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蔚)
■鲨鱼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4亿年,在恐龙出现之前,它已经主宰了海洋。在1200种鲨鱼里,绝大部分没有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名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姥鲨、鲸鲨、噬人鲨和锯鲨列为附录II名单,旨在通过严格限制国际贸易来保护这些鲨鱼。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全世界鲨鱼类的年渔获量在1950年为30万吨,2003年达到最高值90万吨,最近几年波动在70-80万吨之间。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99年推出了鲨鱼国际行动计划,号召各国来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鲨鱼。但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国家实施了鲨鱼国家行动计划。与此同时,目前各区域性渔业管理国际组织正在实施对于鲨鱼的养护和管理措施,包括限制捕捞鲨鱼、释放捕获的活体鲨鱼等措施。
一个渔民左手拎着一只血淋淋的鲨鱼头、右手也拎着一只血淋淋的鲨鱼头……当这张照片不久前出现在媒体和网络上时,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了“蒲岐”这个地名。这个位于温州市东北方乐清湾畔的小镇,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中国鲨鱼加工基地”的称号,曾为蒲岐人带来了自信和荣耀;如今,它被指责为“血色经济”的象征。
世代打鱼的人们,不知道怎么应对“舆论”的风波。他们没有听说过“灌水”,也没有听说过“删帖”。他们只能关上自家海产品加工厂的大门,严词拒绝任何外来者的造访。
质问的电话仍密集地打来,似乎来自很多地方,有的一开口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谩骂。
蒲岐人无从辩白。
温州人已经成为“先富起来的人”的代名词,但蒲岐肯定不算温州富裕的地方。几家成规模的海产品加工企业的老板,20年前还是在大海里讨生计的渔民。他们的肤色黝黑粗糙,如今仍留着渔民深深的印记。
即使在“血色经济”的质疑铺天盖地的今天,蒲岐人还是很看重“中国鲨鱼加工基地”这块牌子。
日前,本报记者沿着乐清湾的海岸线,走进蒲岐,寻找鲨鱼加工业的真相,了解蒲岐人内心的纠结和念想。
“鲨鱼,是海龙王的将”
65岁的洪阿财腰板笔挺,看得出,他年轻的时候在海上是把好手。
确实,在蒲岐镇大概很难找到比洪阿财更经典的渔民了:16岁就跟着大人下海,在波涛里出没,捕了27年鱼。他在海上最辉煌的日子,就是曾担任乐清渔业捕捞队指挥船的船长。
船队的航迹几乎遍及整个东海海域的渔场,在漫长的捕鱼生涯中,洪阿财意外捕到过三四条大鲨鱼,大多五六千斤重,其中一条有万把斤。洪阿财至今记得,那是1987年,他们将误入拖网的大鲨鱼拖到船边,费尽力气才将这条10多米长的大家伙拖上船,割成一段段,然后把肉腌制起来。鲨鱼肉散发一股胺的味道,不像别的经济鱼类这么受欢迎,但福建和广东有的地方农民喜欢吃,说夏天吃鲨鱼肉可以防暑,还可免受蚊子叮咬。
至于鱼翅,当时的蒲岐人都不会加工,只能卖给广东人,“那副鱼翅卖了八九千块钱,要是在现在,起码要十多万啊。”洪阿财说。
蒲岐人学会加工鲨鱼的年头其实并不长。上个世纪70年代,蒲岐人捕捞的主要对象是黄鱼、带鱼、鲳鱼和勒鱼。因为市场上无人收购,捕到的梭子蟹只能重新扔进海里。因为市场上无人收购,捕到的梭子蟹只能重新扔进海里。鲨鱼基本上是“误捕”——它们是肉食性鱼类,紧追带鱼、黄鱼等鱼群后猎杀,被渔民的拖网一并捕捞上船。
“专门捕鲨鱼?”洪阿财对记者的问题直摇头:“从木船开始,后来到机帆船,再到渔轮,蒲岐从来没有专门捕鲨鱼的船。你不晓得,蒲岐人过去是不敢碰鲨鱼的。”
鲨鱼,体型硕大、相貌凶猛,老辈的蒲岐人一直将它尊为“海龙王的将”,谁也不敢碰它。
“听我爷爷说,大概在民国的时候,渔民实在穷,没有东西吃,才第一次尝了一条误捕的大鲨鱼。那是全村人的一件大事。剖鲨鱼前,还要点香焚烛,请道士驱邪。仪式毕,方才动刀分鱼,每家一份。那时,村里没有电,老人们就用鲨鱼的鱼肝油点灯。老人们说,鱼肝油灯闻起来有一股味道。”
洪阿财43岁那年,政府为了保护东海渔业资源,鼓励渔民从捕捞转产养殖,他才离船上岸。
“我们不捕杀鲨鱼,我们只加工鲨鱼。”如今已是海美鲜集团公司董事长的洪阿财强调说。
鲨鱼加工业始于鲨鱼皮
蒲岐“拥有7.5公里长的海岸线,现有海涂1.5万亩,海鲜产品数不胜数,全国90%的鲨鱼都在这里加工。”2005年版的蒲岐地方志《古镇蒲岐》在序言里这么写道。
“看到那张渔民提着两只鲨鱼头的照片,别人以为蒲岐是宰杀鲨鱼的地方,其实那些鲨鱼头是从台湾运来的。过去,渔民捕到鲨鱼,把鱼鳍割下做鱼翅,鲨鱼头是不要的。前些年,他们听说蒲岐人会加工,就把鲨鱼头卖到这里。蒲岐人会把鲨鱼头里的软骨做成‘软骨粉胶囊’。”温州海德力鲨鱼制品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王海丰说。
他没有将记者拒之门外,而是破例接受了现场采访的要求。记者随他走进车间,感受最强烈的是浓烈的胺味。地上摆放着数十条一米来长的小青鲨,七八位师傅正在作业台上用一种特制的鲞刀剖鱼。仔细看,发现所有的小青鲨已经被割去了鱼鳍。
“现在正是禁渔期,没有渔船到港。这些小青鲨还是上半年从福建运来的库存。鱼鳍已经被割走做鱼翅了,他们不舍得把最赚钱的生意给我们做。但鲨鱼的鱼皮、鱼肉、鱼骨、鱼肝,在我们这里都是宝。”
王海丰告诉我们,“海德力”现在每个月向中东和斯里兰卡出口两个集装箱的鲨鱼肉,价值大约100万元,一年有1000多万元的出口额。
蒲岐镇有规模的鲨鱼加工业是从10年前起步的,目前,蒲岐镇上规模以上海产品加工企业有四五家。但渔民私下收购鲨鱼加工挣钱的故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悄悄开始了。
如今做起海洋生物保健品生意的李维汉告诉记者:80年代初的时候,温州市区只有3家大饭店,温州酒家、华大利、浙南人家,都是国营的。温州人历来喜欢吃鱼皮,李维汉就送了一点鲨鱼皮过去。鲨鱼皮富含胶原蛋白,客人很欢迎。饭店一看销路很好,就开始向蒲岐人要鲨鱼皮。于是,过去没人要的鲨鱼皮开始“变废为宝”。鱼皮出在鱼身上,而蒲岐本身又没有捕捞鲨鱼的能力,所以就有了向各地渔港求购鲨鱼的网络。
那时,蒲岐渔民家中还没有电话。山东、福建哪个渔港有了鲨鱼,就有线人发来电报问要不要?只要对方说出鲨鱼有多长,蒲岐人就能估摸出鲨鱼有多重。至于价格,也是蒲岐人说了算,外地的渔民既不会加工也没有销路,一条大鲨鱼能卖五六千元求之不得了。谈妥价格,蒲岐人立马飞奔过去,雇辆卡车日夜兼程地拉回蒲岐。
鲨鱼运到,蒲岐镇上的刀手登场了。他们是经验丰富的渔民,分割的工具是最原始的“三件套”:一把剖鱼的巴掌大的鲞刀、一只木桶、一袋粗盐。刀手通常从鲨鱼的腹部下刀,五六个小时后,可以剥下整张鲨鱼皮。犒劳他们的,不仅有一二百元的辛苦钱,还有一顿丰盛的鲨鱼餐。
“那时,弄一条大鲨鱼,可以挣千把块钱。”李维汉说。
确切地说,蒲岐鲨鱼加工业开始于鲨鱼皮和鲨鱼肉,而不是鱼翅。
“这种小鲨鱼,过去只能做鱼丸”
周明来1996年还在养珍珠,两三年后珍珠价格暴跌,走投无路的他,却意外在广州街头发现鱼翅卖的是天价。他如梦初醒,觉得蒲岐人过去把鲨鱼的鱼鳍卖给广东人真是亏了。苦于蒲岐没有加工鱼鳍的手艺,他开出月薪5000元的价码,从广东搬来了老师傅。
周明来告诉记者,将鱼鳍加工成鱼翅,主要有四道工序:先要温水浸泡后,刷去鱼鳍上的外皮;洗净晾干后拆骨,也就是剔除两排鱼翅间的软骨;然后就是挑丝,将整排鱼翅拆松;最后,加工成不同品质的鱼翅,包装上市。
记者发现,男工们用鲞刀剖开的鱼翅还没有巴掌大。周明来解释说,大概从2000年开始,蒲岐做鲨鱼加工的人多了起来,鲨鱼的行情也随之水涨船高,生意难做了。
那年年底,周明来的大儿子周益平到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去寻出路。35天后,他回到蒲岐,带回来一堆体型很小的鲨鱼。那种小鲨鱼,平时在菜场里也很少有人买,福建人将它搅碎后做成鱼丸,价钱便宜得很。而周益平看中的就是它背上的鱼鳍,虽然没有巴掌大,但也是鱼鳍啊,做出来的鱼翅,不过小一点而已。
就是这小小的鱼鳍给周明来带来新天地。鱼翅小,价格就卖得低,温州各大酒店反而乐意收购。道理很简单,同样点一碗鱼翅羹,价格越大众化,点的顾客就越多,既便宜又体面,何乐而不为?
而这样的小鲨鱼,浙江、福建的渔港里多得没有人要,收购价大大低于大鲨鱼。
2004年,在浙江大学生命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帮助下,蒲岐开发出鲨鱼系列产品:鲨鱼头里的软骨,制成鲨鱼软骨胶囊和“鲨鱼脑”;鲨鱼的龙骨研磨成粉,制成鲨鱼龙骨胶囊;鲨鱼肉除了出口,还可做成鱼松;鲨鱼唇和鲨鱼皮,则是温州当地食客喜爱的佳肴;鲨鱼的内脏,也被做成鱼饲料。
“鲨鱼的全身都是宝,我们蒲岐人一点也没有浪费。”周明来说。
“小海参的年产量超过鱼翅”
即使当年最草根的蒲岐人,也无一不在悄悄发生嬗变。二十多年前还是一名“刀手”的李维汉,这几天正要北上出席“全国海洋与陆地多糖多肽及天然创新药物研发学术研讨会暨海洋生物技术高层论坛”。要不是亲眼见到他发给组委会的出席回执,真的很难相信一位蒲岐镇上的渔民企业家,怎么有兴趣自己掏钱不远千里去参加这样的学术会议。
令李维汉自豪的是,他曾被浙江各地的博物馆请去帮着做鲨鱼标本。有一次,杭州博物馆要把一条在酒精里浸泡了12年的大鲨鱼制成标本,没有人敢接手,博物馆慕名而来请他操刀。他一看,这条鲨鱼有13米长,已经发硬,就让博物馆先将这条鲨鱼在水里泡上一个星期,然后整整花了3天3夜,将巨鲨的皮完整地剥了下来。
李维汉给记者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的小儿子正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忙碌。这个从南京农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的小伙子,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我要弄一个新的销售模式。”
而在海中宝公司,周明来毕业于华东师大市场营销专业的女儿周海丹告诉记者,他们已经用浙江、福建沿海常见的小海参,开发出系列海参产品。他们还将小海参送到宁波大学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小海参和市场价格昂贵的辽宁刺参在营养价值上几乎相当。“我们小海参的年产量将近100吨,从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小鱼翅。”
蒲岐酝酿人工养鲨
记者本来以为,在这当口要就鲨鱼这话题采访乐清当地的官员一定很难。没有想到,就在我们赶到温州的当天下午,乐清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李琼文就如约前来,接受我们的采访。
李琼文不同意对蒲岐“血色经济”的指责。他说:如果网络流传的那张照片上,拎的不是鲨鱼头而是牛头,媒体会不会指责加工肉牛的屠宰场也是“血色经济”呢?
对网络上盛传的“有渔民割掉鲨鱼的鱼鳍后,将受伤的鲨鱼重新扔进海里”的情况,他介绍说:鲨鱼属于“兼捕性鱼类”,通常是在拖网捕捞经济型鱼类或者海钓金枪鱼时,误捕了鲨鱼。欧美发达国家的人不喜欢吃鲨鱼,只有亚洲人喜欢吃鱼翅,鲨鱼的总体价值不高。一艘渔船出海,捉到一条鲨鱼,一吨只能卖1000美元,而金枪鱼的价格是每吨8000到10000美元,最贵的蓝鳍金枪鱼的船边价高达30000美元一吨。而海钓金枪鱼的船不大,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渔民割下鱼鳍后把鲨鱼扔进海里:显然,同样的船舱,装金枪鱼比装鲨鱼要合算得多。
他认为蒲岐人对鲨鱼加工业的开发,正好会改变“杀鱼取鳍”的情况。“要是没有蒲岐人做深度开发,鲨鱼被误捕以后,除了鱼鳍以外的部位不是都会被扔到大海里去吗?至少我们沿海渔民现在不会这么做了,因为随着资源意识的增加和利用价值的提高,他们可以把整条鲨鱼卖给蒲岐人。”
“我们蒲岐将鲨鱼的可利用率提高到了90%以上,是全世界对鲨鱼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地方。”他强调说。
“蒲岐目前没有一条可以下海的渔船。整个乐清市,眼下只有17艘渔船可以下海作业。这17艘渔船都是近海渔船,也没有把鲨鱼作为捕捞对象。”李琼文介绍说,作业。这17艘渔船都是近海渔船,也没有把鲨鱼作为捕捞对象。”李琼文介绍说,蒲岐鲨鱼加工业一年吸引的鲨鱼资源大约是6000吨,整个产业创造的价值大约4亿元。
他认为,鲨鱼的种类多达1200种,而列入有关国际公约保护名录的只有4种。这4种比较珍贵的鲨鱼种类,在我国近海出现的机会不多,进入蒲岐鲨鱼加工生产线的可能性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可以肯定说即使有的话数量也有限。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向从事捕捞的各地渔民宣传:请不要捕捞这4种鲨鱼。
按照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的“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李琼文说,从长远来看蒲岐渔业的发展,还是要着眼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发展养殖业。其实,早在2006年,乐清就请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协助编制《浙江省乐清市渔业规划》。在《第四章:重点实施项目》中,就有“海水网箱养殖鲨鱼”一节:“在乐清湾适宜海区,推广近海抗风浪网箱养殖鲨鱼,为蒲岐鲨鱼加工基地建设原料后备基地”,“项目实施地点宜选在乐清湾的东山海区、横趾山海区。网箱养殖鲨鱼的苗种暂来自自然海区捕捞的幼鱼。”
李琼文说,当时蒲岐提出人工养鲨,是觉得“水族馆可以人工养鲨,为什么我们不能养?”但实际操作起来发现难度很大,因为渔民养鲨是“经济性养殖”,不是观赏性的。这次舆论将蒲岐的鲨鱼加工业推到风口浪尖,肯定会推进人工养鲨的探索进程。
在1200种鲨鱼中,除了姥鲨、鲸鲨、噬人鲨和锯鲨——
绝大部分鲨鱼未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名录
——对话上海海洋大学渔业资源系主任戴小杰教授
文汇报:您不仅是渔业资源的教授,还是中国远洋渔业分会金枪鱼技术组成员和农业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科学委员会成员,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国际组织对鲨鱼种群的保护,究竟有哪些约束性的规定?
戴小杰:1975年全球80个国家签署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生效,该公约旨在通过监督和限制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来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直至2002年,CITES公约将姥鲨、鲸鲨列为附录II名单,其后又将噬人鲨和锯鲨列为附录II名单,目前列入附录II名单的鲨鱼仅这4种,旨在通过严格限制国际贸易来保护这些鲨鱼。附录I纳入了所有因贸易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目前共有890多个物种,包括老虎、大象、犀牛等,严格禁止捕杀。附录II纳入了目前虽未濒临灭绝,但如果不对其贸易严加管理,就有可能导致面临灭绝危险的物种,就是说,其虽未绝对禁止,但国际贸易应受到严格限制,共有33000多个物种,包括陆龟、穿山甲、河马、蟒蛇、海马、砗磲等。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基本与其相同。
文汇报:这就是说,绝大部分鲨鱼还没有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名录?但国际上对鲨鱼保护的不同意见好像还很多。
戴小杰:确实如此,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99年推出了鲨鱼国际行动计划,号召各国来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鲨鱼。但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国家实施了鲨鱼国家行动计划。与此同时,目前各区域性渔业管理国际组织正在实施对于鲨鱼的养护和管理措施,包括限制捕捞鲨鱼、释放捕获的活体鲨鱼等措施。2010年3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CITES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有些缔约方试图将鼠鲨、路氏双髻鲨、无沟双髻鲨、锤头双髻鲨、长鳍真鲨、阔口真鲨、灰真鲨和白斑角鲨列入附录II,但争议很大,最终投票的时候未获成功。这是因为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争议比较大,事实上也需要更多的科学数据来帮助决策。
文汇报:您认为是哪些因素使缔约方产生不同的意见,是经济利益使然,还是文化传统不同?
戴小杰:不能否认是多重因素在起作用。欧美发达国家的民众一般没有食用鱼翅和鲨鱼的习惯,而对中东、亚洲的国家来说,鲨鱼依然是他们从海洋中获得蛋白质的一个途径。为了欧洲人不喜欢吃的鱼翅杀死一条鲨鱼,当地的舆论肯定反对。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全世界鲨鱼类的年渔获量在1950年为30万吨,2003年达到最高值90万吨,最近几年波动在70-80万吨之间。而在发达国家广受欢迎的金枪鱼,全世界的年渔获量是400万吨,也就是鲨鱼年渔获量的5倍。我本人并不喜欢食用鱼翅,但一个人选择食用鱼翅还是金枪鱼刺生,恐怕通常首先取决于他的文化背景、口味爱好和经济能力,其次再是考虑资源保护问题等道德问题。
文汇报:现在蒲岐人准备人工养殖鲨鱼,您有何建议?
戴小杰:我是积极支持人工养鲨的,我国作为CITES的缔约方,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推进鲨鱼保护计划。鲨鱼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4亿年,在恐龙出现之前,它已经主宰了海洋。但鲨鱼作为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的繁殖方式是不同的。我们熟悉的黄鱼、带鱼、鲳鱼,都是硬骨鱼,硬骨鱼的主要繁殖方式是卵生,一次产卵的量比较大;而鲨鱼是软骨鱼,繁殖方式有3种:胎生和卵胎生为主,也有卵生的。胎生的周期比较长;卵胎生就是尽管在子宫内发育,但婴崽的营养不是来自胎盘而是来自卵黄。胎生和卵胎生的特点是一次“怀胎”的数量都不多,一般十多条或者几十条。这增加了鲨鱼繁育的难度。不仅如此,鲨鱼在海洋整个食物链中处于最高端,大多数鲨鱼是肉食性鱼类,如果是人工繁育的话,饲料的成本就很高,一条鲨鱼长大至少要五六年,生长周期也大大高于其他经济型鱼虾蟹,所以人工养殖鲨鱼的难度很大。尽管如此,人工养殖鲨鱼仍值得一试,因为以养殖取代捕捞是未来的大方向。或许,在1200种鲨鱼里,我们终会找到适宜人类养殖的几种。
(来源:文汇报 2011年9月13日《天下》专版)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