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86届淡水渔业专业校友戈贤平
戈贤平,1963年6月出生,江苏省常州人,1982年进入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就读本科,1986年以“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荣誉光荣毕业。随后踏入社会,在一家科研单位参与杂志编辑工作,与此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1998年进入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班学习,并在2002年继续攻读了南农大的博士学位,并于四年后顺利毕业。现担任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
水乡情怀,水产志愿
1963年6月我出生在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江苏省常州市的洛阳镇,比起河南的洛阳,我的家乡常年被水的柔情所滋润着,且又因为盛产珍珠被赋予“珍珠之乡”的美誉。很多当地的农民都通过养殖珍珠来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小康水平。水产给家乡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富裕了当地的村民,因此我对水产的感情从小就扎根于心底,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生根发芽。
机缘或是巧合,在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我不经意间看见了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心中油然而生了一股对水产无限的向往之情,带着这股热情我填报了上海水产学院,并幸运的被录取了。那时不像现在大学录取几率这么高,在我们那儿只有3%~4%的高中生才能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校园印象
那时能够进入大学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大学期间读书非常认真刻苦,四年后以“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荣誉为本科学业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是学淡水养殖的,那时叫淡水渔业专业,相比于现在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我们那时候学校更多的注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特别针对我们这个专业,学校很重视我们生产技术的掌握,因此我们多次外出实践,到无锡做过人工繁殖,也在各种养殖场呆过。学校老师对学生管理抓得很紧,所以我们也是受到很大的益处。我非常感谢母校的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大的帮助,王武老师还亲自下水教我们如何操作亲鱼催产,王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事事都要我们自己动手实践,也正是王老师的这份严格让我们把专业知识学得如此扎实。
因为我是江苏的考生,进校的高考录取分数高,比起其他有些地方的学生我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进大学以后,一些基础课如高数、物理、化学等等不用花多大精力都可以考到很高的分数,所以我较早将主要精力转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
实习磨练
大四做毕业论文时,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当时我和班级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在李思发老师指导下到广东顺德第二良种场进行四大家鱼三江考种项目的人工繁殖试验。起先因为李老师的科研任务比较紧,一直没有时间到广东来,我们两个人既要给鱼做催产,又要进行鱼苗培育,孵化时我们俩还要日夜轮流值班,忙得不可开交。此外,给鱼孵化的时候还要特别小心,稍不留神鱼卵、鱼苗或卵膜贴网以后水就漫上来,鱼苗就全跑了,前面所做的一切工作就全废了。白天干活、拉网、给鱼催产,晚上轮流值班,工作十分辛苦。不免有时心里会产生一丝疑问:为什么我们的毕业论文要做如此大量的工作?但是这一点都没有阻止我们探索科学的步伐。
因为我们做的是小批量繁殖试验,常常和生产单位的苗种批量生产产生冲突,所以我们还要和生产单位打交道,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然而生产单位是追求利益的,他们的种鱼是用来生产的,不愿意给我们拿来做实验。他们就给我们生产上挑剩下的鱼做实验,并且这些鱼质量都很差,用这种鱼做实验经常会出现问题,有时打完针产不出来,很多次我们都想放弃,干脆直接回上海算了。但是后来通过我们以及李老师去和渔场进行沟通,做了很多工作,渔场终于配合我们提供好的亲鱼做实验。开始时,我们用孵化桶进行孵化,但结果很不理想。后来经过我们的沟通,用生产单位废弃的孵化环道来做。等鱼苗孵化出来后,我们还亲自去猪舍里取猪粪将发花池水肥起来,把鱼苗放进去继续培育到夏花鱼种。接着亲自打包押运到广州白云机场空运上海,李老师他们再将其放养到上海青浦试验点继续进行养殖对比试验。
我们的论文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完成毕业论文的这个过程真的很辛苦,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也会有所抱怨,但事后发现我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技巧,我们都比其他同学学到的更多,特别是在遇到挫折时不气馁,意志、品德都得到了锻炼和加强。这次毕业论文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大的锻炼,跟社会方面的接触,和试验场打交道,空运鱼苗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亲自完成,这为我们以后的事业道路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编辑生涯
从本科毕业后,我本科时候的班主任孙其焕老师推荐我去北京,但在那时我认识了一个比我大三届的师兄,他所在的单位正在出版一本《科学养鱼》的杂志,创刊没多久急需招募人手。由于我和师兄关系很好,他也希望我能加入和他一起工作,于是我就步入了我第一份工作。另一个方面讲,如果我当初选择了去北京农业部工作,可能我现在就是另外一种工作模式,但不管怎么样既然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我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我初次接触杂志编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客观因素比如人手不够、杂志刚刚创刊也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杂志编辑中就我一个年轻人,其他人都感觉好奇为什么我年纪轻轻就去编杂志,当时我也是一头雾水。在这以前,国家支持科研的经费还比较宽裕,所以办刊经费有保障,但随着科研单位改革的深入,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支持度在逐渐降低,办刊之路也越走越艰难。刚毕业的那几年走了很多弯路,为了筹措办刊经费,我到宜兴去养过鱼,也办过印刷厂,那段时间我的事业路途并不顺畅。
为了办好《科学养鱼》这份杂志,我亲自率领编辑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探索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使刊登的内容更加贴近生产,成为渔民养殖致富的良师益友,杂志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杂志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经济效益也越来越高,刊期由双月刊改为单月刊,开本由正16开改为大16开,页码由32页逐步扩大到100多页,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水产杂志之一。1992、1998和2003年《科学养鱼》连续三次荣获全国优秀水产报刊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2005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我本人也被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勇攀事业高峰
到了2000年以后我走上了单位的领导岗位,分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工作量、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一下子都转变了,我是边学边干,从管理科研转型从事科研,工作压力非常大。后来为了能胜任这个工作,我去读了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和博士学位。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中心的科研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取得了3个水产新品种,获得国家、部、省级多项奖励,我也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目前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建立了五十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其中有五个是水产的,我中心牵头了大宗淡水鱼和罗非鱼体系,还有三个是海水方面的,有鲽鲆类体系、对虾体系和贝类体系。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一项科学研究,国家拨款数亿,非常重视此次项目,我有现在的成就母校功不可没。
校训感言
在我们的校训“勤朴忠实”的引领下,我们学校的学生都很勤奋、朴实、忠诚、实在。当然学校也要锻炼学生,工作要踏实,无论是在学业方面,还是将来到工作岗位上面,都要忠诚、踏实。像我一开始到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来就是编杂志,但是编杂志不是我们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主业,我们的主业是搞科研,当时我也是不太了解这点。但是既然来了的话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干出成绩来。我们要对工作专一,不能好高骛远,变幻无常,导致最后一事无成。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校训也是我们对每个学生的要求。脚踏实地地去干,无论是对学习也好,工作也好,都是有益处的。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做出成绩来。
母校寄语
我自从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切身感觉到海大教学水平之高,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方面做的很好,我现在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母校的教育培养是分不开的,因此我对母校充满了感恩之心。现在在读的学弟学妹,我们都要记着母校,为母校争光,让母校能在全国乃至世界扬名。一所学校,只有靠一代又一代毕业生为她增光添彩,它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校。
(口述:戈贤平 整理、修稿:胡弘、邵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