还要指导1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作为食品学院副院长,她还负责学院的科研工作。当被问及如何有效地协调这么多工作时,谢晶老师坦言,当很多事情一起需要处理时,自然是有些手忙脚乱的,但她有自己的诀窍——列表,将一天内要处理的事情分成“重要且紧急”、“紧急不重要”等几类,完成一项划掉这一项。这样一来,要处理的事情一目了然,也不用担心因为被中途被其他事情打断而有所遗忘;另一方面,看到被自己划掉的一项项工作,会很有成就感,对自己也是一种激励。谢晶教授的一个比喻非常形象,她说人生就像是在弹钢琴,从单音开始学起,后来可能是一个手弹,再之后你要两个手一起演奏。从简单到复杂,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要渐渐学会同时处理几件事情,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你不能逃避,而应勇敢地面对这些。
       而乐观,是谢晶教授给我们留下的又一深刻印象。当我们谈论起职业生涯中遇到比较苦闷的事如何面对时,她告诉我们:“学生们都很可爱,基本不会发生不开心的事情。但在做研究方面,可能会出现你明明很认真用心地准备了一份材料,投递出去后,不被对方认可或者索性杳无音讯的情况,这就会比较难受了。”但她马上又说,“这些失败也是成长的一种经历,虽然不完美,但我很珍惜。因为这让我看见了自己的不足,或许是思考还不够前沿,这就督促我持着卧薪尝胆的精神,继续摸索,争取在下一次能交出满意的答卷!”她始终相信,挫折也是一种财富,人的弹性会变大,面对挑战会更有底气。当然,谢晶教授也有自己释放压力的方法——逛街。她说,每当工作压力特别大时,自己就会逛商业街、逛商场,她通过欣赏橱窗中的美丽物品或者购买心仪物品来放松自己紧绷的情绪,为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工作打下基础。
以校为家,授以知识更为育人
       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自然是极其幸运的,而教师这个职业正是谢晶教授理想中的工作。学生时代的她便想象着自己有朝一日能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这个理想在她研究生毕业后便成真了。这里还有件不得不说的趣事,当年谢教授在读博时,导师便对她赞赏有佳,毕业时几经挽留,她还是回到母校。而当我校迁至临港后,一些教师也因地处偏远来回不便而选择跳槽。当时,上海某高校邀请谢教授去该校任职,依然被她谢绝了。她笑着对我们说,海大是自己的母校,实在承载了自己太多美好的岁月,这份感情是无法用物质和辛苦来衡量的。
       谢教授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带着激情去上课,传授的方式要有趣新颖,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对于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谢晶老师从她的学习生涯讲起:“本科阶段主要是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一些实验的操作步骤,但进入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后来的博士研究生阶段,我所学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些知识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她还说,处理问题的方法就好比是磨刀,有了这件武器,无论是从事新的陌生领域,还是处理复杂棘手的问题,你都能够得心应手。
       然而,在谢教授心中,传授知识只是作为老师工作中的一方面,老师更重要的工作是育人。她告诉我们,一个拥有积极心态和正确价值观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国之脊柱。教师教学中要摒弃空洞说教的形式主义,把课堂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真正启迪人心灵的作用。她举例说,在讲述制冷剂时,她常会告诉同学们,许多国外企业只卖机器不卖技术,最终的利润还是回到他们的口袋里。希望能激励在座的同学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将我们国家真正从制造大国变为创造大国。这样一来,同学既了解了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也更加坚定了要刻苦钻研、有所贡献的信念。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谢晶教授给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希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要有朝气,因为当你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时,你做事情便有了动力;其次,学习要吃得起苦,尽管现在有许多对于大学制度批判的声音,但倘若你人云亦云,浪费光阴,那么最终只能自食恶果,吃苦耐劳不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好成绩,更为你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底;第三,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关心照顾、感谢老师的勤劳付出、更感谢自己这十几年来的寒窗苦读,学会感恩,你就更懂得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要学会独立思考与自省,勇于直面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努力去改正。我们深深感到,谢教授是以自己的热情感染着学生,以自己的激情传授着知识,更以言传身教点化着学生的心灵!
       对于海大即将迎来自己的百年校庆,谢晶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和寄语:“希望今后我校全体老师、学生更加敬业!我爱我的母校,希望我的母校明天更加美好!”我们想,尽管没有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语句,但这简单朴实的两句话,却表达了谢晶教授对于海大最真挚的祝福和最深沉的爱。

(采访:刘文吉、余思佳 编辑:秦元海)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