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食品学院院长王锡昌教授
人物简介:王锡昌,男,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我校食品学院院长,食品营养与品质评价学术带头人。2001年取得日本京都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已发表论文120余篇,主参编教材参考书9部。主要研究方向:(水产)食品营养与风味、食品科学与工程。先后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杨浦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校教学名师等荣誉。兼任全国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第一届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工作专家等社会职务。
王锡昌教授正在接受学生采访(摄影:杨硕、陈梓扬)
王锡昌教授作为我国食品科技专家,一直致力于(水产)食品营养和风味、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尤其在SPME-GC/MS快速检测/鉴定水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FT-NIR无损快速检测/评价鱼糜及其制品质量等专题具有学术积累和研究优势。他从我校的学子成长为一位知名教授,可以说是亲身经历了学校的变迁和发展,对学校有着浓厚的感情。多年来,王锡昌教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认真践行“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一直坚持“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原则,用自己的辛勤付出让事业熠熠生辉、硕果累累。今天,我们有幸聆听了王教授给我们讲述他的人生和他与海大结下的“不解情缘”。
2005年在上海主持由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主办的食品营养学研讨会
留学日本,报效祖国
王锡昌教授在我校读完本科之后直接留校工作。据他回忆,那是段十分有冲劲的岁月,老教授们近似苛刻的要求让他受益匪浅,助教工作充满好奇而又与挑战不断,要求每项工作必须准确、按时地完成。老教授们严谨执着的工作态度成为了王锡昌教授一生所遵循的指向标,也成了他教书育人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正是因为老教授们的传帮带以及自我的实践磨练,他领悟出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获得了出国留学机会,并于2001年取得日本京都大学农学博士学位。
出于对祖国和学校的深厚感情,王锡昌教授于2001年博士毕业后回国,希望用自己的知识为我们国家食品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在谈到国外留学经历时,他告诉我们,当时遇到很多困难,除了语言上的障碍,还有关乎生存的经济问题以及具有挑战性的科研课题,但最终一一克服。尽管这样,他还是鼓励我们说,能够到更加开阔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会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种经历还会培养我们广阔的胸襟和视野。王教授讲述道,要在不属于自己的国度里有所成就,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不仅需要学术上的成绩,还要克服种族的差异。既然选择了这样的一条路,就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有时候下决心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努力实现却不那么容易,特别是当你们努力过一段时间却没有见到成效的时候,或许这时已遗忘了下决心时的豪情壮志了,人生有时候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所付出的那些汗水到底灌溉了哪些花朵,因此,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学业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宝贵品质。
引领技术,关注民生
“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一直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产业,承载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动农业发展、实现工业强国的希望和重托。王锡昌教授一直在我国食品科学领域中辛勤耕耘,取得很多创新性科研成果。他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前我们所谓的食品安全保障只是关注表象的食品安全检测,其实现在更多的是诚信体系、环境污染、生产方式等本质问题解决。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站在专业角度看待国家食品行业的发展,这种专业角度不仅表现在与时俱进强化学术支撑,还要求我们要关心政策时事、体验生活实情,从各方面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当我们问及食品安全如何服务社会问题时,王教授告诉我们,2010年世博会,我校262名师生成为了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食品安全保障实习生,协助食品药品监管专业人员对园区物流仓库及物流入口处的食品储存、饮食餐饮等环节监督检查。实习生们还协助世博局的物流、安保部门做好食品物流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对世博园内各餐饮单位及物流中心食品抽样、快速检测,或在园区外的定点实验室内检测世博食品。除此以外,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食品安全进社区、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科学商店走进社会等系列服务活动,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发放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普及食品鉴别、卫生、储藏、食用及食品添加剂等知识,这些活动对培养群众食品药品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提高了社会对我们学校的认可。他还说,如今人民生活的十分富裕,挑选食品不仅关注价格和质量,而且对食品的包装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加工食品的品质保证以及食品营销也离不开有效的包装,为此,我们学校顺应食品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申报获准后设置了以食品包装为内涵的包装工程专业,充分显示了我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也为我们海大学子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职业前景。
走进学生,从爱开始
我们了解到,虽然王锡昌教授身为学校的中层干部,但却一直坚持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当我们问及原因时,他说:“现在由于工作关系,不像过去有更多的时间站在讲台上或在办公室、实验室与学生交流,但每周会尽可能地抽出时间,白天或晚上,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已成为一种工作习惯”。他认为,师生互动其实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老师知道学生欠缺是什么,才能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老师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才能激励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可谓教学相长。
王锡昌教授与学生在实验室交流心得
王教授在采访中谆谆告诫我们,做老师最欣慰的就是桃李满天下。学校德育教育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交流、接触,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他认为,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学习内容,还要有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老师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好的终生发展。
见证变迁,讲述今昔
“100年沧海桑田,昔日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演绎成为今天的上海海洋大学,学校从创业之初的艰辛办学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现代水产教育的摇篮’,经历了漫长、卓越的创业历程。2008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同年临港新校区建成,拓展了办学空间、改善了办学条件,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锡昌教授感慨地说。
王教授说,经过上千名建设者几年的努力,在东海之滨把一片芦苇丛生的滩涂变成我们现在美丽的校园。临港新校区的建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向高水平特色大学迈进了一大步,是学校发展中的一次历史性机遇。新校区的建成和搬迁经历了很多困难,但从今天取得的成效看来,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们今天能够坐在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里,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获取知识,课后还能欣赏美丽的校园景色,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结果。吃水不能忘挖井人,我们更不要忘记曾经的海大建设者和搬迁者。
寄语学子,寄语未来
采访过程中,王锡昌教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都要持之以恒地奋发,奋发才有为、有为才有位。要在积极作为的基础上赢得地位,在提高地位的同时有更大的作为”。王教授这番话让我们感触颇深,这不仅仅是他的人生感悟,更值得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参照。“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王教授向我们寄语:希望每位海大人都能够健康、充实、快乐每一天,为了海大的发展,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在整理稿件的时候,我们深深的感到,王锡昌教授身上不仅有“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操,更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这不仅是一种儒家的为人处世心态,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对我们这群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子来说,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把“今天我为海大自豪,明天海大为我自豪”这句誓言落到实处。
(撰稿:孙洁、董浩 编辑:孙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