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之六:注重言传身教的青年教师潘丽红

作者:系统管理员     索取号:     发布时间:2011-04-15     浏览次数:3721 

      潘丽红,我校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的青年教师。曾荣获2009年外国语学院教学艺术比赛一等奖、2010年外国语学院“教学先进个人”、2010年上海海洋大学“世博先锋行动”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她是一名普通的教师
      潘老师回想起五年前刚上讲台的时候,她只比台下的学生大了三、四岁,非常紧张,总是觉得自己压不住学生,把握不了上课的节奏和氛围。学生们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偶尔会犯一些小错误,比如上课吃东西、讲话等等。她总是不知所措,也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直到有一次,她不经意在临近课间的时候放了一段英语的综艺节目,发现所有的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平时叽叽喳喳的五分钟休息完全被同学们饶有兴致地观看所取代,并且还自发地讨论起来。她觉得深受启发。于是每逢第一大节的课,她都提前二十分钟左右进教室,给同学们播放一些视频的英文新闻、演讲或者综艺节目,间或引导同学们进行口语交流,作为课前热身。没想到这样的坚持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支持。大多数学生也会自觉提前二十分钟甚至半小时来教室,风雨无阻,这让潘老师很感动。通过教学经验的累积,她也慢慢意识到,其实老师要做的并不是压住学生,而是吸引住学生。

她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学生是完全的主角,她在一边提供一些指导

      可能正是由于潘老师独特的吸引力,她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同学们都觉得有这样的老师“实在是太幸福了”。她的大学英语课堂,给了学生充分的施展空间,如个人演讲、英语辩论、电影配音、英语才艺展示、圣诞节主题活动及自编自导自演小话剧等等。一位同学充满自豪地说道:“通常上课的时候,大家都不太愿意回答问题,被点到名也很腼腆。可是潘老师不一样,煞费苦心地找了一个点名软件,可以随机抽取班上的一名或几名同学回答问题。被点到的同学可以加平时分。我们都很喜欢这一激励机制。时间长了,我们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氛围。有一次,一位同学在被点到之后就说:‘老师,我愿意回答问题,我不需要额外加分’,让我们都很感动,以后也都踊跃地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了。”当被问到这件事情,潘老师真挚地说:“做一名老师最幸福的就是教学相长。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们新知识,但是有时候学生教给老师的可能是比知识更珍贵的东西。我的学生总是会带给我全新的感动,让我体会到,真心地对待他们,他们会用更大的真心来理解你、支持你。”

 

她永远都是一名学生
      2010年世博会期间,潘老师被借调到外事办工作,同时还承担着每周12学时的教学任务。尽管如此,她还是出色地完成了教学工作和外事工作,并利用周末参加同声传译的培训。最近她顺利通过了国家人事部二级口笔译资格证书考试。这即便是对可以心无旁骛地备考的考生来说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可是潘老师却没有一句怨言,她说:“虽然很忙,可是我对每件事情都有很明确的定位。我一直知道教学是我的工作重心,外事工作是我扩充知识、增长见识的机会,而业余学习是我提升自己的一种途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以前觉得这句话很空,现在却觉得很实在。我一直认为做一名好老师,最基本的就是要一直保持一种学生的心态去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就言传身教来说,身教更重要,不是么?我不断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会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吧。虽然用业余时间准备国家二级口笔译资格证书考试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是想到能够把个人的发展跟集体的需要结合起来,又觉得有了很大的动力。学校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而我正好有这方面的兴趣,因此我愿意去进一步挖掘自己身上的潜力。如果不去尝试,你就永远不知道你所拥有的潜力,不是吗?”

她为校领导做口译,图为潘迎捷校长、黄硕琳副校长与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贝楠博士交谈

 

她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繁忙的工作、辛苦的学习,同时还要照顾孩子,如何做到三者的平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谈到是如何找到这三件事情的平衡点的问题时,潘老师很淡然地说:“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遇到困难,关键在于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去调整。克服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啊,那就是不要把它们当成三件事情,而是一件事情。工作本身需要学习,需要不断提高,而学习虽然会减少陪伴孩子的时间,可是会给小孩做一个很好的榜样。因此这三件事情不是相互矛盾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还可以相互补充呢。”

她热爱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闲暇时间经常带女儿来学校看看

      话虽如此,可是她对自己的孩子还是有些愧疚的,不能像别的妈妈一样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可是潘老师说,跟学生在一起会带给她更多的成就感。无论是现在或者过去的学生来找她,述说他们在学习中、生活中的困惑时,她都认真倾听;每当学生通过短信、网络告知他们出国了、考研了、找到好工作了、创业成功时,她都深感自豪;每当听说他们失败了、遇到挫折了,她都暗自为他们捏一把汗,希望他们可以越挫越勇。潘老师说如果可以在学生们成长的路上助他们一臂之力的话,她就会觉得很满足了。她的学生中有一个女孩子转专业之后发现转的专业不适合自己,潘老师鼓励她克服困难继续努力。后来这个学生决定考研,准备过程中她一直给予这位学生指导和帮助。虽然最后她考研没有成功,但潘老师仍旧对她说:“在大学里你可以尽可能地尝试去做一些事情,尽管有可能会失败,但是那又如何,你又有什么损失呢?放手去尝试吧,即使失败了,又会怎样呢?成功了,走下去;失败了,也要走下去!”——这也是她想要对每一个海洋学子说的肺腑之言。

(撰稿:孙雯静)

Copyright©1998-2016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海洋大学校版权所有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