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养蟹稻田中水稻长势良好
今年宁夏稻田中的蟹种生长很好
检查成蟹是否性早熟
十一分团在贺兰县稻田种养示范基地
8月6日至10日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第十一分团王武教授、陈再忠副教授和马旭洲副教授赴“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并分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黄全福副厅长、水产局王登科局长、水产技术推广站金满洋站长、水产研究所哈银涛书记等陪同下,对沿黄灌区的稻田种养新技术进行了调研。服务团赴银川金凤区、贺兰县、平罗县、永宁县和青铜峡市各稻田种养试验示范基地,一边察看稻田种养新技术开展的情况,一边对发现的问题向种养殖人员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各示范基地水稻普遍好于不养蟹稻田,而养蟹稻田又发生大量性早熟蟹”的现状,服务团对河蟹的种质、水环境、饲料和养殖技术进行了详细调研和分析,最后发现问题出在蟹饲料上:今年不少单位用的河蟹饲料由当地饲料厂生产,但该颗粒饲料在水中稳定性极差,投入水中10分钟就散开了。加以当地投饵时间过早(下午4:00,相当于上海地区下午2:30),结果绝大部分饵料河蟹无法吃到,不仅造成饲料变成了肥料,而且致使一大批河蟹因饥饿引起性早熟。为此,服务团提出:立即召回不合格饲料、修改颗粒饲料配方、强化营养和坚持傍晚投饵等4点整改建议,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采纳,自治区水产局王登科局长要求各市县的示范基地在5天内落实。
8月11日服务团就宁夏稻田种养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和一系列问题和解决方法与自治区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大家一致认为:目前宁夏的稻田种养方式已由初期的模仿辽宁“盘山模式”转变为具有宁夏特色的稻田种养技术,当前必须在稻田种养新技术的内涵建设方面加大试验示范的力度,为宁夏的“稻蟹共生”提供理论依据,并建立稻田种养技术体系。双方对进一步合作的事宜进行了初步协商,为打造稻田种养殖技术的西北模式——“宁夏模式”而共同努力。
(撰稿、摄影:马旭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