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0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揭晓,我校李家乐教授课题组完成的“淡水珍珠蚌新品种选育和养殖关键技术”项目获市科学进步一等奖。该课题组针对养殖淡水珍珠蚌没有人工培育的品种问题,自1998年开始新品种培育,历时十余载终培育成功我国珍珠贝类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康乐蚌”,并形成三角蚌种质国家标准,结束了我国无珍珠蚌良种的历史,树立了高产、优质、高效养殖淡水珍珠的技术典范。2月28日,解放日报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专版”中,就该项目做了报道。现摘录该文如下,以供学习参考。
我国珍珠贝类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康乐蚌”
“混血蚌”:珍珠产得大又多
(记者 徐瑞哲)行舟五湖,东渡扶桑,李家乐教授从我国及日本蚌类中精挑细选,敲定“父母双亲”,培育出一位“混血儿”———我国珍珠贝类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康乐蚌”。昨天,上海海洋大学等单位完成的“淡水珍珠蚌新品种选育和养殖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珠大国,淡水珍珠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产值却不到10%。项目第一完成人李家乐教授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良种缺乏、养殖关键技术没有突破,造成大规格、高质量的珍珠比例很低。
为此,项目团队对我国“三角帆蚌”性状进行了系统性比较研究,筛选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3个三角帆蚌的优秀群体,并将其进行群体间杂交,结果发现以鄱阳湖群体为母本、洞庭湖群体为父本的组合杂交优势最大。接着,杂交“跨度”进一步扩大,又从日本引进“池蝶蚌”来“配种”。
中、日“混血儿”康乐蚌诞生了。这一新品种在插珠3年后与三角帆蚌对比,产珠量增加了31.96%,珍珠的平均粒径增大23.32%,产出大于8毫米的优质珍珠比例提高了3.72倍。新品种及配套关键养殖技术被推广到浙、苏、赣、湘、皖等全国主要养珠区,并对13家相关龙头企业进行了跟踪。2007年,康乐蚌被确定为全国主推品种,2008年养殖面积已达12万亩。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仅从13家企业看,近三年累计增加产值逾10亿元,增加利润1.84亿元,创汇1亿多美元,累计新增约6800个就业岗位。
(摘自:《解放日报》)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