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友访谈录之:那里,有你有我

作者:系统管理员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11-05-31     浏览次数:2678 
——访我校63届冷冻专业校友孔庆源
 
       孔庆源,1963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冷冻专业。上海海洋大学校友联谊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水产冷库设计、建设、管理;冷藏链和低温物流的开发研究;水产品冷冻工艺的研发及水产品标准化工作。多个项目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
       历任上海水产供销公司总工程师、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技术中心主任、上海水产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水产学会渔业制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咨询委员会主任;上海水产标准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冷藏库协会冷冻冷藏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海洋大学兼职教授。
       历任第八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委员,民建上海市委教科文卫委主任,民建上海水产工委会主任。

水院,我来了,走进您是我的梦想
       1958年,我考进了上海水产学院。那时候学校分为一院和二院,一院在军工路334号,二院在580号就是现在的新业电工机械厂,学校的操场和新生宿舍都设在二院。新生报到那天,是父亲陪我去学校二院办理报到手续的。当时学校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亲切的,新生接待处有专门接待我们的大三学长,他们很热情的帮我们提行李,介绍学校情况等,让我有一种家的感觉。从那一刻起,我喜欢上了这所学校,并憧憬着自己未来学习成长之路。
       开学后,紧张有序的校园生活深深地吸引了我。早上起床后,我们班的同学一起进行长跑锻炼,每天跑1500米左右。开始,跑上几百米就气喘吁吁,跑不动了,后来,经过每天坚持锻炼,不久就能轻松地跑完全程。非常怀念当年的长跑和游泳,它使我的体质在大学时代有了明显的增强,从而能够承担日后繁重的学习和工作。
       老师的讲课十分认真和生动,基础课和专业课经过他们的讲授,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同学们对制冷专业从无所了解,到爱上专业!至今我还记得翁斯鉴老师、冯志哲老师、陈坚老师、徐世琼老师等诸多老师授课时的生动情景。在老师的辛勤教导下,我们刻苦学习蔚然成风,五年的大学生活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且树立了将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的志向。
       入学后的第二年,国家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食品供应异常紧缺。但是对于我们大学生,国家还是给予很大照顾,给每个学生每月29斤粮食,当时食油、副食品、蔬菜也很少,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步入成年的年轻人来说,还是时而会因还没到吃饭时间就饿了,而分散注意力。虽然如此,大家还是比较勤奋刻苦的,静心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同学们对国家的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坚信灾难终会过去!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学会勤奋、学会刻苦,并且学有所成。
       当时国家还处于建国初期,很多事情都是向苏联学习,我们的第一外语就是俄语,虽然俄语比较难学,但是由于我国在制冷方面的中文书籍著作和文献资料非常少,大部分比较先进的学术专业资料是俄语版的,于是我通过学俄语,来学习苏联先进的制冷技术,我把学习俄语当成是一种享受,学习俄语给了我很大的乐趣。我是在大四开始学习英语的,毕业以后又在母校的夜校部学习了日语。我在学校曾经有一个宏大的愿望就是学会四门外语,学了三门,还想再学德语,因为德国的制冷技术比较先进,但之后由于参加工作,时间比较少, 就没有再开第四门外语课。
       那时在校期间,教学安排里有学工学农,基本上是每个学期都要去工厂、或农村劳动的。一、二年级劳动时间是比较长的,在四、五年级就去专业对口工厂实习了。通过学工学农,我们了解了工厂、农村,接触了社会。学到了许多冷冻厂的操作技术,这对我们日后的技术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很有帮助,收获还是蛮大的。那时听政治报告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胡友庭书记的报告。 2008年,学校制冷专业举行专业成立50周年聚会,胡友庭书记代表老领导在会上发言。会后,我和他聊天时说:“胡书记,我50年前作为您的学生,听过您的报告,今天又听了您的讲话,太好了!” 那天,我们一起为能够共同见证解放以来母校的进步发展而十分高兴。
母校,我与您离别,但我永远记得您
       我毕业以后,很幸运地被学校分配到上海水产局,留在上海工作。当时国家正值新一轮的冷库建设期,而我从事的就是冷库的设计工作,学有所用、专业对口,为我专业发展带来了的极好机遇,使我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我认为一个人的机遇是与国家的命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与人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制冷行业,也空前地得到快速发展的极好机遇。如今冷链建设已列入国家发展规划,我们这个专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这也将进一步促进上海海洋大学制冷学科的进步和提高!
       我是2006年退休的,从水产学院毕业后,我一直在在上海市水产局、如今的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工作。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去国外发展,我认为抓住发展机遇才是更重要的!我们已经看到过去数十年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空间,我有幸置身于其中,并为此而努力,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而出了一份力。当看到在一片平地上建造起自己设计的冷库,我感到很有成就感,很自豪。社会进步必定要依托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一个行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要依靠知识分子,必须要有知识界的精英。现在的大学生们是国家的希望,应该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要有恒心和自信心,勤奋学习,珍惜四年的校园生活。
母校,我来了,祝您生日快乐
       2012年,母校将迎来百年校庆,我衷心祝愿母校生日快乐。毕业后我一直关注着母校的发展。百年校庆之际,我对母校的发展前景充满期望!一百年来,我们学校成功经历了发展三阶段,就是由上海水产学院发展到上海水产大学,再到今天坐落在东海之滨的上海海洋大学,一所全新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
       我希望,在今后的几十年,我们学校应重视四个方面的建设:一是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学校的根本,要培养一批在学科上领先的、在行业中有凝聚力的,在社会中有影响力的教师队伍;二是重视科研,产学研方面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三是重视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术交流的范围,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四是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精心培养有真才实学的硕博研究生成为日后的社会精英。
       母校已经走过一个世纪,母校就好比一颗苍天大树,年年岁岁不断繁衍出新的嫩芽和茂盛的枝叶!我祝愿这棵苍天大树天长地久、郁郁葱葱,愿她福佑所有学子,能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期盼母校人才辈出,明天更美好!

(口述:孔庆源 采访:韩丹 整理:刘雪儿 、王永春)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