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教授谈人生”系列人物之七:与海结缘,相约一生

作者:系统管理员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11-09-20     浏览次数:2352 
——访海洋科学学院退休教授孙满昌
 
       人物简介:孙满昌,男,汉族,1943年出生,博士生导师,浙江嵊泗县人。1964年嵊泗中学毕业后,同年考入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捕捞专业学习。1990.10-1992.10赴日本东京水产大学(现日本东京海洋大学)海洋生产学科进修。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孙教授正在接受采访

1985年8月在我校渔具材料实验室留影

1995年10月在北京参加第四届亚洲渔业学术大会

       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海边的孩子来说,或许早就注定要在大海的怀抱中谱写自己的人生;对于一个祖祖辈辈都从事海洋渔业的大学教授来说,走进海大,继承祖辈事业,毋庸置疑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决定和难以割舍的缘分。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相比那些从未见过大海的人来说,孙教授对海洋捕捞专业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与海结缘,相约一生,是孙教授留给我们采访小组的最深影响。
 
坚守岗位,感恩授业
       孙教授1969年毕业之后留校工作,起初只是在本校实习渔轮上锻炼,1972年被正式分配到学校海洋捕捞教研室。当年留校的几个同学因为种种原因,几乎都离开了海洋捕捞专业而去从事其他工作了,但他坚持到了最后。孙教授告诉我们,1975年,他第一次踏上五尺讲台,第一次面对那么多渴望知识的面孔,既紧张而又兴奋,第一次意识到了人民教师的责任。多年过去了,孙教授依然清楚地记得,虽然自己是当时最年轻的教师之一,但是第一次上课的反响却是出乎意料的好。采访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孙教授对于前辈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他说,青年教师的成功离不开前辈老师的指导,自己在刚刚任教的那段时间里,每次备课都会有老教师的悉心指导,在自己遇到困难时,老教师都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正是他们的循循善诱,才有了自己的成功。
       他热爱海洋渔业事业,无论学生时代,亦或是教师时代;他热爱教师工作,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从学生到老师,孙教授最大的感触便是责任的转变,从教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他始终坚持在学生学业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勤加照顾与帮助。孙教授对我们说:“作为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少都只是属于自己的,而作为老师,知识面的广博和狭隘,不仅影响着自己教学科研质量,同时关系着学生的未来。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终身学习,不断实践
       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新的理论、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孙教授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努力进取,才不会被历史所抛弃。捕捞专业的实践性又很强,除了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产实践学习。为此,他经常深入到远洋捕捞第一线,了解情况,总结经验。1993年、1995年,孙教授两次随船出海远航,前往北太平洋参加鱿鱼钓科研项目。面对海上的种种困难,孙教授仍旧忘我的工作,最终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填补了该领域在教材中的空白,为我国海洋渔业事业做出了贡献。工作期间,孙教授科研成果丰硕,亮点纷呈,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教材和专著5本,同时荣获多种科研和教育奖项。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中,孙教授担任“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试验班的负责人;1997年为教育部起草了“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改革”荣获2001年国家二等奖、上海市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1990年10月至1992年10月,孙教授赴日本东京水产大学留学2年,主攻海洋生产学科。期间,他潜心学习,虚心请教,详细了解日本的海洋学科发展和教学理念。回国之后,孙教授经常教导学生们要放眼世界,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要广泛阅读各种国外资料,把学问做到世界前沿。这种种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背后,实际上体现了他对精英人才的一种培养方式。辛勤付出终得回报,孙教授培养了国内第一个捕捞学博士生,该学生的博士论文也获得了上海市优秀论文奖。
 
海大骄子,一同成长
       孙教授说,作为一个海大学子,在学校学习工作40多年,亲眼目睹了学校每一天的变化,见证了海大的发展与壮大。首先是在办学层次方面的变化,80年代之前,学校还只是一所单科性学校,时至今日,已经初步建设成为一所集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经、管等多学科发展,具有较高水平的一所大学,初步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国家亟需的专业人才。其次,由于国家对海洋战略的重视,这几年科研经费充足,科研项目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高,成绩显著。他说,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学校在远洋光诱鱿鱼钓渔业、远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和智利竹筴鱼渔业等众多领域取得成功,为我国远洋渔业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孙教授告诉我们,特别是各国实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后,自由捕捞的时代已经结束。由于捕捞强度大于水产资源再生能力,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甚至枯竭。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95年通过的《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中专门提及包括人工鱼礁建设等的渔场生态修复工程和渔具渔法选择性的问题,他的研究团队也正着力推动人工鱼礁建设研究,给鱼类造“房子”,既保护了渔业资源,又改造了生态环境。孙教授说,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我国必须开展了渔场修复工程、渔具渔法选择性等研究,我校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功成身退,执着依旧
       采访中,当我们提及到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的时候,孙教授表示了深深的歉意。他说,由于自己从事的是远洋渔业捕捞事业,每次出海的时间都是特别长的,根本无暇顾及家里琐碎的事情。幸运的是,家里有一位善解人意的贤内助,把家里一切打理得井井有序。从师母的口中得知,孙教授是一个不大善于讲话的老实人,平常话语较少,但很懂得关心与体贴家人。退休以后的孙教授偶尔还会看看球赛,可是更多时间还是投身入于我校的教育科研事业,一面指导学生、一面进行科学研究。我们想,这或许是他与海大情结的最好诠释。
 
百年海大,衷心祝愿
       建校百年之际,海大也将走向一个新的台阶。当我们问及孙教授对校训的理解时,他说,校训“勤朴忠实”,顾名思义,就是勤劳朴素、忠厚老实,这是人的基本品德。希望我校的大学生能按照校训的要求去培养、去锻炼,立志做社会有用的人,将来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岗位上,都要踏实、肯干,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能好高骛远。如果变幻无常,最后一定会导致一事无成。
       孙教授在采访结束时希望通过我们寄语我校学子。他说,人的一生中有学不完的东西,要不断求知创新,做到谦虚、好学和勤思,在生活中积累,在工作中学习。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用知识回报社会。

(撰稿:李香红、王铁铮 编辑:张豪 摄影:傅辰良)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