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上海电视大学鲍鹏山教授再次做客图书馆海韵讲座,在图文信息中心104室为海大同学们讲述“孔子的大学”。
讲座伊始,鲍教授将孔子之学娓娓道来。孔子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十五岁之前学习谋生之学——技术,即孔子口中的“鄙事”;十五岁之后孔子进入了第二个层次谋仕之学——知识,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学习的最高层次即是谋道之学——大学。由此,鲍教授引出人和动物之间的第一个区别是知识。知识是什么?知识就是理性的东西,就是我们试图理性地去把握世界以后,把世界的很多东西用理性的方式记录下来。所以从学习的层次来讲它比专业技术要高。由于知识是无限的,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对我们有用的知识,判断它是否提高人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其次,素质的高低和知识的总量没有必然的关系,他并不认为知识越多素质就越高。决定素质的不是人的知识,而是谋道之学——大学。
随后,他解读了孔子理念中的大学。此“大学”非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大学”,我们今天讲的大学从语音的序列来看是:小学,中学,大学,实际上把大学的本质给掩饰了。孔子所讲的“大学”是什么?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非常非常早,最早出现在《礼记》一书的文章中,后来朱熹把《大学》单独列出来作为一本书,并作为《四书》之首,来告诉所有人为什么而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学技术,不是学知识,而是学会如何让自己变大。关于“大学”,他又进一步做了阐释:首先,学着让你大起来;第二,它是大人之学,不是小人之学;第三,大成之学,最后就是成人,成人就是“立人”。这才是大学本来的意义,也是我们同学上大学之后为自己所定的目标。
鲍教授说:“在大学里学专业、学技术不应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济世’。中国之所以经历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积贫积弱还能有今天这样的崛起,就是因为那时中国不乏有情怀的少年。鲍教授担心当今社会缺有情怀的少年。他认为那个时代虽然很黑暗,但是有希望;我们这个时代虽然看上去很繁华,但是隐藏着深刻的危机。他提及孔子大学里面的第一个要点——情怀,他说:“一个人一定要有情怀,情怀的核心就是价值,就是价值观,然后坚持这种价值观决不放弃,终身奉行绝不抛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鲍教授最后总结:发扬光大心中光明的德行,将内心阴暗的东西剔除掉便是“明明德”。每个人内心中都有光明的一面,大学的意义就是要把这个光明的一面给扩大。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掌声不断。互动环节同学们提出了“教育的良方在哪”、“如何看待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等许多思辨的话题共同探讨。“志于学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在于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学习”,鲍教授以他丰富的学识、幽默的才情又一次为我们海大的学子带来了一场值得回味的精彩讲演。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