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退休教授谭玉钧
在校期间要把基础打好,知识面尽可能地广一点,专业知识尽可能深一点。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再加上自己的实践经验,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谭玉钧
人物简介:谭玉钧,男,汉族,1925年生,广东省台山人,水产养殖专家,中国池塘养鱼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他运用生态、生理学方法,在华东地区突破了家鱼人工繁殖;60年代中期,他在总结群众池塘养鱼高产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池塘大面积高产理论与技术,并用于大面积商品鱼基地的实践,使池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40%-70%,经济效益提高一倍以上。90年代,他又在改革中华鳖、鳗鲡等特种水产品养殖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
在青岛黄海所与已故导师铜像合影
谭教授在家接受学生记者采访 摄影:王雅云
在采访谭教授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到我校王武教授、成永旭教授等几位教学科研名师都是他的昔日弟子。因此,当要采访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时,我们心中倍感压力。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走进书香气浓郁的谭教授家中才发现,面对我们这些90后的青年晚辈,86岁高龄的谭老是那么精神矍铄、随和健谈,让我们在几个小时的访谈中有种受益匪浅而又如沐春风的深切感受。
辗转童年少时事,求知水产终身业
虽然谭老出生在吉林四平,祖籍广东台山,但只做了四天的台山人,这四天还是他后来到广州开会,台山县县长带着他在台山四处转了四天。原来,他年少的时候正赶上抗战时期,童年时代的他不得不长期随父母奔波于国内各地。这些早年经历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着他生来就是一个奔走四方的人,并在注定要走遍我国每一个渔区。谭教授的初高中时期是在重庆南开中学中度过的,至今他仍然认为南开中学是他学业上一个很重要的起点,尤其是化学老师和生物老师对他影响最大,也是从那时起,他对化学和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毕业后,他顺利考上了山东大学水产系,并最终选择了他感兴趣的淡水养殖方向,从而也拉开了他40多年的淡水养殖教学科研生涯。
纸上得来终觉浅,格物致知须躬行
大学毕业后,谭教授被分配到华东水产局工作,单位每年组织华东渔民到长江去采购鱼苗,在此过程中他意识到,繁殖家鱼技术是阻碍大规模生产的屏障。一些日本及其他国家的专家都下了结论:家鱼人工繁殖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后来,谭教授经朱元鼎先生介绍,与著名生物学家朱洗先生共同在杭州开始研究家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当时,英国生理学领域某权威书籍曾否定绒毛膜激素对淡水鱼催产的功效。但他们并没有盲目跟从权威,而是认真制定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在杭州组织了七组鱼,每组使用不同激素,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奇妙的是,对于我们的家鱼,居然发现别国实验成功的脑垂体催产失效,而他们没成功的绒毛膜激素催产却对我们家鱼是十分有效的。谭教授说绒毛膜激素催产的成功是偶然,但也是必然。连脑垂体都催产不成功的鱼种,绒毛膜激素居然对它有效,这就是科学的偶然。但实际上,思维缜密、坚持不懈的实验又使得成功成为必然。谭老说这是非常巧的事情,也是比较难得的机会,让我国的家鱼人工繁殖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同时,我们也想说,正是有了像谭教授、朱洗先生这样敢于挑战权威,为祖国的生产和发展事业不懈奋斗的人们,才使得太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山水迢迢走四方,鱼情半生笑苍茫
1963年初,谭教授带领青年教师王武等到太湖流域池塘养殖高产典型——无锡郊区河垺渔乡河垺渔业一队蹲点,并在当地建立工作站。那里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渔区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谭教授以身作则,与弟子共同在渔区蹲点,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房子,用的是井水,每顿饭来回要走2公里泥泞的小路。在谭老的带领下,工作站的成员每年都与当地渔民一起研究与制定高产措施,落实科学养鱼方案,共同搞新技术试验,参加每个池塘的放养收获劳动,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工作站虽然生活艰苦,但呈现着一片生机与活力。采访中,谭教授反复强调:“作为一名水产养殖工作者,必须具备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工作站能否立足,生活上不是主要的,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帮助当地老百姓,将养鱼产量和收益搞上去。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感动当地领导和渔民,赢得他们的支持。为此,我们必须与渔民打成一片,要与渔民交朋友,同劳动,共生活。要急渔民所急,想渔民所想。”
长期与渔民生活、工作在一起,使谭老成为渔民的知心人和好帮手。谭教授说,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像池塘养鱼大面积高产项目,光靠少数几个人的积极性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动员当地行政干部、技术人员和广大渔民的积极性,联合起来,搞好社会主义大协作。要搞好协作,必须让对方感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当地的渔业经济搞上去而共同努力。试验工作得到当地渔民的充分信任和各级领导的支持,1982年,在校领导和当地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当地无偿划出一亩左右的土地,建造了200平方米的河垺水产工作站。如今,工作站不仅为教师、研究生提供了科研条件,而且还可以供两个班学生生产实习,实验室、师生生活用房都得到了大大改善。而当谭教授讲到长江问题时,尤为叹息。谭教授告诉我们,建国初期长江还没有被污染,每年他都组织渔民采苗,然而现在长江污染再加上上游大坝的阻拦,早已没有了采苗的条件,幸好我国鲢、鳙、草、青四大家鱼已繁殖成功,可以人工育苗。否则,我们现在的淡水鱼供应将严重短缺。谭教授对我们说,我国的池塘养鱼业从春秋战国的范蠡写出世界上第一本《养鱼经》开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漫长的封建社会扼杀了科学的进步,所以池塘养鱼作为一门学科还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在养殖渔区,渔民有许多好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地域、文化、技术的局限性,这些经验无法上升至理论。严重阻碍了理论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建立中国池塘养鱼理论体系,使中国池塘养鱼学的理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他的精神支柱。
赤诚之情唯学问,淡泊名利履平生
采访前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谭教授是鱼类繁殖奠基阶段的第一代人,他们将满腔的热情都倾注到了科研上,对于名利看得十分淡然。他1961年就主编了《池塘养鱼学》,并由农业出版社出版;1989年所著的《中国池塘养鱼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获1992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图书一等奖;1992年《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第三版(主要作者之一)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获1994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图书一等奖。我们问谭老,拿到奖是不是很开心,谭老表情很淡地说,“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开心,也没有感觉特别兴奋,我们实践的东西很多,但都很分散、不系统,校领导就安排我牵头,酝酿三年,将分散的、不系统的、实践出来的中国的淡水养殖比较系统的阐述成书,功劳是大家的。”为了缓解上海市吃鱼困难,国家计委1986年下达上海市郊区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大面积综合试验课题,谭教授同其教研室的王武、王道尊、姜仁良、雷慧僧等老师在上海郊县政府及广大渔民的配合下,圆满完成了该项课题,1988年该项目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9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0年,谭教授获得上海市“菜篮子”工程科研奉献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1994年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当我们说到《世界名人录》时,谭教授说:“我也搞不清楚他们是怎么把我写进去的,就是直接把《世界名人录》邮寄给我,翻阅后才知道自己的事迹被刊登在上面了。”
文革后期,受农业部指派,谭教授和其他几位老师有机会去西北考察,举办西北培训班,推广淡水养殖的经验。谭老回忆那段时间正好是自己三、四十岁最能干的时期,惜叹最好的科研时期被荒废,手里所有的研究项目全都被迫停止,反复说真可惜、真可惜......谭教授一直工作到70岁高龄才退休,一生为淡水养殖事业奔波劳碌,晚年仍然惜叹虚度了一段宝贵年华,不禁让生活在当下,轻松学习、懒散生活的我们深深反省。
寄语后生:专心求知打根基,脚踏实地取真经
谭老尽管已经退休,但为了事业,他对水产养殖学科始终是百折不挠的追求,86高龄还在为水产养殖奔波,还要到渔区第一线去了解生产情况,还在学习新的事物,解决新的问题。他教诲我们说:“你们作为海洋大学的学子,理应把我们百年海大优秀的科研品质传承下去。做人要老老实实,做事也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不虚假的东西。”他接着说:“根据我的经验,在校期间要把基础打好,知识面尽可能地广一点,专业知识尽可能深一点。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再加上自己实践经验,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光靠书本知识不行,一定要有实践经验。有实践经验,再加上有好的基础知识,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高。因为我们这个学科是实践学科,你们要学会在实践中间慢慢成长。仅有硕士、博士学位,而没有实践经验,一切都是空的。”谭老说到这里时,语速很慢,眼神坚定。我们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老人眼中对我们海大学子那深深的期望,他希望把他心爱的、为之拼搏奋斗一生的淡水养殖事业的交接棒托付给了我们。
如今,86岁高龄的谭玉钧教授已经退休在家。我们无法忘怀这位曾经为中国水产养殖业奋斗拼搏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老前辈,他对我国水产事业的终生奉献精神必将永远感染着我校一代又一代的水产工作者,脚踏实地地推动我国水产事业的快速发展。
(撰稿:邓红、王雅云 编辑:孙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