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友访谈录之中国的浒苔“王子”

作者:系统管理员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11-10-24     浏览次数:4247 
 ——访我校01届渔业学院生物学专业校友朱文荣
 
 
       座右铭:往坏处想,往好处做。
 
       朱文荣,男,出生于江苏,1997年考入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就读于渔业学院生物学专业,2001年到2004年在日本高知大学取得自然坏境科学专攻硕士学位,2004年到2005年在日本加用物产工作,2005年回国,在宁波建立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从事浒苔养殖与出口。曾先后获得象山县大学生创业奖、宁波市优秀创业青年称号、象山县十佳青年企业家提名奖等称号,宁波市农村青年促进会理事。

最美好的时光
       我在1997年的时候以530分的分数考入上海水产大学,一开始志愿填报的是经贸学院,但由于分数不够只得调剂到渔业学院生物(水生物)专业,这在当时是非常冷门的一个专业,我们这一届一共就18个学生,而且许多同学也是像我这样调剂到这个专业的。可以说在读书之前我对这个专业几乎没有了解,但当时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在水大开始了我四年的学习生活。
       生物专业作为一个冷门又比较辛苦的专业,学费是全免的,另外还有一定的生活补贴,这样一个由15个男生和3个女生组成的班级,人少却格外团结,同学间的感情也很深厚,那时候我担任班长,班里的学习气氛很浓,现在我们班就出了5个博士13个硕士,而且我们班还曾获得过市里的优秀班级。那时候大家都还没有电脑,平时下了课就到周围的寝室互相串门,胡天海地的聊,有时候想吃柚子了就你一块我五毛的凑钱买了一起分着吃。那种同学间的感情现在想来仍旧是弥足珍贵的。
       在学习上,大一、大二主要是学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大三开始学校给我们每学期都安排了实习,到各个水产养殖厂去采集样本,像上海的淀山湖等等,在滩涂上淤泥一直没过膝盖,有时候一不留心就陷到淤泥里了。除了实习,在学习上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像我们这样的专业论文都要通过一步步的实验得出结论,每天对着显微镜一看就是十个小时多。
       读书的时候我家里条件不好,虽然学校提供补助,但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也会在课余时间打一些零工,大一暑假的时候我就骑着一辆自行车走街串巷的卖豆奶,每箱豆奶可以赚六块钱,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赚一百多。就这样,靠着自己打工和学校的补助生活费就基本解决了,当然我大学的时候物价低,吃一顿饭只要两、三块钱,去市中心的公交车学生票只要五毛,那时候我们常说口袋里踹两块钱就可以出去约会了。
赴日深造
       2001我从上海水产大学毕业,结束了最美好的四年大学时光,毕业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选择了读研究生,而我选择了直接工作,一方面是想给家里减轻负担,另一方面当时的就业机会还是比较多的,有好几家公司都让我去面试,我最后选了一家美国的饲料公司。就在签约的前一天,我毕业论文的导师严兴洪教授突然打来电话,跟我说日本的高知大学有意从中国挑选一名学生去日本学习浒苔研究,学费全免还有生活补助。这个消息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如果去日本,就是硕博连读,从经济上家人是不赞成的,如果留下又不甘心放弃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经过一番权衡后,我最终还是决定去日本。一开始,老师选中去日本的学生有十几个,在层层选拔和考核中,有的学生因为不堪重负而退出,也有因为不达标准被老师辞退的,但最后那个唯一的留学名额还是被我夺得。
       一切尘埃落定后,我开始忙碌于留学前的准备工作。当时已经放暑假了,我不能住学校的宿舍可又没钱去外面租房子,就向学校申请住在实验楼里,而就是这段“蜗居”实验楼的日子令我格外难忘。日本高知大学周围碧海蓝天的风景很是迷人,只是所处位置较为偏僻,所以严老师就提醒我,为了出行方便最好在国内学会开车后再出国。于是,我的准备工作中又加了一项——学车。当时我的户口暂时落在无锡,所以在这段时间我常常是早上5点多起床坐慢车去无锡办签证,下午再坐慢车回上海,到学校的时候已经十点多了,没打到热水就在实验楼的卫生间里冲个凉算是洗澡了,期间还要学驾驶,然后再回到空无一人、满是标本和器材的实验室,现在回想起来那还真是颇为凄凉的一段时光。
       就这样,在2001年的秋天我终于来到日本,成为高知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研究生的课程很少,平均每周只要上一次课,导师带领我们确定研究课题后,我们就各自埋首实验室做实验,需要一些资料或文献的时候再找导师帮忙。而我们的导师则来自世界各地,上课时都是用英文的,幸好我的英语还算不错,所以在学习上语言障碍并不大,相反的,在生活上则因为语言不通给初到日本的我造成了诸多不便。我到日本九个月后才开始学习日语,在这之前我很少出校门,一方面是因为语言不通,另一方面学校周围也没什么商业区,我曾经就因为找不到理发店而做了很长时间的“披头士”,后来在学弟的帮助下才理了发。在日本,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学弟是非常尊敬学长的,所以他们在生活上也帮了我很多忙。当时日本的电饭锅都是用电脑版的了,而我在国内从没接触过,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做的米饭都是半生不熟的,后来也在是学弟的帮助下才做出了全熟的米饭,另外我还学着自己做菜,结果不小心被油烫得满手水泡,真是狼狈的很,当然时间久了也就适应了在日本的生活,周末的时候还时常与导师喝喝咖啡聊聊天来打发我这个单身汉的孤独时光。
放弃博士 回国创业
       2004年,我放弃即将拿到的博士学位,进入日本加用物产公司从事浒苔养殖与销售方面的工作,10个月后,也就是2005年,我回到国内并落脚于浙江宁波,而这一切的缘由就是浒苔。
       由于我在日本学习的是浒苔研究,接触到了很多日本的浒苔经销商,当时就有人找我下订单,让我回国生产加工浒苔。浒苔在日本作为一种高档调味品市场是非常好的,当地人甚至每年投资二三亿日元就为了生产一吨多的浒苔,发现其中的商机后我开始打起了浒苔的主意。在日本的4年多时间里,我总共回国考察了六次,发现国内在浒苔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一带,而宁波象山港等海域则因特殊的地理和水域环境条件,其产出的天然浒苔品质在国内最好,所以2005年,我带着在日本攒下的十多万人民币来到宁波创业。
       我第一站来到了宁波奉化在那里大量收购浒苔,别人出一毛一斤我出五毛,当地人都很不理解,在他们眼中浒苔的肆虐给他们的捕捞和养殖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而我却在高价收购,更令他们惊讶的是我生产的500公斤浒苔在日本卖出了7万人民币。与此同时,我还雇了十几个人帮我加工浒苔,由于当时在国内从没有人从事过浒苔加工,更没有专用的加工设备,如果从日本引进成本又太高,所以只能天然晒干,然而遇上阴雨天气浒苔无法晒干就会变质,所以第一年的产量很低。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琢磨着自己来设计设备。第二年我跑到常熟去定制了一套的烘干设备,还有清洗、脱水等装置,这样一来浒苔加工的效率大幅上升,产量也翻了好几倍,可仍就不够高效。浒苔看起来很细可里面是中空管状的,烘干时水分不容易出来,所以第三年的时候我把这些设备再次更新。改良后的加工设备共有七道烘干工序,可以基本上把浒苔烘干并达到均匀蓬松的要求。有了设备以后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每天都能达到一百多公斤的产量,产出的浒苔品质也比原来更好。
       然而在2006年,我的浒苔销售遭遇了一次危机。2006年日本出台了关于农产品进口的新规定,对农药残留量做了新的调整,这些本都合理,但在新标准上并没有明确指出浒苔的各项指标,而是在最后加了一句:凡是表格中没有列举的农产品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如此一来浒苔这种少量食用的调味品,它的检测标准要比每天都食用的大米还要严格,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更糟糕的是,在新规定出台时我已经有4500吨的货物发到了日本,而我自己也已经检测出这些浒苔中的某项农药残留略微超标。浒苔生长在天然的滩涂上,会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按照这一新规定,那么我生产的浒苔从此就没了销路。于是我联系了在日本的老师和客户,反映了这一情况,最后他们认为,浒苔作为一种调味品,食用时是呈水溶状的,所以应该溶解并稀释20倍后再检测农药残留量,这样一来我的产品就全部合格了。
      解决这次危机后,我开始意识到,虽然日本对浒苔的需求量虽然大,但单一的销售渠道仍有诸多弊端,于是我开始面向国内市场,在2008年成立了浒苔销售公司,给自己设计的加工设备也全部申请了专利。现在不仅有日本的客商慕名前来,也有不少国内客户主动找上门来订购浒苔。今年我的实验室也在开始研究浒苔的人工育苗,估计过不久就可以收获了。
对母校的寄语
       在母校的四年生活,真的很难忘,我之前的赴日留学回国创业也离不开很多校友的帮助,是母校的严老师推荐我去日本的,到了高知大学后,钟俊生老师(当时他在读博士)也给予我很多方面的帮助,准备回国创业时,是黄伟(水产大学毕业,现在日本大型企业骨干)介绍我认识金忠文(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他在我创业过程中帮了很多忙。整个过程中,学校以及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也因此我对母校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最后我想对母校说:谢谢您,我们虽然离开了学校,但是我们的心还是在一起的,我们一起努力,母校加油!

(口述:朱文荣 采访、整理:叶颖 编辑:王永春)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