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友访谈录之渔之情

作者:系统管理员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11-10-17     浏览次数:2101 
——访我校60届海洋渔业系工业捕鱼专业校友张建寿
 
       张建寿,江苏无锡人。1956年进入上海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工业捕鱼专业就读。1960-1974在湖北省水产厅工作,1975-1983调任无锡市水产公司,1983-1998任职于无锡市多种经营管理局(现无锡市农业委员会),退休时任渔政处处长兼技术指挥站站长。曾在国内多家水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20多篇论文。并受江苏省水产局委托撰写了《江苏省养鱼技工手册》,解放前至1958年编写《无锡市志》水产部分,参与编写《池塘养鱼》。1988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1989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1991年被无锡市政府授予“无锡市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水乡情怀
       1938年,我出生在江南鱼米之乡--无锡。或许因为近水,我特别向往大海和海上的生活。1956年高中毕业后,我怀揣着对海洋的向往填报了上海水产学院,并且很幸运地被海洋渔业系工业捕鱼专业录取了。当时学院的学习条件自然和现在无法相比,那时人们的生活比较艰苦的。我进入学院时,学院仅有三个系,海洋渔业系、加工系和养殖系。海洋渔业系系主任侯朝海是无锡人,对我们无锡同学特别照顾。我们系只有工业捕鱼一个专业,后来才增设了渔业机械专业。但学校有一条实习捕捞船,专供我系学生实习,捕捞所得的水产品学校用来改善学生伙食,因此我们的伙食还是比较好的。
校园记忆
       在校期间,恰遇到1957年反右运动。学校的教学设施较差,缺乏图书和游泳池。我们作为海洋渔业系的同学,必须学会游泳,于是只能去军医大的游泳池学习游泳。有一日获悉高教部长杨秀峰在上海视察,同学们向他反应学校这个情况。开了个动员大会,有的上台发言的同学被打成右派分子。实际上当时大家只是希望能够改善学校的图书设备条件和建一个游泳池而已。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结合教学搞科研活动,我们系成立了声光电科研小组,我担任电捕鱼小组组长。我们当时既无资料,又无设备,一切都只能靠自己试验摸索。就拿电捕鱼来说,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探索。要试验应用直流电还是交流电?要试验怎样进行电捕鱼,究竟需要多大电压?选择什么导电材料和电极形状?试验研究不同电压对不同规格的鱼有何种影响?起先我们只是在试验室水族箱中试验,然后到池塘中进行电拖网试验,后又转移到安徽佛子岑水库试验,又到青浦任屯塘的湖里试验,一路下来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不过都被我们克服了。1959年秋冬,学校组织了一个参观考察团到东北的大连、哈尔滨、齐齐哈尔及天津等地考察教育和探讨科研结合的成功理念。我作为电捕鱼小组组长有幸参与,因为整个考察团只有七人,带队的是乐茂隆老师和余怀仁老师。毕业时,我们所有的研究资料都收藏在学校,钟为国同学留校继续研究,他后来也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
他乡风雨
       1960年9月,我毕业被分配到湖北省。因为当时全国都在发展声光电捕鱼,而我因有过电捕鱼试验经历,便留在了湖北省水产厅工作。我跟着厅里的一位老工程师一起到武汉市红星渔业队试验长江电捕鱼,主要研究对象是长江中的鮰鱼,我们所做的试验很成功,电捕鱼效果非常好。省市有关领导们都乘船视察长江大桥附近电捕鮰鱼的试验成果。
       我们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工作后一年就要拟定技术等级(工资根据技术等级而定)。当时政策规定大学本科毕业生试用一年后就可以评定为技术十三级。1961年,武汉市水产局召开了全市水产工作会议时,局长询问我,有关被分配到湖北工作的同学汤方齐的定级问题,汤方齐同学毕业时作为“摘帽右派”被分配到了武汉市红星渔业队工作,局长本意想给他定为十四级。我劝道既然他已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就不能区别对待,技术等级理应为十三级。最后局长还是听从了我的意见。谁能想到后来直至1979年国家才给我们加了工资,想来自己也算做了件好事。
       1962年当全国各地正在推广电捕鱼技术时,广西省却禁止了电捕鱼这项技术。厅领导指派我和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何裕康(校友)代表省水产厅去广西调查并了解详细情况。历时1月,在广西了解情况回来后,我们为湖北省政府代拟了一个文件,是关于禁止电捕鱼的一个通知。因为我们的调查表明,电捕鱼对鱼类资源有一定影响。事实上,电捕鱼作为捕捞工具来讲还是有效的,尤其对池塘清塘,但是若脉冲电的电压控制不当,会对所捕鱼的大小不易掌控。自此之后,禁止电捕鱼这一条被列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965年,毛主席发表了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于是武昌鱼红遍了大江南北。现在我们吃到的鳊鱼大部分都是武昌鱼,但这个品种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湖北鄂城梁子湖发现的鳊鱼新品种(学名团头鲂)。各省得知湖北盛产“武昌鱼”,争相引进。当时梁子湖设有梁子湖水产管理局是我们厅的直属单位,我想我们厅里是否可以出些资金,通过梁子湖的管理局收购一定数量的团头鲂亲本,向有关省(市)免费提供推广,这个建议得到处长和分局厅长同意。我们共收购囤养了2500公斤团头鲂亲本,计划分配到重点淡水养殖省(市)引种、繁殖、推广。我记录事后盛况写了篇新闻报道在《大公报》刊用,标题为《武昌鱼在全国23省(市)安家落户》。
       1965年,我在湖北省水产厅主要负责搞科技管理,和水产学会日常工作。还负责与一些教育科研单位联系。当时上海水产学院的副校长等一行到湖北省来了解历届学生的工作情况,是我负责接待的,我向院领导汇报了湖北校友的动态还把自己积累整理的整个湖北的校友资料交给了学校,也算为母校做点事情。
       1973年根据水产部下达的长江六省一市水产资源调查任务,我是湖北第一组副组长,组长由处长兼任。我们在湖北进行了湖泊、水库渔业资源调查和渔具渔法调查。这是一项基础工作,要发展水产生产,就必须摸清湖北省渔业生产家底。当时调查所得的资料对于现在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调查之后的资料还汇编写成了书。
       1973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湖北随县黑屋湾水库进行细鳞斜颌鲴繁育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家乡无锡的得知后,派来了养鱼技工学习引进,我帮他们联系引进了武汉的这一优良品种。现在已在全国推广养殖。
无锡岁月
       1974年7月15日,我遭遇了一场车祸,昏迷了近一个半小时,造成脑震荡、脑外伤、多处骨折,领导考虑到我身体的原因,经厅领导与江苏省水产厅联系后,1975年将我调回了家乡无锡工作。
       1975年底,无锡市政府为了解决市民吃鱼难的问题专门成立了鱼池基本建设指挥部,市长马健任指挥长。动员全市人民在渔港乡和河埒乡共造4000亩鱼池。我和唐松南(校友)负责规划、设计和施工。平均每天在开挖鱼池工地上施工的人员有1万多人,最高达2.52万人。也因如此,我们仅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建设任务。
       我们在规划设计这两大片4000亩鱼池时是根据武汉的城郊养鱼经验结合无锡本地副食品生产比较专业化的特点设计的,我们把单一水养鱼基地的鱼池扩大为兼养牛、养猪、养鸡、鸭的规模。做到饲料喂鸡后,鸡粪喂猪,猪粪发酵后排入池塘肥水,塘泥肥田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后来根据市场需求,养殖场内还开办了冷冻、鸭肉加工厂,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甚至还开办了餐饮、宾馆,及提供了钓鱼等休闲服务。后经市政府批准实行养殖场直接到市里大型菜市场内设摊直销,提高了经济收入。我们把这一经验总结为“以渔为主,鱼畜禽结合,渔副工商综合经营的副食品基地”的养殖模式,取得了良好效应,因此1977年,全国第五次便城郊养鱼会议在无锡召开。
       无锡池塘养鱼高效理念闻名国内外。这是养殖系谭玉钧教授和王武教授(校友)在80年代每年带领学生在无锡养殖场(蹲点在河埒渔业大队后改为蠡鸿渔业村)实习期间与渔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总结老域名的养鱼经验所得。他们进行了水质溶氧测定和增氧机昼夜水质变化等科学实验。总结了池塘养鱼“水、种、饵、密、混、轮、防、管”的八字精养法和怎样合理使用增氧机的科学理论。蠡鸿渔业村的渔民池塘养鱼的高产实验塘(面积2.5亩)亩产商品直达2600公斤,在此高产典型的基础上,省、市水产主管局先后下达了《千亩池塘养鱼亩产商品鱼1吨》、《万亩池塘养鱼商品鱼亩产1吨》科研推广项目。在市、县水产科技人员及基层渔场队的共同努力下,都通过了技术鉴定,对全国池塘养鱼高产起到了推动作用。
生活感知
       根据现在渔业生产发展,所学专业知识不可能在工作中全部对口。就像我原来学工业捕鱼,但在湖北省厅工作要懂养殖、加工捕捞以及国营、集体企业的企业管理和科技工作管理。我基本是自己在工作、实践中学习积累起来的经验。在1963年时,我编写了一本《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供全省各地举办的人工繁殖培训班作为辅导材料。
       总的来讲学校对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而且还有应该怎样去做人。经过这一段人生路,我也算为水产工作做了些许贡献。希望我们学校毕业的学子不仅可以发挥专业所长,更要虚心求学,不耻下问,即使大学毕业,所学知识毕竟有限,更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待人要诚恳。
       我认为现在母校“勤朴忠实”的校训恰如其分,要勤奋,要朴实,待人要忠诚,待国家要忠诚,待人民要忠诚。只要在实践中能真正做到这几点,那就问心无愧了。
寄语母校
       当前渔业发展方式已发生了变化,各地都采取措施向现代化渔业进军。如渔业基地设施建设、渔业结构调整、渔业经营制度改革、渔业生态资源的养护和渔业科技的创新等。特别是遗传育种、生物制剂、苗种质检、水产医药的临床试验等新科技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都需要专业人才研究实施。所以,希望我们学校能适应现代化渔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充实教材内容,给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口述:张建寿 摄影、采访、整理:胡弘 编辑:王永春)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