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中午,服务团抵达德清县后,副县长陈健、农业局局长胡雪荣、水产站站长李建应向服务团介绍了初步情况。下午,服务团与德清县水产科技人员、养殖示范户进行了座谈。养殖户的主要话题集中在:养殖外环境恶化、水产品质量、养殖模式等突出问题。
教授博士们在嘉善外荡了解湖泊网围养蟹生物修复情况
服务团在嘉善县渔业村调研
王武教授向养虾户了解养殖情况
9日天上午,根据养殖户反映的情况,服务团有针对性地拟定了现场调查方向和方案,分为“虾蟹”、“龟鳖”、“淡水鱼”三个组,分赴6个乡镇进行实地调查,到塘边为渔民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9日下午,服务团根据2天来服务团做的整体调查研究对德清县水产技术人员、乡镇水产辅导员及水产养殖大户等120人进行了技术培训。王武教授做了题为《德清水产养殖业产业的问题与对策》的专题讲座。王武教授分析了当前德清水产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德清实际,对该县发展生态养殖提出了四条思路。一是将湿地看作与耕地同相重要;二是将湿地的绿化与陆地绿化同样重要;三是将水产养殖扩大为水环境保护;四是改传统的“以水养鱼,养鱼污水”转为“以鱼净水,以渔保水”。王教授用朴实的话言,从农户们面临的水环境恶化、种质退化方面找突破口和切入点,详细介绍了德清发展生态养殖的具体方法。王教授处处为农户的利益着想,把话说到了农民的心坎上,得到广大渔民的认可,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随后,吴惠仙教授和潘连德教授结合座谈和实地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分别作了《龟鳖的生态养殖鱼疾病防治技术》、《鱼类常见疾病的防治》两个报告,报告内容丰富,实际运用性强,受到广大渔民朋友欢迎。
7月10日上午,服务团来到此次浙江行第二站—嘉善。服务团分成两组分别赴丁栅镇和姚庄镇进行调研,实地检查鱼虾和水质状况,和养殖户进行深入的交流,提出了具体的防病措施和水质调控措施。在调研过程中,一个老妈妈向王武教授反映,她和丈夫承包了30亩池塘,主养青虾,但产量不高,去年纯收入只有2万元,亩平均收入不足700元,还不如一个人打工挣的钱多。其他养殖户也纷纷表示这几年的青虾全面减产,亩产从原来40~60公斤下滑到10~15公斤。为此,王教授认为导致青虾个体小型化的罪魁祸首是:陈旧的养殖模式——利用池塘内剩下的青虾幼体作为来年的苗种。由于青虾活动范围小,在池塘中自然交配,其后代均是近亲繁殖的个体。反复采用原池虾种养殖,经n次重复,造成青虾种质严重退化。其表现为性成熟早、生长慢、个体小、成活率低。王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典型的种质退化!采用这种方法养虾,对青虾来说,简直是慢性自杀!为此,王教授呼吁:“青虾必须制种!”,关键要建立良种虾苗的供应基地,并详细推荐了先进地区采用良种青虾生态养殖的效果,并具体介绍了青虾制种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潘连德、吴惠仙两位鱼病教授现场指导
服务团在德清县召开渔业科技研讨会
第八服务团在德清
在丁栅镇渔民村,“龟鳖”服务小组遇到的则是该村“六塔牌”中华鳖怎样打造品牌的难题,吴惠仙教授根据该村实际情况,指出“六塔牌”中华鳖可以参照目前较成熟的农业合作社模式,村民集资建立“中华鳖”养殖合作社,共同努力打造走进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吸引城市白领的集休闲、娱乐、美食和养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品牌。
7月11日,王武教授在陶庄镇做了《嘉善水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讲座,对90多名技术人员、养殖大户进行了培训。服务团全体成员走进嘉善各渔业重镇,走进农业合作社和渔场,为养殖户传经送宝。其中,“龟鳖”组潘连德、吴惠仙教授一行8人来到陶庄生态鳖养殖合作社,与在场30余位养殖户进行面对面交流。各位专家首先收集了在场养殖户遇到的棘手问题,然后由吴教授详细讲述中华鳖养殖各个阶段的疾病预防,过程中穿插各养殖户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详细解答。吴教授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平时不怎么买账的“鱼老板”纷纷翘起大拇指,因为吴老师的回答个个切中问题的要害,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方式,他们很佩服这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人。
4天来,第八分团的教授博士们共到15个养殖场进行现场调研,与科技人员、养殖大户一起召开了9个座谈会,举办2个培训班。他们充分利用所长,为渔业管理部门、水产科技一线工作者、养殖户带去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培训水产科技人员、养殖户290人。每到一处,团队成员都耐心细致地回答养殖户提出的问题,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满腔的热情和诚恳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服务,受到养殖企业、基地和管理部门的欢迎。
这次浙江行,也给随行的博士生、硕士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看到了渔民缺乏科技支撑的苦恼;看到自己学的专业知识一旦转化为生产力,渔民可得到多么大的效益;看到我们的教授们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出色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她)们说,今后一定要多和老师们下渔区,在实践中磨练自己,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渔民所欢迎的人。
(撰稿、摄影:马旭州 徐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