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叶骏为新校区落成题词。
从1912年至今,上海海洋大学历经近100年的风雨,桃李满天下。过去的学子与如今的师生记忆中最深的莫过于海大淳朴的校园精神和海大优美的校园建筑。校园和建筑既见证了海洋大学过去百年的历史,也为海洋大学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当我们在规划建设新校园的时候,必须严肃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体现从水产大学到海洋大学的历史传承。
透过坚实的屹立在临港新城的海洋大学新校园,我满是感动与欣喜,我看到了我们学校的建筑精神从水产大学到海洋大学的伟大传承与发展。新校园从规划到建筑风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现了上海海洋大学的人文精神以及迈向一流大学的崭新姿态。
——————————上海海洋大学校长 潘迎捷
三年,1000多个晨昏交替,新校区的建设者们迎着海风、顶着烈日、克服种种困难,跨越道道难关,终于实现了让学校如期搬迁的庄严承诺。为了这个承诺,有多少人三年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吃过一顿踏实饭,却从未让人听到过一句怨言。为了让有限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奉献出最为完美的作品,脑海里的那根弦一直紧绷着,三年如一日。这是怎样一种意志,怎样一种坚持!
三年,26000多个时针轮回,不仅参与新校区建设的各单位合抱成团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学校内部上上下下也以新校区建设为中心要务,拧成一股绳,下成一盘棋,积极建言献策,提供一切便利,为现场的顺利施工提供了稳固的后方支撑,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每人添上一根柴,顽石也能炼成金。”正是有了这种拼搏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新海大精神,我们才创造了奇迹,书写了传奇。
三年,1600亩的新校区发展空间带给1万多师生的不再是期望和梦想,尽管新校区运行曾经有过缺憾和不足,周边的社会配套设施和服务还不完善,公交、医疗、商业等方面还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新校区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尚需完善和磨合,但都得到了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正是这种理解和支持,让我们这座现代化、数字化、生态化、园林化的大学校园变得如此可爱、可亲和可敬。
三年前的茫茫芦苇荡。
园林、生态化的新校园。
融入百年海大文化积淀的校园建筑。
三年的磨砺锻造了上海海洋大学的“钢筋铁骨”,如今的上海海洋大学,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昂首奋进。“风正帆满好远航。”当前上海高校定位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十一五”上海高校的重点工作,这是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次重要机遇,也是我们最后的一张船票。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争取在上海高校内涵建设和学科布局调整中取得有利位置。在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求,大力巩固优势学科、拓展新兴学科、促进交叉学科,聚焦重点、错位发展和合作提高,建设起主干、支撑、相关层次鲜明的学科体系。在上海高校中保持鲜明特色与优势,在国内同行高校中达到先进水平,国际同类高校中具有重要影响。
蓝图已经绘就,机遇就在眼前,发展时不我待。我们相信,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上下继续保持和发扬“勤朴忠实”的优良传统,坚持敢为人先、博采众长、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新海大精神,有全体教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广大同学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上海海洋大学正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扬帆远航!
(宣传部)